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朝特务统治百官:中国通史第9卷简读版

明朝特务统治百官:中国通史第9卷简读版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当时特务对于百官明里暗里的监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由于皇帝对于特务机构长期的倚重,明朝的官员整日生活在特务人员的监视和威胁之下,人人自危。这种用特务统治百官的模式,可以说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首创的,明朝的前两代皇帝一个是贫寒子弟出身,一个是靠武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这种出身的特殊性,注定了明朝对皇权的维护有着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

明朝特务统治百官:中国通史第9卷简读版

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身着飞鱼服、腰挎燕尾刀的人,看似捕快却并不维持治安,而是执行监视百官之职责,一旦发现哪个官员有问题,便直接抓走大刑伺候。

这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源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坚信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官员的腐败和权力的失控。因此,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对手下的官员们很不放心。尤其是在发现官员之中出现贪腐、结党等行为而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时,他更是焦躁不已。他觉得自己无法了解这些官员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专门设立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负责掌管皇帝仪仗和贴身侍卫,后来又撤掉亲军都尉府和仪仗机构,重新成立了一个部门作为以皇帝侍卫为主的军事机构,这便是“锦衣卫”。

当时,锦衣卫可谓特权多多,其负责人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最亲信的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汇报。其特权主要表现为:可以随时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这下就厉害了,皇亲国戚都能抓,还能绕过三法司直接审讯。这个部门为什么这么牛?原因只有一个:它主要是替皇帝监视官员的。在当时,皇帝迫切地想要掌握百官的真实想法乃至行踪,以了解自己所坐的龙椅是否稳当。

据说,当时特务对于百官明里暗里的监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传说,朱元璋给太子安排了一位叫宋濂的老师。这一天,朱元璋突然让人把宋濂喊来,命令他汇报一下昨晚的行踪。宋濂是个老实人,便实话实说了,说昨天晚上几位同僚想聚聚,于是就在自己家来了个小聚会,一起吃喝玩乐。不料朱元璋又开始刨根问底地问宴席上都有谁,座次顺序具体是怎样的,等等。宋濂也照实回答了。朱元璋等他回答完,突然从袖子里掏出一张图。宋濂定睛一看,图上画的就是昨晚自己聚会的场景,连人物、座次都和自己说的一点都不差。

▲宋濂的故事完全可以说明当时特务向皇帝事无巨细地汇报大臣的言行。

宋濂越想越害怕,幸亏自己昨晚没有喝多胡言乱语,否则今天可能就要跟自己的脑袋说再见了。当然,受到如此惊吓的肯定不止宋濂一人,相传有一位姓钱的大臣一天也被朱元璋叫了过去,朱元璋问他头天晚上都干了啥。这位钱大臣也如实相告,说跟同僚打牌了,打到最后连牌都打丢了一张,只好散场。这时朱元璋笑眯眯地从袖子里拿出一张牌问钱大臣:“爱卿来看,是不是这张?”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当时这位大臣的惊恐。因此,当时人们写了一句诗来形容明太祖朱元璋:“一字万人亡,一句满朝荒。”意思就是说要是一不留心说了不该说的话,马上就会被皇帝知道,招来杀身之祸。当时的蓝玉案,上万人头落地,起因就是蓝玉私下说的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

▲令人惧怕的锦衣卫。

等到朱棣当上了皇帝,因为皇位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所以他一直担心帝位不稳。当时,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时出现,同时朝中的很多大臣对朱棣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部门来控制官员,即便是当时已经有了负责此事的锦衣卫,但朱棣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大名鼎鼎的“东厂”诞生了。(www.xing528.com)

与锦衣卫不同的是,东厂是一个由宦官掌权的机构。因为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觉得还是宦官比较可靠,而且宦官在宫内当值伺候,联系起来比较方便快捷。就这样,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在东安门北侧成立了新的特务组织——东厂。

按照朱棣最初的规划,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负责侦缉和抓人,然后交给锦衣卫审理,但是后期随着权力的膨胀,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抓到人之后可以自己审理,无须通过锦衣卫。

在朱元璋时期,锦衣卫不但在日常无孔不入地监视百官,而且还有一项极具威慑力的特权——执掌廷杖。这个“廷杖”是什么呢?就是一旦有官员在朝堂上惹皇帝不高兴了,就要立刻剥了官服拉到午门外,在锦衣卫和司礼太监的监督下行刑杖责。

到了朱棣时期,东厂特务的特权和管辖范围得到不断地提升和扩展,比如: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都必须要有东厂的人在场听审。朝廷的各个部门里都设有东厂人员的位置,他们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连官员们负责处理的各种重要文件,都必须要由东厂的人查看审阅。更有甚者,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在东厂人员的侦缉范围之内。

朱元璋时期,由于皇帝的器重,锦衣卫人数曾多达六万,而在朱棣时期,东厂的规模比锦衣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东厂特务们仗着自己特殊的身份,开始谋取私利,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朝中后期,东厂特务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搞得全国各地官民一见到京城口音骑高头大马的人就恐惧不已。而锦衣卫则被东厂排挤,地位大大降低,后来,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掌印太监甚至要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

由于皇帝对于特务机构长期的倚重,明朝的官员整日生活在特务人员的监视和威胁之下,人人自危。特务机构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性,经常会绞尽脑汁地制造一些所谓的“大案”,株连许多官员,以此向皇帝表功,导致许多正直的官员遭诬陷入狱甚至被杀。

到了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时期,甚至又搞出来一个“西厂”,臭名昭著的大太监汪直就是这个西厂机构的老大,干了许多坏事。

这种用特务统治百官的模式,可以说是明朝的前两位皇帝首创的,明朝的前两代皇帝一个是贫寒子弟出身,一个是靠武力夺取了侄儿的江山,这种出身的特殊性,注定了明朝对皇权的维护有着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也正是这种欲望,造就了锦衣卫、东厂以及西厂特务人员横行的局面。那些特务们仗着自己的特权和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打击异己,作恶多端。像明成祖时的纪纲、明武宗时的钱宁等特务头子掌权时不可一世,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哪怕只是稍微得罪了这些特务们,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之中。

皇帝对于特务的过度依赖,导致了特务机构的膨胀和失控,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官员民众与皇帝之间形成了无法消除的对立。后世有人甚至这样评价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