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建议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建议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析:这堂体育课,教师摸清了学生对长跑的反感心理,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和理性思维等特点,把长跑教学的目标指向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不是指向达到跑多快的标准,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耐久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体育实践与应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建议

(一)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无兴趣或兴趣不高,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因此,即使是对大学生而言,运动参与方面的教学必须把培养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绝不是“放羊式”教学,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法与学法的运用以及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另外,在体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是让少数“精英”参与,而是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并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活动的成功感,使所有学生都取得进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运动参与方面的学习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案例2-1:耐久跑中探索掌握适应个体身体状况的运动负荷强度

上课开始,教师向学生说明由于每位同学身体机能状况不同,长跑时的速度不可能都一样。教师要求学生探索出适应自身状况的运动负荷强度(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构成运动负荷强度的基本要素,并告诉学生长跑的最佳运动负荷强度可以用跑完一定距离后的即时心率来测量,最佳心率应该在120次~150次每分钟的范围之内)。

教师先让学生互相测定此时相对安静时的脉搏次数,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对同伴的了解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大家探索适合自己的跑速和最佳心率范围,并可以调整速度,更换跑的距离。

由于学校场地小,教师布置了8条不同距离的往返跑道,最长的距离为24米,最短的距离10米。(www.xing528.com)

各小组的分工是,一人跑步,一人帮助测量跑步人的即刻脉搏,其他同学休息观看。

各组开始往返跑。有的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跑完24米的距离,跑回后同伴立即帮助测量10秒钟的脉搏次数;有的同学用较慢的速度跑18米、14米……的距离,跑回后同伴帮助测量10秒钟的脉搏次数。不少同学发现,自己的脉搏次数不是高于150次每分钟就是低于120次每分钟。教师先让这些学生休息,并没有提醒他们应思考下一次该怎么跑,但看得出这些学生都在思索着下一次的跑法,让下一组同学开始跑,依此类推。

课堂上,不少同学在自觉地调整着跑的距离和跑的速度,人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心率,课上充满了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结果,许多同学在反复的运动实践中感悟到了跑速与心率的关系。

评析:这堂体育课,教师摸清了学生对长跑的反感心理,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和理性思维等特点,把长跑教学的目标指向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不是指向达到跑多快的标准,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耐久跑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体育实践与应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会科学锻炼

运动参与方面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可结合运动实践课进行教学,也可以安排少量课时(如下雨天等)进行理论课讲授或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体育课本中的有关内容,但最终是要把这些理论上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的科学锻炼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提高。例如,水平五对学生提出了“知道科学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描述经过一段时间体育锻炼后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的要求,这些是理论性的知识,而“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等,则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高校体育课程标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