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明朝宦官掌大权-中国通史(第9卷):少年简读版

揭秘明朝宦官掌大权-中国通史(第9卷):少年简读版

时间:2023-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明朝,皇宫里的宦官有专门的一套管理系统,一共分为二十四个衙门,有十二监、四局、八司,这些部门中最高级别的宦官才能被称作太监。在当时,司礼监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等主要负责人。明宣宗后期,他赋予了这些人员新的身份:随堂太监负责整理大臣的奏章,秉笔太监负责批红,掌印太监负责最后的盖章。明朝宦官掌大权的现象始于明成祖朱棣,盛于明宣宗朱瞻基。

揭秘明朝宦官掌大权-中国通史(第9卷):少年简读版

明朝,皇宫里的宦官有专门的一套管理系统,一共分为二十四个衙门,有十二监、四局、八司,这些部门中最高级别的宦官才能被称作太监。在这二十四个衙门中最重要的,是司礼监和御马监。最初的时候,司礼监主要负责宫廷礼仪纠察以及内官违犯礼法者的惩处,御马监则主要负责宫廷马匹的管理以及一部分皇宫保卫工作。

鉴于以往朝代出现过宦官干政的弊端,朱元璋做皇帝时对于宦官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不仅严格禁止宦官参与朝政,而且禁止宦官读书识字。而到了朱棣时期,因为他是靠发动靖难之役才登上皇位的,所以对于大臣们不是很放心,加上靖难起兵时像郑和这样的宦官出了很大的力,让他对于宦官比较信任,不仅成立了东厂这样由宦官掌权的特务机构,而且还选派可靠的宦官到军事政治等重要职位上去,宦官的权力从此开始扩张,地位也得到了大大提升。

明朝宦官真正的风光基本上是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的。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职位,后来为解决皇帝一个人忙不过来的问题,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由一帮内阁大学士来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而明宣宗则想出来一个更“聪明”的办法:“票拟”和“批红”。

所谓“票拟”,就是大臣递上来的奏章先送到内阁,先由内阁大学士代替皇帝阅览奏折,商议出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然后在小纸条上写下来,与奏章一起送给皇帝。而“批红”则是皇帝收到附有处理意见的奏折之后,用红笔把自己的决定写在奏折上,有时甚至简单到在处理意见的纸条上画一个勾就行了。

这样一来,皇帝处理奏折就由“论述题”变成了“选择题”,只对内阁大学士的意见进行批示即可,大大节省了时间,一下子轻松了很多。这其实相当于把内阁与皇帝协同工作的内容分为了两个部分,既可以节省皇帝的时间,又有利于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里。

朱瞻基果然是个聪明的皇帝。

那么,这件事情跟宦官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于“票拟”和“批红”的中间环节。要知道,皇帝平时并不在内阁待着,内阁与皇帝之间奏折的传递是交给宦官来完成的,也就是说,“票拟”之后的奏折,要交给宦官,然后由宦官跑腿去交给皇帝。(www.xing528.com)

这个环节说小也小,说大也大,毕竟奏折这么重要的东西要过宦官的手,但作为皇帝的贴身宦官,有时候早送一会儿晚送一会儿皇帝并不怪罪。时间长了,内廷宦官的作用就显得重要起来。这时候,明宣宗朱瞻基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教宦官读书识字。

明宣宗在皇宫内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内书堂。他命令大学士陈山作为负责人,挑选一些年龄小又聪明的宦官,在内书堂中教他们读书认字。

明宣宗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有新的任务要交给这些宦官。在当时,司礼监有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等主要负责人。明宣宗后期,他赋予了这些人员新的身份:随堂太监负责整理大臣的奏章,秉笔太监负责批红,掌印太监负责最后的盖章

原本只是跑腿送奏折的宦官,现在可以帮忙处理这些奏折了。明宣宗朱瞻基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又分了一大部分给身边的宦官们,他自己连选择题都懒得做了!他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此,因为文盲是不可能胜任这项任务的。从那时起,内廷的宦官开始有了更加系统严密的组织,有内书堂可以学习,选拔出来的宦官进入文书房进行历练和高级深造,然后就可以进入司礼监,正式帮助皇帝处理奏折。

这样一来,皇帝的工作任务大大减轻了,而内廷宦官的地位就更高了。到了明英宗时,他甚至把“票拟”和“批红”的权力都交给宦官来打理,今天看来简直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但这还不是最过分的,到了后来的嘉靖、万历时期,皇帝身居宫中,由司礼监的太监们全权代表自己与大臣们交接沟通,大臣们数年甚至数十年都看不到皇帝的影子,简直到了荒唐的地步。这导致明朝后期宦官把持朝政,为所欲为,出现了几个恶贯满盈、权倾朝野的司礼监太监,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

明朝宦官掌大权的现象始于明成祖朱棣,盛于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改变了原先皇帝的工作模式,在皇帝和内阁之间插进去一个司礼监,不仅减轻了皇帝的工作量,而且可以用宦官集团来制衡内阁的权力。他为此还建立了内书堂这样的宦官人才培养系统,甚至还挑选了一个较有学问的宦官来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此人就是后来专权的王振。明宣宗大概不会想到,正是自己亲自挑选出来的这个王振,在后来坑惨了自己的儿子明英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