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条件与动物性别比例的关系及灵长类动物的性别偏好

父母条件与动物性别比例的关系及灵长类动物的性别偏好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特里夫斯和威拉德提出,尤其是一夫多妻的动物,父母条件优异就有多生雄性子代的倾向;而条件较差的父母则有多生雌性子代的倾向。实验室中培育的仓鼠,一旦在青春期或怀孕期间挨饿了,雌性子代数目就会较多。克拉顿-布罗克的观察结果提醒了灵长类的动物学家,他们早就怀疑不同种类的猴子也有性别偏好。

父母条件与动物性别比例的关系及灵长类动物的性别偏好

PRIMOGENITURE AND PRIMATOLOGY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达尔文主义革命时期,英国和美国分别产生了梅纳德·史密斯和乔治·威廉姆斯两位巨擘,其影响力至今未退。这两个国家也各自诞生了一位顽童,其早熟的智力在生物界如烟花般绽放。英国的奇才是汉密尔顿,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他了。美国的奇才是罗伯特·特里夫斯(Robert Trivers),他是哈佛的一名学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提出了一系列新颖、超前的想法。他是生物界的传奇人物,完全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将时间一半用在到牙买加观察蜥蜴,另一半时间则在加州的红木森林中苦苦思考。1973年,他和同学丹·威拉德(Dan Willard)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可能是理解人类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关键

如果把美国第43任总统的女儿芭芭拉·布什和詹娜·布什算在内,那么43位美国总统一共生了90个儿子和61个女儿。这是一份有趣的统计数据。60%为男性的性别比例与男性在整个人口中的占比有明显的不同。至于其中的原因,没人知道,或许可以被认为是纯粹的偶然事件。然而,据统计,类似的事件不光发生在总统身上,从皇室、贵族到富商都有生育更多儿子的倾向。有意思的是那些肥硕的负鼠仓鼠、河狸鼠和高阶层的蜘蛛猴也有这种倾向。特里夫斯—威拉德理论把这些不同的事实联系了起来。

特里夫斯和威拉德意识到,线虫和鱼类的性别分配基本原则也适用于那些不能改变性别却需要照料子代的生物。他们推测动物也有某种控制子代性别比例的系统。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场争取最多子孙的比赛。若在一夫多妻的社会中,一个成功的儿子比女儿带来的子孙多,而不成功的儿子往往比不成功的女儿还要糟糕,因为他有可能一直是个落魄的单身汉。所以相比于女儿,儿子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选择。健康的母亲可以给后代提供一个健康的开端,增加儿子成年以后娶妻妾的概率,而身体较弱的母亲所生下的孱弱的儿子,也许就找不到妻子了,所以如果生育的是女儿,纵然情况不甚理想,但仍然有交配生育的机会。因此,当你有把握让后代过上富足生活的时,生儿子就是个好的选择,否则就应该多生女儿。这种所谓富足,是相对于族群其他分子而言的。

因此特里夫斯和威拉德提出,尤其是一夫多妻的动物,父母条件优异就有多生雄性子代的倾向;而条件较差的父母则有多生雌性子代的倾向。刚开始,这一理论被视为一种牵强的猜测,后来此理论逐渐获得了一些实证支持,也赢得了一些同行的勉强认可。

哈佛大学史蒂夫·奥斯塔德(Steven Austad)和梅尔·桑奎斯特(Mel Sunquist)为了推翻特里夫斯—威拉德的理论而设计了一个负鼠实验。委内瑞拉负鼠是一种有袋动物,看起来像肥硕的老鼠,居住在洞穴中。他们在委内瑞拉捉了40只从未受孕的负鼠,做上记号。每隔两天在其中20只鼠穴的洞口放置125克的沙丁鱼,毫无疑问,负鼠非常高兴也很吃惊。此后,每隔一个月他们抓出负鼠以检查其袋中小鼠的性别,没有喂食沙丁鱼的那20只负鼠所生育的256只小鼠,雌雄比例是1∶1,而那些喂食了沙丁鱼的负鼠所生的270只小鼠,雄性和雌性的比例接近1.4∶1。可见生活优越的负鼠更可能生育雄性后代。

原因何在?食物充足的负鼠会生下体型较肥大的幼崽,相比之下,体型较大的雄性以后较容易找到更多的配偶,但体型较大的雌鼠生育的子代,不一定比体型小的雌鼠多。由此可见,雌性负鼠投资性别,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子孙。

这个现象不仅仅发生在负鼠身上。实验室中培育的仓鼠,一旦在青春期怀孕期间挨饿了,雌性子代数目就会较多。雌性河鼠如果营养充足,雄性子代的数目就会较多,反之就会生育较多的雌性子代。白尾鹿如果生活环境不佳,雌性子代数量就会多于正常的随机分配。有生活压力的老鼠也是这样。而有蹄哺乳类动物却和它们的情况相反,压力或是不良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导致雄性子代数量的增加。(www.xing528.com)

用敌对的理论就可以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雄性的体型大于雌性,雄性胚胎发育较快,血统也比较接近母亲,因此那些挨饿的仓鼠或瘦弱的母鹿放弃雄性胚胎、保留雌性胚胎较为有利。然而,根据出生时的实际情况确定性别比例也并非易事,负面结果也很多,所以科学家将正面的结果归为统计学中的巧合事件。(就如同扔钱币,在次数足够多的情况下,早晚会连续出现20个正面。)无论如何,这两种解释都不能圆满地说明负鼠的情况。20世纪80年代末,特里夫斯和威拉德的理论得到了许多生物学家的认可,他们认为这个理论至少适用于某些阶段。

最为复杂有趣的是那些与社会地位有关的研究结果。剑桥大学的蒂姆·克拉顿-布罗克(Tim Clutton-Brock)在苏格兰的拉姆岛上研究红鹿发现,母红鹿的身体状况对于小鹿的性别影响甚微,但它在族群中的地位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性别。那些处于支配地位的雌性生育雄性小鹿的概率要略大一些。

克拉顿-布罗克的观察结果提醒了灵长类的动物学家,他们早就怀疑不同种类的猴子也有性别偏好。梅格·辛明顿(Meg Symington)对于秘鲁的蜘蛛猴的调查显示,后代的性别与其母亲的社会地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最低阶层的母猴的21个后代全部是雌性;最高阶层的母猴的8个孩子中,有6个雄性;中等阶层的母猴的子代性别比例是1∶1。

当揭秘其他猴子的性别偏好时,另一个惊人的真相被揭开。狒狒、吼猴和两种猕猴的性别偏好正好相反;高阶层的母猴生育雌性小猴;低阶层的则生育雄性小猴。芝加哥大学的杰恩·奥特曼(Jeanne Altmann)在调查20只肯尼亚狒狒所生的80只小狒狒时发现,高阶层的母狒狒生下雌性幼崽的概率约为低阶层的母狒狒的两倍,但后期研究结论没有如此明确。不过,仍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只是偶然的现象,而另一个有趣的线索表明事实并非如此。

蜘蛛猴中地位高的雌性更喜欢儿子,而其他种类的猴子则更喜欢女儿,这种现象其实并非偶然。在大多数猴群中(包括吼猴、狒狒和猕猴),公猴会在青春期离开自己的家族,加入其他猴群,这就是所谓异系交配。蜘蛛猴家族中却有着相反的习俗,母猴成年后会远嫁他乡。猴子一旦脱离出生的族群,就没有机会继承母亲的地位了,因此,地位高的母猴会将幼崽(无论雌雄)留在族群内以便将高位传给它们,而地位低的母猴则会选择放任子代离去,为的是不使后代屈居于低阶。因此,高阶的狒狒、吼猴和猕猴多生女儿,而高阶的蜘蛛猴则多生儿子。

这一事实极大地修正了特里夫斯—威拉德的理论,它在业内被称为“地方资源竞争模型”。地位高的母猴更偏爱在青春期不会离开自己族群的性别。这一理论是否也适用于人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