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权力机制:高效制衡与隋唐韬略

权力机制:高效制衡与隋唐韬略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次,尚书省右仆射封德彝受命为检点使,建议将十八岁以下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征集入伍,经政事堂会议批准,草拟好了敕文。这体现了李世民关于三省制的一个制度设计。在隋代及唐高祖武德时期,这一机制就已经是法定机制了,却并未得到认真贯彻。其中,魏征、王珪、褚遂良等人均是由谏官升至宰相的。

权力机制:高效制衡与隋唐韬略

有一次,尚书省右仆射封德彝受命为检点使,建议将十八岁以下身体强壮的男子都征集入伍,经政事堂会议批准,草拟好了敕文。接下来,只需要经过门下省审定,敕令就可以颁布执行了。

没想到敕令在门下省却出了意外:前后四次送交门下省审定,门下省正副长官魏征、王珪都予以驳回,不签字。

这下,敕令无法颁布了。

封德彝是尚书省的官员,指挥不动门下省。看门下省如此不配合,封德彝只好向李世民告状:“根据检点官员报告,十八岁以下次男中也有身体壮大可以为兵者。”

李世民大怒,立即命中书省出敕:“十八岁以下虽然不是成丁年龄,但身体壮健者也可征集入伍。”

结果,魏征一如既往地硬气,再次拒绝签名,不署敕签发。敕令再次没有走完程序,没发成。

这可是圣旨啊。李世民派人将魏征和王珪叫进皇宫,黑着脸对他们说:“次男如果实在瘦小自然不应入伍。若是实际已长大,也可征召入伍。这对你们有何妨碍?这么固执,我真不理解你们的用意!”

皇帝发飙,魏征却一点也不怵。他根据国家法令男子十八岁成丁方可当兵、服役、征租的规定,耐心向李世民做了详细说明,并说:“竭泽而渔,不是得不到鱼,而是明年就会没有鱼了;焚林而猎,不是猎不到兽,而是明年就会没有兽了。如果十八岁以下丁男都应征入伍,没有人务农,国家租赋徭役以后将从哪里得来?”李世民终于被说服,承认自己“不仔细思考,犯下这么大的过错”。

李世民当即表示收回成命,并奖给魏征金瓮一口、王珪绢五十匹。

李世民的圣旨,因为三省的大臣们驳回而不能颁布的事儿,还有很多。这体现了李世民关于三省制的一个制度设计。

李世民要求,在中央政府实际确立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集体议政执政的机制,即有关军国大政,先在政事堂由皇帝和宰相们集体议定,由中书舍人拟定措施并署名,再经中书令审核并署名,然后送门下省由侍中和黄门侍郎核定驳正,获得批准后才由皇帝颁布实施。在上述程序中,任何一个环节,有大臣拒绝署名,这道圣旨就将被中止。

在隋代及唐高祖武德时期,这一机制就已经是法定机制了,却并未得到认真贯彻。到了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才得以真正实行,因而李世民时期的政治就能够做到集思广益,公正清明。这与李世民本人的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李世民曾多次说过:“国家设置中书和门下二省,本为相互牵制以防过失。中书所拟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省应当及时审核驳正。”并屡次下诏:“若诏敕颁下有不稳便者,大臣必须执奏驳正,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为臣义务。”(www.xing528.com)

李世民觉悟高,在那个年代,就能做到“有权不任性”。他要的,就是一套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君臣共治、集思广益的良性行政体系。

在李世民的思想中,天下不是李家皇帝一人的天下,皇帝也不是李家一族的皇帝,由此产生了君臣荣辱一体、共治天下而君主不得一人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的较为民主的施政方针。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过这样一些观点:“作为帝王,应当以天下为公,不能私于一物。”“我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法者非我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我为天子,职在安养百姓,岂可劳百姓以养自己的宗族呢?”“政治的关键在于至公无私。”

作为封建专制帝王,李世民能有如此通达的政治观念是难能可贵的。这方面的实例可以用赐姓这件事来说明。在唐初,高祖李渊为了笼络人心,继承北朝时期的做法,曾大肆对功臣宿将赐姓李氏,如当时的降将徐世勣、罗艺、刘孝真、杜伏威、胡大恩、高开道等都曾受此荣宠,但李世民即位后,再也不搞这种“天下为私”的名堂。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试图开创一种君臣各行其道、各尽其职的政治局面,他本人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从来都是广泛征求大臣意见,绝不独断专行。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定不推诿,该由有关部门和大臣决定的自己也决不越俎代庖,并一再告诫臣下要恪尽职守。

当他听说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整日忙于琐细事务时,立即把二人叫来,对他们说:“你们身为宰相,应当广求贤才,随才授职,这才是宰相的职守。如今听说你们整天忙于听讼等琐细事务,这样如何有精力去发现和使用人才呢?”随后马上颁下命令,让三省日常事务由副职处理,长官只负责大政方针和重大问题的处理。

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执政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谏官制度真正发挥作用的时期。

贞观年间,第一次在门下省和中书省同时设置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左在门下省,右在中书省。

李世民还规定:凡是三省三品以上长官议事,均应有谏官在场;凡谏官所上奏疏,不论早晚随时可以上呈皇帝办公处,而所有门卫不得借故阻滞和拖延;凡有谏官在场,非谏官不得抢在谏官之前发言奏事。

有一次,王珪托身为侍中且是李唐开国功臣的高士廉上密奏给李世民,而高士廉不知是由于疏忽还是有意阻挠,竟没有将这份密奏转交给李世民,李世民听说后,立即将高士廉贬为安州都督,以示惩罚。

贞观时期君臣进谏和纳谏的事例比比皆是,构成贞观之治的一个主要特色,也是作为帝王的李世民最富有魅力的一种政治风格,魏征、王珪、张玄素、姚思廉、褚遂良等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刚正不阿的谏臣。其中,魏征、王珪、褚遂良等人均是由谏官升至宰相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