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国韬略:点代面,据险守三边

魏国韬略:点代面,据险守三边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曹操、曹丕时期对蜀、吴作战的实践,到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魏国确定了以点代面、据险守卫三边的防御战略。经过反复商讨,魏明帝批准了上述建议。魏军镇守襄阳、宛两个据点,就足以捍卫边境。以点代面、据险守御三边,是魏国在三国鼎立局势下的相持战略。

魏国韬略:点代面,据险守三边

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此后,曹操致力于北方事务,平定了关中地区,并曾一度夺取汉中孙权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大体上实现了“全制长江”的战略目标;刘备则进军西川,立足于巴、蜀。三国鼎峙不是完全静态的,而是相持中的动态对抗。三国中的每一方都试图削弱另两方,以便在竞争中超出。因此,大规模的战争在三国之间时有发生,这时,正确的对敌战略对每一方都是必不可少的。

当时的基本形势是: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是势力强大的“上国”,吴、蜀相对要弱小。因此,吴、蜀两国通常采取联合对敌的策略,共同抗衡魏国。就魏国而言,它虽然势力强大,但边境拉得过长,吴蜀联盟往往配合行动,在西北、东南、西南同时举兵,使它在任何一面的行动都受到牵制。魏国要对抗吴蜀联盟,也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对敌方案。

经过曹操、曹丕时期对蜀、吴作战的实践,到魏明帝曹叡在位期间,魏国确定了以点代面、据险守卫三边的防御战略。在西北魏蜀边境,缘秦岭主要山口,魏军扼守祁山——上邽、散关——陈仓、斜谷等关隘,以逸待劳,击退了诸葛亮的多次大规模进攻。在东南魏吴边境,魏军镇守合肥、寿春两个前线据点,与吴军周旋,往往使吴军无功而退。在西南边陲,魏、蜀、吴三国势力呈胶着状态,但魏军镇守襄阳、宛(南阳)两个据点,蜀、吴便不得北进。

魏明帝太和二年(228),诸葛亮由汉中出兵祁山,首次北伐攻魏,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应亮。由于这是蜀国沉寂多年后的第一次攻魏行动,魏国君臣尚无成熟的应敌战略。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应发动大军,进入秦岭以南的南郑,威胁蜀国。中书令孙资剖析了自曹操以来对蜀、吴作战的形势,对明帝说:

“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兴发。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慑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三国志》卷十四注引《资别传》)

孙资的建议考虑到了两个基本情况。第一,自曹操以来,蜀国据山险而守,吴国划长江而治,都易守难攻;第二,“守战之力,力役参倍”。若大举进攻蜀国,吴国必定相机而动,魏军两面作战,力役耗费巨大。因此,对于魏国来说,动用常备军队,分命大将把守关隘,就足以击退任何强敌,这无疑是上策;而在平静的实力竞争中,魏国只会日益强大,吴、蜀则相对衰弱。魏明帝采纳孙资的意见,放弃了大举进攻蜀国的打算,让大将军曹真率军驻屯于郿,左将军张郃率军抵御诸葛亮。张郃攻下蜀军战略据点街亭,迫使诸葛亮退军。以后,诸葛亮又多次出兵攻魏,试图寻机与魏军决战,都被魏军用坚守退敌的办法破解。(www.xing528.com)

在东南边境,合肥城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与吴国东关、濡须等江北据点对峙。这里是魏吴交兵的主要战场,先后发生过许多大规模的战争。寿春则相对靠后,与合肥形成呼应之势。青龙元年(233),征东将军满宠建议在合肥城西三十里另造新城,他上疏明帝说:

“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贼往甚易,而兵往救之甚难,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此为引贼平地而掎其归路,于计为便。”(《三国志》卷二十六)

满宠的建议,集中表达了以点代面、据险防御的战略思想,而新城处于山险之地,使擅长水上作战的吴军无计可施,自然更能扬长制短。经过反复商讨,魏明帝批准了上述建议。当年,孙权率军出江北,打算合围新城。因为新城远离水道,孙权接连二十多天都不敢下船登岸。次年,孙权率军号称十万,进攻新城,被满宠击退。在这次战役前,明帝下诏给满宠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三国志》卷三)再次确认了以点代面、据险守御三边的战略。

在西南边陲,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兵败樊城,吴国夺还荆州以后,三国势力在这一带互相牵制。魏军镇守襄阳、宛两个据点,就足以捍卫边境。

以点代面、据险守御三边,是魏国在三国鼎立局势下的相持战略。它以三国持久对抗为局面依据,以古代战争中突出的地形争夺为战略支点,是切实可行的。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魏国以逸待劳,抗御了吴蜀联盟的东西夹击,尤其是挫败了诸葛亮以攻代守的北伐之举,使之徒然劳师伤民。与此同时,魏国广兴屯田,发展生产,在实力竞争中日益超出吴、蜀两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