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中文化研究:人文精神中用物的基本准则

陇中文化研究:人文精神中用物的基本准则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在求食求物于动物时,应该确立用物、惜物、爱物观念,形成正确的“用物”关系。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文精神,促使人与物和谐相处和共存共荣。[32]1.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扬弃中国是饮食文化大国,饮食理论丰富多彩,需要坚持扬弃的态度,弘扬优秀遗产,摒弃消极部分。

陇中文化研究:人文精神中用物的基本准则

人类动物的摄食不同,动物的摄食只受生理机制调节,而人的摄食不仅受生理机制调节,还受文化传统、社会舆论伦理道德等众多因素制约。人在求食求物于动物时,应该确立用物、惜物、爱物观念,形成正确的“用物”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应用自然科学知识,促使人类生活更为方便舒适。另一方面要遵循人文精神,促使人与物和谐相处和共存共荣。[32]

1.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扬弃

中国是饮食文化大国,饮食理论丰富多彩,需要坚持扬弃的态度,弘扬优秀遗产,摒弃消极部分。与伦理结合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有大量与动物保护相关的“食物伦理”论述,如“弋不射宿”(孔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朱子)、“人与万物,同受一气,生天地间,理不应相害”(陆游),将仁爱之心泽及动物,表达了对动物的关怀同情和恻隐之心。同时,人们还对虐食者予以强烈谴淛责,如谢肇针对虐杀动物而食的恶劣食风提出:“不知此辈何福消受?死后当即堕畜生道中,受此业报耳。”[33]李渔在提到以沸水烫活鹅爪的鹅掌制法时也认为:“物不幸而为人所畜,食人之食,死人之事。偿之以死亦足矣,奈何未死之先,又加若是之惨刑乎?二掌虽美,入口即消,其受痛楚之时,则有百倍于此者。以生物多时之痛楚,易我片刻之甘甜,忍人弗为,况稍具婆心者乎?地狱之设,正为此人,其死后炮烙之刑,必有过于此者。”[34]明清时代出现对虐食行为的文学叙述,把虐食暴行同转世报应结合起来,对人类中心主义予以怀疑。“在描述残忍虐食之后,再描述当事人遭遇不测,与此同当初的折磨动物两相映照。”[35]还有利用饮食禁忌和宗教教规引导人们善待动物,制止对动物的虐待。“藏族的饮食禁忌包含的最基本、最有益的价值是善待动物,珍爱生命。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包孕在宗教的氛围里,却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36]佛教从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强调要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反对任意伤害任何生命。……它的闪光之处在于:反对个人贪欲,普度众生,慈悲为怀,利他不利己、倡导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今天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37]总之,这些有识之士的论述、民间的饮食禁忌和宗教的教规教义,其中不乏人文情怀,与现代人文精神具有契合之处,值得借鉴和传承。(www.xing528.com)

2.对西方动物福利观念中精髓的汲取

动物福利在西方众多国家推行,相关法律已经逐渐完备,虽然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动物福利立法且西方的动物福利立法理论还存在着不适用于我国的地方,但西方动物福利法律之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值得借鉴。动物福利法的实质是一种伦理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关怀和善待动物,尽己所能照顾动物,把动物作为道德共同体的成员来对待,意味着“人类应把动物纳入道德对象的范围,用道德来约束我们对待动物的行为。这不仅关系到动物的福利,更关系到我们道德修养的高低,关系到人性是否能够健康发展,以及人作为天民的责任”[38]。在动物福利理念下,动物有其自身的生存利益,关怀动物不仅仅是单纯的同情和怜悯,也不是人对动物的恩赐,而是把动物作为主体来考虑问题,人道地对待动物。为动物提供福利既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人类伦理及道德的诉求,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