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空间换乘便捷度:高铁时代的空间规划

空间换乘便捷度:高铁时代的空间规划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增加高铁站点换乘工具的种类,缩短高铁与其他交通工具之间相互换乘的时间和距离,可以提高站点的空间换乘便捷度。在对长三角地区高铁站点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换乘便捷度计算,结果显示,无论是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还是中小型站点的空间换乘便捷度均有高有低。其换乘的时间和距离取决于换乘站场与高铁站房之间的相对距离,距离较近的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相对较高,而距离较远的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较低。

空间换乘便捷度:高铁时代的空间规划

换乘是高铁站点的高效运营和便捷出行的关键要素。增加高铁站点换乘工具的种类,缩短高铁与其他交通工具之间相互换乘的时间和距离,可以提高站点的空间换乘便捷度。笔者的博士生殷铭及其团队对长三角地区的高铁站点进行了普查,通过调研量化的归纳分析研究得出,换乘工具种类越多,换乘时间和距离越短,空间换乘便捷度越高;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与换乘种类的数量成正比,与换乘距离和时间成反比。空间换乘便捷度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认识站点空间的换乘情况提供了量化评价标准。通过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我们确定了影响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在站点的规划设计中如何来提高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既往研究中关于站点换乘空间的组织通常以经验研究为主,多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各种换乘模式进行归纳总结,这类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尚未清晰地回答影响要素与规划设计应用的问题。

在对长三角地区高铁站点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换乘便捷度计算,结果显示,无论是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还是中小型站点的空间换乘便捷度均有高有低。相对来说,在特大型枢纽中,上海站的空间换乘便捷度较高,上海虹桥站的空间换乘便捷度较低;在中小型站点中,浙江三门县高铁站的空间换乘便捷度较高,江苏昆山市阳澄湖站的空间换乘便捷度较低。那么究竟是什么要素影响空间换乘便捷度?在对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的统计评价后,我们把站点规划布局中的关键要素归纳为站点在城市中的区位、站房规模、布局模式这几方面。通过相关性分析,对影响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的关键要素进行辨析。研究结果发现,虽然站点区位、站房规模等要素对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它们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站点的空间布局模式与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站点的空间布局模式是影响空间换乘便捷度的关键因素(表5-1)(段进等,2013)。

表5-1 空间换乘便捷度综合评价表

进一步研究站点空间布局模式,可以归纳为五个要素:高铁站房、站场、广场、道路(含城市道路与车站专用道)与换乘工具站场。站点规划布局始终围绕这五个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展开(郑健,2010)。在对长三角地区高铁站点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以上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以高铁站房为参照系,将站点布局模式抽象为站前式、两侧式、单侧式、集聚式和串联式五种类型,详见表5-2(段进等,2014)。

结果表明,站点空间布局模式影响了换乘时间和距离。高铁站房的进出站口与换乘工具下上客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空间关系是影响换乘距离和时间的关键要素。一般原则上换乘工具的下客点应当尽可能地邻近高铁站房的进站口,以方便乘客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进入站房候车大厅;高铁站房出站口也应尽可能邻近换乘交通工具停靠站场的上客点。

相比其他模式,集聚式布局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换乘时间和距离。通过车站专用道将站前广场分为景观广场和集散广场,将换乘工具的上下客点设置在集散广场和车站专用道两侧,避免了进出站过程中穿越巨大的广场或站房,极大地缩短了换乘时间和距离。目前许多规划将景观广场与集散广场混为一谈,降低了出行效率。在立体式布局中,集散广场常演变为高架落客平台和地下换乘大厅,通过高架和地下车站专用道,将上下客点引入地下换乘大厅和站房。采用该布局模式的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普遍较高。

表5-2 站点空间布局模式特征(www.xing528.com)

站前式布局模式将换乘交通工具的站场置于站前广场上。其换乘的时间和距离取决于换乘站场与高铁站房之间的相对距离,距离较近的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相对较高,而距离较远的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较低。因此采用该布局模式的站点,其空间换乘便捷度有高有低。

两侧式布局模式的空间特征为换乘交通工具站场在站房两侧;串联式布局模式呈现出站房、换乘交通工具站场以串联的“L”形围合站前广场的特征。部分站点通过高架或者下穿等方式将车站专用道引入站房或换乘大厅,以减少部分交通工具进出站的时间和距离(多为出租车社会车辆)。但是,总体而言,两侧式和串联式布局模式均在不同程度上拉大了某几类交通工具的换乘时间和距离。在进出站的过程中,部分交通工具的换乘需要步行穿越巨大的站房和广场,降低了整体的空间换乘便捷度,如昆山南站。

单侧式布局模式的站点基本上为城市片区型站点。一方面,该类型站点的规模较小、客流量较低,在站房一侧布置换乘站场能够解决换乘的需要,但换乘工具的种类较少是影响空间换乘便捷度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该布局模式中,如果高铁站房的出站口与换乘站场不在同一侧,那么换乘过程中也存在着跨越站房和广场进行换乘的现象。如无锡新区站,其出站口与公交站场的上下客点分别位于站房两侧,从出站口步行至公交站场需要穿越整个站房,从而增加了换乘时间和距离。

因此,在未来高铁站点的空间规划设计中,宜尽可能采用集聚式布局模式。这是对以往和当前高铁站点一味强调门户、气势,追求大规模、大框架,强调轴线对称的批判。大规模、大框架的站点设计,空间布局较为分散,易拉大换乘时间和距离,降低换乘便捷度,给旅客换乘增加不便。

当然,高铁站点的换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交通组织、站房管理、时刻表的匹配等多个要素也在影响着空间换乘便捷度。多层次的构建便捷、舒适的换乘体系,以及提高空间换乘便捷度是高铁站点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