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墨子刊误:墨子校勘著作,具影响力

墨子刊误:墨子校勘著作,具影响力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著有《墨子刊误》《爻山笔话》。苏时学治墨学,对《墨子》一书进行校注,著成《墨子刊误》。《墨子刊误》以考据纠正《墨子》中错简、误字为旨,多有心得。[762]《墨子刊误》得孙氏赞评征引,由是在学术界名声大噪。[764]再有,由于所据版本不善等原因,致使《墨子刊误》产生不少校勘疏漏之处。[765]尽管如此,《墨子刊误》仍称得上颇见功力、颇有影响的一部学术著作,苏时学亦堪称能为广西学术生色增辉的墨学大家。

墨子刊误:墨子校勘著作,具影响力

学术研究著作。[清]苏时学著。清同治六年(1867年)刻本。

苏时学(1814—1874),清代诗人,学者。[756]字敩元,别字莲裳,号爻山,亦号琴舫。广西藤县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一生以读书、吟咏、游历、著述自娱。与郑献甫、王拯、龙启瑞友善。曾主讲藤州书院。其家有藏书楼名宝墨楼,藏书甚丰。手不释卷,学识广博。精经史。著有《墨子刊误》《爻山笔话》。其中《爻山笔话》是有关经史、诗词、佛道的考证文字,颇多新见。擅诗,有《宝墨楼诗册》存世。另有《宝墨楼楹联》《游瑶日记》《羊城游记》《镡津考古录》等。

《墨子刊误》是苏时学研究墨学的著作,是他对先秦诸子中的重要著作《墨子》一书的校注。墨家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757]其时,墨学流传甚广,荀子在《成相篇》中曾慨叹:“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758]可见当时墨学之盛。但到秦统一六国之时,墨学已逐渐衰微了。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墨学更歇绝了。幸而《墨子》一书保存下来,历代传抄不绝。[759]但至清代乾嘉时期近两千年中,只有西晋鲁胜作《墨辩注》,唐代乐台作《墨子注》,而且二书均已散佚。墨学的冷寂与儒学的昌盛显赫形成鲜明的对照。至清代中叶乾嘉之世,考据学、诸子学研究兴盛,墨学研究也逐渐复苏。《墨子》一书,两千多年来,经过辗转传抄,出现很多颠倒错乱之处,以致扞格难通。苏时学治墨学,对《墨子》一书进行校注,著成《墨子刊误》。全书2卷。两粤著名学者王拯、陈澧为之序跋。初刊于同治六年(1867年)。主要版本还有梁鼎芬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辑刊《端溪丛书》本、陈柱于民国年间影印本(《周秦诸子斟注十种》之一)、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陈柱据同治六年(1867年)广州版精校铅印本等。

《墨子》文章深奥,尤其是“备城门五十二”以下诸篇,文字多误、衍、脱、窜之处,往往不易句读。苏时学就这方面校正讹字,改正了错简,解决疑难要点,理顺文章句法,其中以“备城门”以下诸篇尤为详细。此外,苏时学还于书中考证城守诸篇“盖出于商鞅辈所为”,后人附会于《墨子》之后。(www.xing528.com)

《墨子刊误》以考据纠正《墨子》中错简、误字为旨,多有心得。陈澧在为其书所作的跋中称赞说:“苏爻山以所著《墨子刊误》见示,正讹字,改错简,涣然冰释,怡然理顺。而《备城门》以下尤详。墨子以善守称,《备城门》诸篇乃其法也。此又兵书之最古者。墨子之书害道,而特夫、爻山乃能取其长,探其奥,真善读古书者。”[760]又于《东塾读书记》卷十二云:“《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附》(毕氏注云:‘蛾同蚁’)、《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十一篇,所谓‘墨守’也。此乃最古之兵书,惜其文多脱误难解。近者滕县苏时学(举人,字爻山),著《墨子刊误》,是正颇多,稍稍可读矣。”[761]光绪年间,著名学者孙诒让著《墨子间诂》,多征引苏氏之说。并对《墨子刊误》多有肯定、赞评,其《墨子间诂序》云:“墨子既不合于儒术……汉晋以降,其学几绝,而书仅存。然治之者殊尟,故脱误尤不可校。而古字古言,转多沿袭未改,非精究形声通假之原,无由通其读也。旧有孟胜、乐台注,今久不传。近代镇洋毕尚书沅,始为之注。藤县苏孝廉时学,复刊其误,创通涂径,多所諟正。”[762]《墨子刊误》得孙氏赞评征引,由是在学术界名声大噪。[763]

《墨子刊误》对最难懂的《墨经》(《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不著一字”,为其最大不足。孙诒让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指云:“《经》《经说》上、下及大、小取六篇,文义既苦奥衍,章句又复褫贸,昔贤率以不可读置之,爻山刊误致力甚勤,而于此六篇竟不著一字。专门之学,尚复如是,何论其他?”[764]再有,由于所据版本不善等原因,致使《墨子刊误》产生不少校勘疏漏之处。[765]

尽管如此,《墨子刊误》仍称得上颇见功力、颇有影响的一部学术著作,苏时学亦堪称能为广西学术生色增辉的墨学大家。李任仁先生于《广西历史的认识》一文中称:“(广西)墨子学,在咸同间有苏时学,近代则有张其锽。苏著《墨子刊误》,近世墨学巨子孙诒让,著《墨子间诂》,所采录六家之书,苏氏即是其中之一。张其锽著《墨经通解》,梁启超亦为拜倒。广西之治是学者,堪与江浙学人鼎足而三。”[76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