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诗鉴:万里长城的春秋战国时期壮丽遗迹

中华诗鉴:万里长城的春秋战国时期壮丽遗迹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万里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故址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犹有遗迹存焉。全部长城总长约六千三百公里。②绵延起伏势恢宏,嬴政暴君书“卓功”:喻指绵延起伏、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是暴君秦始皇一项“卓越之功”。③驱使匠工抛血肉,铸凝砖石贯长龙:意思是似“长龙”般的万里长城,是当时成千上万的民工们用血肉与砖石凝造而成的。

中华诗鉴:万里长城的春秋战国时期壮丽遗迹

绵延起伏势恢宏,嬴政暴君书“卓功”

驱使匠工抛血肉,铸凝砖石贯长龙

只图墙垒堵胡虏,未计庶民为鬼雄

极目神奇雄伟迹,令余感慨荡心胸

①万里长城 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楚国方城以为城”,长城始见记载。战国时齐、楚、魏、燕、赵、秦和中山等国相继兴筑。秦始皇嬴政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侵,于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强征上百万民工大规模地修筑长城,并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犹有遗迹存焉。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壤地带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在洪武至万历时,前后修筑长城达十八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二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并筑有内长城,称为“次边”。东北为防御兀良哈三卫和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骚扰,在正统、成化年间修筑了起自山海关附近铁场堡,经今辽东河西岸,至今丹东市东北九连城鸭绿江边的辽东边墙。全部长城总长约六千三百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居庸关一带墙高八点五米,厚六点五米,顶部厚五点七米,女墙(城墙上的矮墙)高一米。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www.xing528.com)

②绵延起伏势恢宏,嬴政暴君书“卓功”:喻指绵延起伏、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是暴君秦始皇一项“卓越之功”。只不过应给这“卓功”加引号。因为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苦死万民又劳民伤财,激起民愤,成为秦速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当时的情况看,实为罪过,怎么是“卓功”呢?若用今天的法眼看,它的雄伟壮观,堪称屈指可数的世界奇迹,又怎么不是“卓功”呢!

③驱使匠工抛血肉,铸凝砖石贯长龙:意思是似“长龙”般的万里长城,是当时成千上万的民工们用血肉与砖石凝造而成的。

④只图墙垒堵胡虏,未计庶民为鬼雄:胡虏:亦称匈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鬼雄:鬼中之雄杰。这里是说,秦始皇只知道用壁垒堵住北方的匈奴,根本没有考虑到民工们的死活,更没有把死亡的工匠们推崇为“鬼中之雄”,当然也不会想到长城今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此看来,秦始皇的所谓“功”是建立在死亡工匠们的基础上的,真正的功劳是属于那些“鬼中之雄”工匠的。

⑤极目神奇雄伟迹,令余感慨荡心胸:指笔者曾两次游览长城,看到长城的雄伟壮观,不觉有几分自豪又有几分慨叹,再极目远眺,一下子联想到二千年前,无数工匠们在高低不平、崎岖的山地上完全靠手工作业,建造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不易!竟致使余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然而,更多想到的却是那无数工匠们为此项工程作出的“牺牲”,才留下这一举世闻名的光辉业绩,甚感可歌可泣,动情之下,故写下了这首拙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