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建国前后农工党情况调研结果

天津建国前后农工党情况调研结果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期以“中华革命党”的名义进行反帝反蒋活动,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正式建党,定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被推选为总干事。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2月党的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上,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在中华革命党时期,天津就有该党的地方组织。

天津建国前后农工党情况调研结果

中国农工民主党是由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宋庆龄邓演达、彭泽民等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贯彻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开始酝酿组建的。初期以“中华革命党”的名义进行反帝反蒋活动,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正式建党,定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邓演达被推选为总干事。1935年11月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上,又提出了“抗日、联共、反蒋”的方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2月党的第四次全国干部会议上,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在中华革命党时期,天津就有该党的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后,天津组织隶属于该党的北方区,成员主要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也有一部分军政人员和职员、律师,如天津电报局职员李相久、天津国民政府后勤官员许汉栋、律师钱士元等,负责人为法商学院学生王守先。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被蒋介石秘密杀害,临时行动委员会受到严重挫折,各地组织活动处于低潮“。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临时行动委员会提出了“倒蒋抗日”的口号,颁布了倒蒋抗日的十条行动纲领,并接连发出训令,要求全党“负起领导全国广大的农工平民大众推翻反动的南京统治以抗日救国的责任心。”1935年夏天,当时已是北平负责人的王守先派北平党员张祚延来天津重新开展工作。从1935年夏到1939年秋,张祚延在天津以政法学院(原天津法商学院)为基地发展组织,先后发展了包括天津电报局局长王若禧在内的20余人。1935年11月,临时行动委员会更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并在北平成立了华北局,领导重建了北平、天津、山东、河北、绥远等省市委员会或支部,天津支部隶属于北平市委员会。七七事变后,解放行动委员会的活动随之转入战时状态。北平成立了“华北青年抗日会”,天津成立了“中华抗日同盟会”,组织成员和群众在北平、丰台、天津一带开展抗日工作。张祚延、李相久到河北省的河间、大城、青县、定兴及山东省的平原、德县开展抗日宣传,争取民众,组织抗日队伍,但均未成功。平津沦陷后,两地成员继续深入到学生、工人和居民中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后来,李相久去延安,张祚延于1939年奉党的指示撤到北平,继续从事秘密活动,天津的工作暂时停止。党员之间只是个别联系,已无正式组织。至1949年初,天津还有党员十几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