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的留白:情感与精神的和合效应

生命的留白:情感与精神的和合效应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的留白》是一次偶有所感时写成的诗作,可谓笔者的情感与精神上的和合效应的一个结果,在个人人生历程中,可以说是极具神采的一笔,个人的一次精神和解。本书最终以目前的样态完成,这首诗有莫大之功,而且得益于非常偶然的一念之善。人类的一体两赋特征有别于其他动物,这无疑是其根本所在。

生命的留白:情感与精神的和合效应

《生命的留白》是一次偶有所感时写成的诗作,可谓笔者的情感与精神上的和合效应的一个结果,在个人人生历程中,可以说是极具神采的一笔,个人的一次精神和解。同时,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交往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有时甚至会唤醒人生历程中某些早已失落的记忆,并达成相应的精神和解与德性需求的满足,精神素地、精神和解、艺术高地、精神高地等就是由此演绎而来。本书最终以目前的样态完成,这首诗有莫大之功,而且得益于非常偶然的一念之善。所以,此时不得不多说一句感性的话:“你是诗,我是哲学。”

需要稍做说明的是,和合效应在物与物之间也会产生,具体到人类,可以称为心泉效应。接下来会比较多地使用心泉效应一词,并与下面的另一首诗相关联,进而试图表明,在精神上诗与哲学存在诸多的耦合,在现实生活中有其可验证性、可实践性,可以以此改善人们关于哲学与现实生活有距离感的感受。另外,从本书的研究过程来看,和合效应就是依据心泉效应的逻辑向度所做的进一步抽象。从这一角度来看,心泉效应可视为和合效应的验证或实践模式。

《生命的留白》原本是笔者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进行心灵对话时写成的,之后仔细咀嚼,觉得这些年思考中华文明在精神层面上的价值诉求,例如风格、气质以及思想、情感、理智、艺术等对诸如自然、朴素、含蓄、宁静、细腻、精微、适度、淡雅、温文、婉约、闲适、和谐、风骨、气韵、灵动的偏好与意义理性的追求,以至现代社会所谓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的诉求等,一直找不到一个比较恰当的词或者用语来进行概括性的表达,而诗中的“素美”以及进而言之的“素美主义”,或许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个“他”啊!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孔子说“绘事后素”的“素”,不仅含有一定的动词性,还有将事情甚至事物的存在性做进一步改进、完善、美化和升华的语义。所以,“素美主义”既可以是一种主张,又可以是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诉求和追求,而且不限于后世一般意义上的简朴、素雅等,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就是说,从生成性和生成关系的维度来看,本书更注重特定对象从自然状态向人文状态(包括思想、艺术、哲学)的精神转化,亦即更注重特定人与对象的精神和解及其动词关系的演绎。一言以蔽之,就是更注重从精神素地转变为艺术高地和精神高地。[3](www.xing528.com)

该诗以“留白”、“生命的留白”作为隐喻,从定义开始,顺延其语义向度,直至自然拈出“素美”,使“留白”的词性实现转换和升华。这中间有“留白”一词的词性延续,再借用《诗经》中的一句诗以及孔子对它的评述,将诗中的描写与传统国画及其审美意趣结合起来,又以不确定的问句结尾,表达言已止而意未尽的意蕴悠长的效果。这里之所以特别看重“素美”一词,不仅仅是因为它升华了“留白”词性,同样重要的是,它与传统水墨艺术的审美意趣——空灵、飘逸、洒落等相契合,相互间有一种天作之合的和合度,亦可谓一种自然邀约、无约之约,使前后之间的生成关系自然呈现出美化、改进、完善、升华等意蕴。

当今世界,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不总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提升,反而让人觉得还缺少些什么。这不仅展示了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之于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局限,也可以说是人类对某些缺陷的自然反应,反映着人类天性中就有寻求对缺失、失落予以完善的素美主义的自然倾向和价值诉求。面对不完善的世界和不完善的自己,素美主义——“将……做进一步改进、完善、美化和升华”,其实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无须别人提醒的价值向度和行为方式。它既反映于物质层面,又反映于精神层面。总的来看,只有有了精神层面的反应——和合、和解,才会有接下来的行动,进而反映于物质层面。人类的一体两赋特征有别于其他动物,这无疑是其根本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