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膜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生物膜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微生物的不断繁殖增长,以及废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的不断沉积,使生物膜的厚度不断增加,其结果是使生物膜的结构发生变化。从处理要求看,生物膜的更新脱落是完全必要的。生物膜是生物处理的基础,必须保持足够的数量。一般认为,生物膜厚度介于2~3mm时较为理想。生物膜净化废水的原理 生物膜呈蓬松的絮状结构,微孔多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图4-3 生物膜结构及其工作示意

生物膜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1)生物膜的形成及特点 在净化构筑物中,填充着数量相当多的挂膜介质,当有机废水均匀地淋洒在介质表层上时,便沿介质表面向下渗流,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接种的或原存在于废水中的微生物就在介质表面增殖。这些微生物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迅速进行降解有机物的生命活动,逐渐在介质表面形成粘液状的生长有极多微生物的膜,即称之为生物膜。

随着微生物的不断繁殖增长,以及废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的不断沉积,使生物膜的厚度不断增加,其结果是使生物膜的结构发生变化。膜的表层和废水接触,由于吸取营养和溶解氧比较容易,微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形成了由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好氧层(1~2mm)。在其内部和介质接触的部分,由于营养料和溶解氧的供应条件差,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限制,好氧微生物难以生活,兼性微生物转为厌氧代谢方式,某些厌氧微生物恢复了活性,从而形成了由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组成的厌氧层。厌氧层是在生物膜达到一定厚度时才出现的,随着生物膜的增厚和外伸,厌氧层也随着变厚。

在负荷低的净化构筑物内,由于有机物氧化分解比较完全,生物膜的增长速度较慢,好氧层和厌氧层的界限并不明显。但在高负荷的净化构筑物内,生物膜增长迅速,好氧层和厌氧层的分界比较明显。

在处理过程中,生物膜总是在不断地增长、更新、脱落的。造成生物膜不断脱落的原因有:水力冲刷、由于膜增厚造成重量的增大、原生动物的松动、厌氧层和介质的粘结力较弱等。其中以水力冲刷最为重要。从处理要求看,生物膜的更新脱落是完全必要的。生物膜是由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以及一些肉眼可见的蠕虫昆虫的幼虫组成。生物膜是生物处理的基础,必须保持足够的数量。一般认为,生物膜厚度介于2~3mm时较为理想。生物膜太厚,会影响通风,甚至造成堵塞。厌氧层一旦产生,会使处理水质下降,而且厌氧代谢产物会恶化环境卫生。

(2)生物膜中的物质迁移 从图4-3可以看出,由于生物膜的吸附作用,在其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水层,称之为附着水层。附着水层内的有机物大多已被氧化,其浓度比滤池进水的有机物浓度低得多。因此,进入池内的废水沿膜面流动时,由于浓度差的作用,有机物会从废水中转移到附着水层中去,进而被生物膜所吸附。同时,空气中的氧在溶入废水后,继而进入生物膜。在此条件下,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和同化合成,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一部分溶入附着水层,一部分析出到空气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使废水中的有机物不断减少,从而得到净化。(www.xing528.com)

在向生物膜细菌供氧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气—液膜阻抗,因而速度甚慢。所以随着生物膜厚度的增大,废水中的氧将迅速地被表层的生物膜所耗尽,致使其深层因氧不足而发生厌氧分解,积蓄了H2S、NH3、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但当供氧充足时,厌氧层的厚度是有限度的,此时产生的有机酸类能被异养菌及时地氧化成CO2和H2O,而NH3和H2S被自养菌氧化成NO2、NO3-和SO42-等,仍然维持着生物膜的活性。若供氧不足,从总体上讲,厌氧菌将起主导作用,不仅丧失好氧生物分解的功能,而且将使生物膜发生非正常的脱落。

(3)生物膜净化废水的原理 生物膜呈蓬松的絮状结构,微孔多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生物膜微生物以吸附和沉积于膜上的有机物为营养料。增殖的生物膜脱落后进入废水,在二次沉淀池中被截留下来,成为污泥。如果有机物负荷比较高,生物膜对吸附的有机物来不及氧化分解时,能形成不稳定的污泥,这类污泥需要进行再处理,其处理水的NO2可在2mg/L左右,BOD5去除率为60%~90%。若负荷低,废水经过处理后,BOD5可以降到25mg/L以下,硝酸盐(NO3-)含量在10mg/L以上。

978-7-111-52502-8-Chapter04-10.jpg

图4-3 生物膜结构及其工作示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