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长类、啄木鸟、爬行纲动物等种类众多

灵长类、啄木鸟、爬行纲动物等种类众多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桂西南生物地理区是广西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尤以灵长类最为突出,广西已知产出的9种灵长类动物中,桂西南就占了8种,包括树鼬、蜂猴(懒猴)、猕猴、熊猴、红面猴、黑叶猴、白头叶猴、黑长臂猿等。其他还有活跃于山地的丛林鼠和社鼠,活动于居民点的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等。啄木鸟也有10多种,其中能传播花粉的啄花鸟和太阳鸟各有3种。爬行纲动物以龟鳖目和蛇目比较多。两栖纲有尾目有细痣疣螈、广西瘰螈等。

灵长类、啄木鸟、爬行纲动物等种类众多

桂西南生物地理区是广西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尤以灵长类最为突出,广西已知产出的9种灵长类动物中,桂西南就占了8种,包括树鼬、蜂猴(懒猴)、猕猴(图4-14)、熊猴、红面猴、黑叶猴、白头叶猴、黑长臂猿等。

图4-14 猕猴

鳞甲目的穿山甲也常见。啮齿类也较多,如赤腹松鼠、长吻松鼠、隐纹花松鼠、巨松鼠、银星竹鼠、中华竹鼠、猪尾鼠、大林姬鼠、小林姬鼠、白腹鼠、白腹巨鼠,会滑翔的毛耳飞鼠、红白鼯鼠、棕鼯鼠、云南鼯鼠、橙足鼯鼠等,以及比白腹巨鼠还大、体长达30厘米左右、体重500~800克的板齿鼠。板齿鼠生活在潮湿的池沼、河沟边缘,居住于多通道的地穴中,地穴可长4~7米;善游泳,可以潜游10多分钟。其他还有活跃于山地的丛林鼠和社鼠,活动于居民点的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等。桂西南区的鸟类种类丰富,且多热带性种类,如棕胸山鹧鸪、原鸡、绿背金鸠、红翅绿鸠、厚嘴绿鸠、斑尾鹃鸠,绯胸鹦鹉、夜蜂虎、冠斑犀鸟、棕啄木鸟长尾阔嘴鸟、蓝背八色鸫、黑冠黄鹎、红耳鹎、橙腹叶鹎、白喉冠鹎、小盘尾、鹪哥、灰蓝鹊、黑喉噪鹛、冕雀、朱背啄花鸟、叉尾太阳鸟、纹背捕蛛鸟等。鸮类(猫头鹰类)也比较多,如草鸮、栗鸮、领角鸮、雕鸮、斑头鸺鹞、灰林鸨等。啄木鸟(图4-15)也有10多种,其中能传播花粉的啄花鸟和太阳鸟各有3种。其他还有树鸭、中华秋沙鸭、白鹇、斑鸠翠鸟、三宝鸟、银胸丝冠鸟、鹎科(多种)、椋鸟(几种),棕背伯劳、栗色黄鹂、八哥、乌鸫、画眉、火尾缝叶莺、棕肩尾莺、绣眼鸟、金翅、白腰文鸟、斑文鸟、凤头鸡等近300种鸟类。爬行纲动物以龟鳖目和蛇目比较多。

图4-15 啄木鸟

图4-16 乌龟(www.xing528.com)

龟鳖目除常见的大头平胸龟(鹰嘴龟)、大头乌龟、乌龟(图4-16)、鼋、山瑞鳖、鳖、地龟、花龟、眼斑水龟外,还有四眼斑水龟、黄喉水龟、黄缘闭壳龟、海南闭壳龟、云南闭壳龟、锯缘摄龟、缘摄龟等热带性种类。蜥蜴目种类不算很多,但很有特色,桂西南是广西唯一还留存有巨蜥的地区。

蛇目也很丰富。蟒蛇在这里无须冬眠,长得比较粗大。著名的三蛇——眼镜蛇、金环蛇(图4-17)、灰鼠蛇在这里有产出。其他蛇类还有盲蛇、过树蛇、黄链蛇、玉斑锦蛇、百花锦蛇、三索锦蛇、双全白环蛇、游蛇(多种)、小头蛇、后棱蛇、滑鼠蛇、繁花林蛇、黑头林蛇、绿瘦蛇、紫沙蛇、铅色水蛇、银环蛇眼镜王蛇、白唇竹叶青、竹叶青、烙铁头等。

两栖纲有尾目有细痣疣螈、广西瘰螈等。无尾目则以锄足蟾科、蛙科、树蛙科和姬蛙科较多。锄足蟾科有凹顶角蟾、消肩角蟾、小口拟角蟾、螯掌突蟾等。蟾蜍科只有大蟾蜍和黑眶蟾蜍。雨蛙科也只有华西雨蛙和华南雨蛙比较多,如棘腹蛙、沼蛙、泽蛙、大头蛙、虎纹蛙(图4-18)、华南湍蛙、长吻湍蛙等。树蛙科有锯腿树蛙、斑腿树蛙、黑蹼树蛙、红吸盘小树蛙等。姬蛙科有粗皮姬蛙、小孤斑姬蛙、锦纹姬蛙、花姬蛙、花细狭口蛙花、狭口蛙等种类。

图4-17 金环蛇

图4-18 虎纹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