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渊成功:隋唐韬略-隋唐韬略

李渊成功:隋唐韬略-隋唐韬略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年后,这也是李渊的成功之路。不久后即发生的宇文化及弑帝兵变,已足以说明这一点。而一旦占领长安,控制关中,造成提纲挈领、高屋建瓴之势,即使炀帝率军反扑或留守洛口诸军不受控制,都已无关大局。

李渊成功:隋唐韬略-隋唐韬略

权力是毒药。一旦有了权力,容易降低人的智商,使人开始低能。这个症状,表现在李密身上,特别明显。

因为他一成为瓦岗军的老大,就马上开始低能了,连中间的转换时间都感觉不出来。

李密成为瓦岗军主帅后,以洛口仓城作为新的根据地建立政权,自号魏公,手下文有柴孝和、祖君彦、房彦藻、郑挺、郑德韬等,武有单雄信、王伯当、徐世勣、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知名大将,河南、河北、山东各地义军纷纷前来投靠,部队人数猛增到数十万,成为全国义军中的主力,威震中原,东都洛阳人心惶惶。

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

这个时候,如果李密有眼光,继续高明,像当初他手下没人没枪时一样高明,下一个朝代的皇帝也将姓李,不过,是叫李密;谁知恰恰到了他手下有人有枪的时候,他犯病了,他低能了!

在李密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隋炀帝命令监门将军庞玉、虎贲郎将霍世举率关中留守部队出关增援东都。关中,有了机会。

李密手下的谋士,负责出主意的柴孝和立即建议趁机进军关中:“关中地区阻山带河,自成一统,秦汉赖以成就霸业,项羽背弃它导致失败,刘邦利用它终得天下。如今不如让翟让据守洛口仓城,派裴仁基守住回洛仓,主公您亲率精锐主力,轻装急行军奔袭长安,定可一举克获。一旦据有京都,本固兵强,然后东向出兵中原,天下指日可定。如今隋朝已注定灭亡,天下英雄豪杰正在逐鹿中原,我们如果不抢先占领长安,以后必定有人这么做,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高明,和当年的李密一样高明。

泰山道士徐洪客则向李密提出另一个战略方向的建议:“大军久住洛口,只恐仓米吃完人员就会逃散,且时日长久之后军心必然厌战,难以成功。应当乘胜抓住进军机遇,趁着士马精锐,沿大运河东下直指江都,活捉炀帝,然后号令天下,控制全国。”

也高明。出主意的人,都高明。还是像当年的李密。

李密是幸运的,在他自己手上满把好牌不知怎么打的时候,自己又开始低能的时候,身边还有高明人士,他也能听到高明的主意。

就当时的客观情况来看,有三种战略方向可供李密选择:

一、在攻击洛阳的同时,以主力长驱关中、长安,占据关中这个根本之地后再徐图天下。

请注意,这是“席卷二京”,就是李密在前不久为翟让提供的高明主意!

二、调头南向,直扑江都(今江苏扬州),消灭隋军主力,活捉炀帝,因为此时炀帝正在江都花天酒地,好打。

这是道士徐洪客提出来的最新战略方针,其实也是李密的主意,也就是李密当年提供给杨玄感的上策。区别只是隋炀帝当年在辽东,现在在扬州。

这个战略的精髓,还是先啃最难啃的骨头,一举歼灭隋军主力。这仍然符合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则”之一: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当然,时移势易,此时的隋军主力,不像远在辽东的时候,并无缺粮等明显弱点,其胜负还未可知。

仍然是李密当年的高明主意。

三、绕过洛阳,袭取都城长安,然后再东向逐鹿中原。

这是柴孝和提出的战略思想,实际上也是李密当年为杨玄感提供的中策。四年后,这也是李渊的成功之路。

一、二、三,都是李密自己曾经提出过的高明主意。但李密决定,一个都不听;他决定,一根筋死打洛阳,打下洛阳再说。

百思不得其解。

李密在杨玄感起兵时是如此策划,在翟让面前也是如此设想,等到自己作为三军之主,需要做出战略决策时,却重蹈当年杨玄感的覆辙,拒绝了柴孝和的建议,把攻占东都洛阳作为首选战略目标。

结果,屯兵坚城之下达一年半之久,在先后拼掉了王世充宇文化及两个军事集团的精兵之后,自己也灯尽油枯,终于流干了最后一滴血,全军覆灭。

高明时,那样高明;低能,如此低能。一切,都是因为权力。

我们且看李密在掌握权力之后,是以什么样的低能思维,来拒绝柴孝和的高明主意的:“你所提战略的确是上等计策,我也早就有了这个想法。只是昏君炀帝尚在,其随从军队还十分强大,而我的部队多是山东人,如今见洛阳尚未攻下,谁肯随我西入潼关!而且,我手下诸将多出自落草强盗,留下来恐怕会各自为政,互争短长,这样,大势就去了。”

先看李密的第一个担心:“昏君炀帝尚在,其随从军队还十分强大。”

其实,隋炀帝所率军队虽然不乏精锐,但天下已经分崩离析,隋朝军队内部也已四分五裂,炀帝所率军队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瓮中之鳖,不足为忧。不久后即发生的宇文化及弑帝兵变,已足以说明这一点。

所以,这第一个担心,不存在。

再看李密的第二个担心:“我的部队多是山东人,如今见洛阳尚未攻下,谁肯随我西入潼关。”

当时瓦岗军屡战屡胜,士气正旺,且多是贫民,无家可恋,对暴君炀帝恨之入骨,西入关中捣其老巢,将士只会额手称庆,不会不从。

昔日刘邦和项羽入关,各自所率部队何尝不是山东江淮一带人士?此后李渊入关,所率领部队何尝不是太原一带人士?怎么未闻有“恋家”一说?

所以,这第二个担心,又不存在。

来看李密的第三个担心:“我手下诸将多出自落草强盗,留下来恐怕会各自为政,互争短长。”

义军内部虽然有所裂痕,但翟让为人高风亮节,在将士中享有较高威信,足以控制留守诸军,且他既能主动让出主帅地位,就不会轻易闹独立。要不然,他当初干吗把老大的位置让给你?

所以,这第三个担心,也不存在。

李密在自己吓自己。

当时,关中留守部队本来不多,现在庞玉、霍世举等又率关中守军倾巢而出。故关中更加空虚,加之士气低落,轻兵突袭,定可一战而胜,几个月后李渊从太原起兵轻易夺取长安的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

而一旦占领长安,控制关中,造成提纲挈领、高屋建瓴之势,即使炀帝率军反扑或留守洛口诸军不受控制,都已无关大局。后来李渊依托关中,对关东中原地区割据势力一一轻易剿除的事实,又足以说明这一点。

直捣长安,直捣长安,直捣长安。

重要事情说三遍。

低能的李密,恰恰相反。他一定要攻下洛阳。

可是洛阳,城墙坚固,易守难攻,且隋炀帝把东都作为东征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大量物质,并有守军二十多万,显然是一块不好啃的骨头。

李密为什么偏要啃这块硬骨头呢?

事后分析,原因有三:

一是他舍不得已经到手的坛坛罐罐,碍于将士的七嘴八舌,不能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果断坚决地前进。

二是他和当年杨玄感一样,认为洛阳可以迅速攻下。他过分自信与狂妄,以为凭他的智略和兵力,夺取东都洛阳易如反掌。

三是他出身贵族,骨子里瞧不起也不信任贫穷出身的农民义军领袖翟让等人,他担心他一旦率军入关,翟让等人会自立为王,这从他不久后无辜杀死翟让的内讧事件中,可见其思想端倪。

自作孽,谁都救不了他了。

低能的李密,在拒绝了柴孝和的高明主意之后,便全力以赴进攻东都洛阳,啃他自己最爱的硬骨头。

他不知道,洛阳,将成为他一生的痛。

从617年四月至618年九月,李密屯兵坚城之下长达一年半,与以王世充为统帅的洛阳守军大小百余次战斗,有胜有负,但胜多负少。

王世充本在隋炀帝身边当着江都通守。李密一围洛阳,隋炀帝就命他率十万大军赴援,并统一指挥东都诸军。

王世充也有些本事,比如他率军增援洛阳,但并没有率军进入洛阳城,而是于617年九月率军到达洛阳外围东面,在洛口仓西面的黑石关(今河南巩义西南)扎营,从而与洛阳构成遥相呼应的掎角之势。

王世充扎营完毕,立即渡过洛河对李密所在洛口仓城发起进攻。

李密出兵正面迎击不利,遂一分为二,一部向月城(义军夺洛口仓后于北面洛水西岸所筑壁垒,以与洛口仓城为掎角之势)退守,以吸引隋军主力,李密则亲率主力直捣王世充大本营黑石关。

黑石关留守隋军骤然被围,惊慌失措,连举六次烽火,王世充匆忙回兵救援。李密则围点打援、回马一枪,在王世充回兵途中伏击,歼敌三千多,隋军大败而逃。

李密小胜。

十一月,王世充再次出兵,与李密在石子河东西岸夹河布阵,南北十多里。

李密率翟让、单雄信等将领正面迎战,以王伯当、裴仁基率两军埋伏于南北两侧。

当王世充正面挥军冲过河东岸时,翟让稍作抵抗即后撤,隋军以为得胜,趁机追击,义军两侧伏兵一齐冲出横击,王世充的部队乱成一团,溃不成军。

李密又小胜。

十二月,王世充出兵偷袭仓城,李密由于事先得到消息,派郝孝德、王伯当、孟让等将领率军预先在仓城两侧埋伏。

夜半时分,当王世充率军到达仓城下时,立即陷入义军包围之中,结果,其部下大将费青奴被杀,以死亡数千人的代价冲出伏击圈。

李密又小胜。

次年正月,王世充得到东都兵力增援,再次出兵寻找李密主力决战,在洛河北击败李密的月城守军,遂在洛河大造浮桥,以便渡过洛河在洛口仓城与李密决战。

由于王世充诸军造桥先后不一,因而渡河也杂乱无章,李密抓住这个机会,乘隋军过桥之乱,率精锐部队分三路出城反击,隋军立即大溃,争桥落水、相互践踏而死者数万,洛河水为之不流,隋军杨威、王辩、霍世举、刘长恭、梁德重、董智通等六位大将当场战死。(www.xing528.com)

当夜天寒大雪,将士渡河时衣服全湿,败逃中又冻死几万,退到河阳(今河南孟津)时,王世充所部仅剩几千人。

李密大胜。

李密野战一直打胜仗,在围攻洛阳的过程中,基本肃清了洛阳周围诸如河阳、河内、偃师、柏谷等地隋军,也扫清了洛阳外围的金墉城等据点。

但他的攻城,却一直没有成功。王世充呢,也一直驻守在距离洛阳外围几十里外的河阳或黑石等地,与洛阳构成掎角之势,采取主动出击的战略,使李密的部队无法逼近洛阳近郊,因而也就无法全力而有效地攻击洛阳城。

李密不知道的是,他在洛阳城外待着的这一年半,战术上的一胜再胜,怎么也挽不回战略上一步一步地走向被动。

李密在这一年半所浪费的,其实是他一生的机会。

在李密与王世充苦战的一年半中,当时的全国政治大势,悄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天已不是那个天,云也不再是那个云了。

一年半里,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各地军阀也趁机而起割据一方,逐步形成临济的辅公祏、江淮的李子通、历阳的杜伏威、渤海的高开道、朔方的梁师都、马邑的刘武周陇西的薛举、河西的李轨等几大军事集团。

617年五月,在李密拒绝柴孝和的直扑长安建议而开始全面进攻洛阳的次月,隋太原留守李渊举兵反隋,七月即率军南下,从龙门渡过黄河,直扑长安。然后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并在肃清关陇敌对势力的同时,很快由其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率军出关争夺东都洛阳。

成功的路只有一条,你李密不走,我李渊走。

618年三月,炀帝的大臣宇文化及等在江都发动政变,杀死炀帝,立杨浩为帝,率大军北上西归,直奔李密所在的洛阳而来。

这样一来,李密就全盘被动了。他同时受到东都守军、宇文化及叛军和关中李渊集团隋军的三方威胁,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更加严重。

不幸的是,李密再次在政治方略上犯下了致命的两个错误。他决定,所有的苦和累都自己扛,先当李渊的挡箭牌,再当东都洛阳的挡箭牌。你俩都歇着,需要打仗,需要流血,有我李密呀。

李渊起兵太原的617年五月,正是李密攻占洛口仓、大胜石子河,新建政权,逼近东都的全盛时期。

听说李渊起兵太原,李密当然知道李渊直扑关中的后果,便派使节赴太原观察动态,并邀李渊率军来东都会面结盟。

李密的如意算盘是,借助会盟,自己以盟主身份,拉李渊的军队和自己一样一根筋地攻打洛阳。

李渊要也这么低能,就不是唐高祖了。他一眼就看穿了李密的用意,也看出了李密狂妄的特点,于是将计就计,命手下的温大雅写了封回信:“天生黎民,必有君主,当今君主,非您有谁?我已年过半百,岂敢望此,衷心拥戴贤弟,只求攀鳞附翼。惟愿贤弟早日响应图录所示登上大位,以救百姓。我忝列兄长,只望宗族谱牒有名,仍封在太原,就平生愿足了。至于说到让我出兵长安和东都,诛灭像商纣王那样的隋朝帝王,实在不敢奢望,因为我所在汾晋周围尚且需要安辑,哪还有余力出兵关中和东都呢?如今炀帝南游,恐怕难以复返,中原空虚,贤弟正可大展宏图。”

简单地说,就是我李渊的兵力只够把太原保住,无力出兵关中和东都,而且,我衷心拥护你李密当全天下的老大。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李密是信了。

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密得到李渊复信后,不作深究,竟信以为真,对部下说:“唐公如此推崇我,天下就不愁到不了手啊!”遂对李渊出兵入关毫不警觉,专心对付东都隋军。

他很傻、很天真。

其实,李渊的真实意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这样的:“李密狂妄自大,不是一封书信可以降服的。我如今正在计划进军关中,如果断然拒绝他,就是又树一个敌人。不如卑辞推崇以助长他的傲气,使他不在意我的出兵动向,为我挡住东都的隋军,以便我专心西入关中。待关中平定,据崤函天险,足食足兵,那时再旁看鹬蚌相争,坐收渔人之利,为时不晚。”

结果是,很精很高明的李渊,不费吹灰之力夺取关中,自立为帝,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绝对的战略优势。

很傻很天真的李密,挡住了宇文化及和东都王世充这样的隋军劲旅,不仅两败俱伤,还为李渊看守了潼关大门。

另一方面,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后,裹挟着文武百官和新立的皇帝,率十多万大军北上向洛阳进发,以便回归关中,东都方面及李密义军都大为惊恐。为什么?因为宇文化及现在统率的,是隋炀帝的久经战阵的精锐部队。皇帝带在身边的近卫军,能不精锐吗?

东都文武百官听说隋炀帝被弑,马上立越王杨侗为帝,以断绝大大小小造反人物的念想。

这时,洛阳有位叫盖琮的大臣献策,要求劝说李密合力抵抗宇文化及。大臣元文都也持此见,但用心更加险恶。他说:“如今我们兵少力弱,既不能解除李密这股乱贼的包围,又无法抗拒宇文化及叛军的进攻,如果赦免李密的罪过,宠之以高官,让他率军进击宇文化及,两贼相斗,我收渔利。这样,等到宇文化及的叛军被打败,李密的部队也精疲力竭了,而且,李密的将士喜得我们的官赏,易于进行离间,那时,李密也一并可以擒获。”

于是,洛阳派出盖琮,作为特使,授予李密太尉、尚书令的高官,令李密先平定宇文化及,再入朝辅政。

李密居然接受了!

太尉、尚书令,原来你李密要的,不过如此!

对于东都方面来说,这实在是一条妙计。因为宇文化及进军洛阳无疑要顺手牵羊,消灭隋朝在东都的残余势力,利用李密做挡箭牌,与宇文化及对阵,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结果必然是两虎相斗、两败俱伤。

对于李密来说,他的挡箭牌行为实在愚蠢无比。

本来,李密完全可以与宇文化及稍作妥协,让宇文化及与东都守军去拼消耗,待其两败俱伤,再出兵坐收渔人之利,把元文都所设想的陷阱留给他们自己。

他,本可以把别人当枪使,最后自己却被别人当了枪使。

他太自信,总以为自己有能力先后收拾宇文化及和杨侗,根本就不屑于去设想“两虎相斗”的计谋。凭他此前出主意的那个高明劲儿,这点小谋略,他会想不到?

他只想到,与东都守军联合就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去对付宇文化及。于是接受了东都方面的招降,调动全部兵力去攻击宇文化及。最后虽以两面夹击和假投降的计谋打败了宇文化及,使之被迫率残部败逃到魏郡(今河北大名),但李密也元气大伤。史称:“劲卒良马多死,士卒疲病。”

两次被人当枪使,两次当人挡箭牌,可见李密这个人,在军事战术上不愧一代名将,但在政治方略上却显得十分幼稚,在不知不觉中被关中的李渊和东都的政客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王世充对于招降李密,其实一开始是拒绝的。

到了618年八月,王世充再也忍不住了。他发动政变,率军袭入洛阳,杀死了主张与李密讲和的元文都等主和派官员,控制了东都,重新对李密开战。

而李密呢,由于打败了宇文化及,根本不把王世充放在眼里,认为东都兵微将寡、自相残杀,指日可定。

王世充的态度反而很端正,他看准了李密的轻敌情绪和战斗实力严重削弱的状况,因而积极备战,准备与李密决一死战。

他积极备战的手段,甚至包括了封建迷信活动。

他唆使左军卫士张永通对外谎称三次梦见周公,并且让他转告王世充,要王世充率军进攻李密这个反贼,振兴隋室。

为了增加可信度,王世充还专为周公建起一座庙宇,每次出兵之前先向周公祈祷。

过些时候,王世充又让巫婆在士兵中散布流言,说:“周公想让王世充迅速进攻李密,当有大功,不然的话士兵就会得疫病而死。”

而王世充的将士多是江淮楚人,信鬼神妖言,听了巫婆的话,信了。于是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请战。

王世充见时机已成熟,便挑选精锐将士两万多人,马两千多匹,旗帜和战服上都写上“永通”二字,召开隆重的誓师大会,宣布“生死之分,在此一举”。

李密听说王世充来战,遂召集将领会议应敌之策。

会上,当时还是李密手下的魏征说:“我们虽然最近屡打胜仗,但骁将锐卒损失不少,将士疲惫,恐难对敌。而且,王世充军缺粮,志在死战,兵锋甚锐,难以阻挡。不如深沟高垒,休兵不战,不过月余,王世充必然粮尽退兵,那时再出兵击之,无往不胜。”

面对现实,暂避锋芒,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也是李密最后的机会。可是,李密及其部下绝大多数将领都对这一方案嗤之以鼻。

于是李密留王伯当守金墉城,自率大军在北邙山上摆开阵势等待敌军。

王世充则先派一支精锐小部队潜入北邙山背面山谷间埋伏,然后率大部队正面对李密军展开攻击。

两军交战正酣时,王世充将事先找到的一个貌似李密的人,穿上李密作战戎装,捆绑起来牵到战场,令人高喊:“已抓到李密啦!”将士一听,士气更加高昂。

这时,王世充的伏兵也从山后杀出,居高临下,攻进李密的兵营,并放起大火。李密的军队前后受敌,阵脚大乱,遂全面败退,最后被迫率万余残部入关投降唐朝。

投降不久,又不安分,又想逃出长安去造反,结果几天之内就被抓起来,砍了头。

李密一生的高明与低能,到此为止。

遥想当年,李密还很年轻时,就跟杨玄感一起吹过牛:“决两阵之胜,噫呜咄嗟,足以詟敌,我不如公。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公不如我。”

言下之意,杨玄感是能够在两阵之前决胜的将军之才,他自己呢,可以使远近的英雄都来投奔,并驭使天下英雄为自己效力,是个帅才。

人呐,最怕的就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李密就是一个典型。

从李密的一生来看,他的军事生涯胜多败少,长于战术,善用小谋,作为军事统帅的高级参谋不可多得,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军事家。但仅此而已。

至于,他自吹自擂的“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起码,翟让肯定不同意。

翟让作为瓦岗军的前任老大,是主动把自己老大的位置让给李密的。翟让,不仅仅是个英雄,还是他李密的恩人。

对于这样一位恩人,李密居然在其并无明显反迹的情况下,将其诛杀,寒了大部分瓦岗军的心。

一个恩人翟让都容不下,还谈什么“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纯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胡吹。

李密作为一个政治领袖,既缺乏果断与坚忍的统帅品质,也短于纵览全局的政治韬略,还不善于统御之术。这一点,在他投降唐朝之后,仍能体现出来。投降唐朝后,他看不清全国政治大局已由大乱转向大治,又图谋逆历史潮流东山再起,结果被迅速地砍了头,也是对他上述缺点的最后注脚。

性格决定命运,没办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