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创作:还原历史人性细节

纪录片创作:还原历史人性细节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反,纪录片导演因为对人物、场景和过程的关注,往往更加在乎历史是怎样发生的,他们未必关心宏大叙事,而是更热衷于记录人物的命运,尤其是还原事件的场景,深入人性的维度,这让他们更容易对历史有代入感,并因此产生推己及人之心,从而建立对历史更符合人性的推测和解释。

纪录片创作:还原历史人性细节

还记得我们在这本书开篇时讨论的话题吗?人类用什么样的方式储存记忆?用文字、用书籍,更早的时候甚至用壁画、用歌谣……使用什么媒介取决于当时的现实条件,但重要的是把刚刚发生不久的事情记下来,它们在若干年后就成了历史

不一样的时间感受

纪录片其实就是今天的人们纪录现实和书写历史的一种方式,不过,拍摄纪录片让你所获得的时间感受和阅读历史著作所获得的时间感受完全不同,我们该如何来形容这种区别?

例如,宋朝的历史从开始到结束有319年的时间,一本介绍宋朝的简明历史书有五百多页,如果专心快速阅读,其实四五个小时就能够读完。想象一下,假设书中描写的那些人物、事件和场景都是真的,每一年发生的事情就好比是存放在一个房间里,而你阅读的过程就如同一个穿越回去的超人、一只机械穿山甲或一位崂山道士,迅速地突破无数墙壁,掠过每一个房间,你确定你看到的就是真正的历史吗?

阅读历史书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让我们在心理时间的感受上将历史快进或简化,一本被选择和取舍过的书却很容易被你当成历史的全部。其实真正的历史和我们今天一样,是一秒一秒、一分一分、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发生的……只有拍摄过纪录片的导演才同步观察过世界的运转,才能明白“秒、分、时、天、月、年”对于历史演进的意义。而无论拍摄还是剪辑的过程,都是对时空素材的选择和处理,它会让敏感的导演或记者去思考时空演进的逻辑。

对时空演进逻辑的关注,不仅会建立不同的心理时间感受,更会建立创作者对历史不一样的理解。

不一样的关注视角(www.xing528.com)

传统的历史文本一般只爱书写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故事,许多主流的历史研究则喜欢从宏观的视角出发,总结抽象的规律和道理,试图一劳永逸地解释整个人类世界的运转逻辑。这些历史的书写者当然一般都是饱学宿儒,但往往不关注普通人,也不研究人性,更很少在真实发生的“场景”上停留。

与之相反,纪录片导演因为对人物、场景和过程的关注,往往更加在乎历史是怎样发生的,他们未必关心宏大叙事,而是更热衷于记录人物的命运,尤其是还原事件的场景,深入人性的维度,这让他们更容易对历史有代入感,并因此产生推己及人之心,从而建立对历史更符合人性的推测和解释。

历史不仅仅是一天一天发生的,历史也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和由一个一个个体推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在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深入到每个个体“原子”的运行轨迹,更有助于我们在广袤无际的时间广场上,清楚地看到所有“原子共振”的逻辑。

事实上,对于普通个体的关注,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屠杀的近600万犹太人受害者——我们以往也许会觉得600万这个抽象的数字就足够震撼。但涉及受害者的死亡问题,真正的痛苦发生在每一个个体的身上,我们要追索的真相应该是一个,加一个,再加一个……每一个个体的死亡对他(她)自己而言都是世界末日。因此,重点不是抽象的数字,一千个人、一百个人,甚至是一个人被残害都是不可饶恕的罪恶。只有借助当事人或见证者的采访,还原了历史现场,才能体验到受害者的个体痛苦,产生共情之心,才能让今天的人们明白法西斯的罪恶为什么不可饶恕。

什么是历史?历史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枯燥的概念,历史不是宏大叙事,历史要回归到对“人”的关注和对事件过程的复原。历史,要关注大时代的变迁,也要理解“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只有深入个体命运和记录历史细节,才能更鲜活地理解历史,并且让我们的历史书写产生真实的温度。

当然,讨论这一切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新的“历史感”,事实上我们不可能以一比一的时间比例还原生活和历史,还是要对历史素材作出取舍;在用影像书写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在“精确地简化”和“忠实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