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和七下西洋: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促进经济繁荣

郑和七下西洋: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促进经济繁荣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棣自此更是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据统计,明成祖在位的22年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最多的一次有十几个国家的朝贡使团同时来华。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施行睦邻友好、互利双赢的和平交往政策,不仅推动了当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而且促成了马六甲及东南亚长达一百年的兴盛和繁荣。

郑和七下西洋:明朝与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促进经济繁荣

距今六百多年前,明朝永乐三年(1405)的六月十五日,素有“天下第一港”之称的江苏太仓刘家港码头沸腾了。港口四面桅樯如林,人头攒动,锣鼓震天,一改往日的静谧。在一艘昂首翘尾、漆成棕黑色的宝船上,一位气宇轩昂的壮年男子静静地凝视着那一片海,目光里透着坚毅和豁达,他就是郑和

约洪武四年(1371),郑和出生在云南一个伊斯兰教家庭,当过僮仆的他,是马哈只的儿子,只有一个小名“三保”。现代学者根据《郑和家谱首序》《赛典赤家谱》考证,郑和为元朝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的六世孙,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可以说他的先祖是异常显贵的。赛典赤在元朝声名显赫,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他由阿拉伯迁徙到中亚的布哈拉,再由布哈拉迁徙到中国,昆阳马氏即为赛典赤后裔中的一支。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等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在战乱中,年仅11岁的郑和被明军掳获阉割,在军中做“秀童”。他因“丰躯伟貌,博辩机敏,有智略,习兵法”,被选送到北平燕王朱棣的府邸服役,深得燕王的喜爱。

后来,在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朱棣登上皇位后对郑和更加信任。永乐二年(1404),朱棣为表彰郑和的功绩,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从此他更名郑和,史称“三宝太监”。朱棣自此更是对他委以重任,派他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郑和这一走,便走到了马六甲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这样评价郑和的这次壮举: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而马六甲海峡是远洋航行的必经之地。

今天,再去马六甲,仍能看到郑和当年下西洋的痕迹,那里有郑和当年宝船的复制品,有悬挂着无数中文招牌的店面,有各种各样的玉器、字画和木雕工艺品在出售,还有长长的中国街,祠堂这种在中国已经很难觅其踪影的古老建筑,以及其他中国古代习俗。这些似乎都在昭示着曾经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对自己文化的守护与对家乡的思念。

据说,这里居住的正是当年郑和下西洋时留下来的一些船员,他们在此开枝散叶,一代代的后人都没有回过家乡,却能用纯正的汉语说自己是中国人。(www.xing528.com)

马六甲就以这样一种姿态,来怀念它曾经目睹的那场惊天动地的伟业。在航行的船队一次次往返间,它心里默默地数着、记着,七次,对,是七次,郑和与他的船队一共来了七次。

这七次航行,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奇迹。

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阿拉伯、东非各国,航程十万余里,最南到爪哇,最北到麦加,最西到非洲东海岸。

郑和带着他的百艘战舰以及万名官兵,航行在茫茫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上,来往于马六甲海峡,此庞然大物,足可以称霸沿海各国,但是郑和下西洋的宗旨却是和平外交。史学家何芳川曾经这样评价:“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文明之间就有交流、交汇。在整个文明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最和平。”

据统计,明成祖在位的22年中,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最多的一次有十几个国家的朝贡使团同时来华。

可以说,郑和下西洋施行睦邻友好、互利双赢的和平交往政策,不仅推动了当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和经济发展,而且促成了马六甲及东南亚长达一百年的兴盛和繁荣。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隔六百年后,在渐行渐远的历史中,马六甲依然静静地注视着大海,怀念着曾经一去就不再复返的帆影,猜测着航海英雄们最后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