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图像集解》中的《乾坤大父母图》与《复姤小父母图》原委

《周易图像集解》中的《乾坤大父母图》与《复姤小父母图》原委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列有《乾坤大父母图》与《复姤小父母图》(见下图)。以《乾》《坤》为父母之说,见于《说卦》。《乾坤大父母图》当原于孟喜与京房十二月消息卦说而出。至谓“大父母”,则相对于“小父母”而言。至六变,变《乾》初爻得《姤》,是以有“父生长女而为姤”之说。此则并非以《复》《姤》为"小父母”生卦。此则与《乾坤大父母》图说有合。而《复姤小父母图》谓“变至夬为十四阳”“变至剥为十四

《周易图像集解》中的《乾坤大父母图》与《复姤小父母图》原委

杨甲《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列有《乾坤大父母图》与《复姤小父母图》(见下图)。

图图说:“乾一变姤,二变遁,三变否,至五变为剥而止。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下反,故受之以复;坤一变复,二变临,三变泰,至五变为夬而止。夬必有遇,故受之以姤。”

后图图说:“一阳来复,变临为二阳,变至泰为四阳,变旨大壮为八阳,变至夬为十四阳,终其变于归妹,成十六阳。一阴始姤,变遁为二阴,变至否为四阴,变至观为八阴,变至剥为十四阴,终其变于随,成十六阴。”

以《乾》《坤》为父母之说,见于《说卦》。虞翻卦变即以《乾》《坤》为父母变得其余十个消息卦。李挺之《变卦反对图》有“乾坤二卦为易之门,万物之祖”说,《六十四卦相生图》有“乾坤者诸卦之祖”说。《乾坤大父母图》当原于孟喜与京房十二月消息卦说而出。至谓“大父母”,则相对于“小父母”而言。其说先见于沈括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一”。曰:“江南人郑夬,曾为一书谈易。其间一说曰:乾坤大父母也,复姤小父母也。乾一变生复,得一阳,坤一变生姤,得一阴;乾再变生临,得二阳,坤再变生遁,得二阴;乾三变生泰,得四阳,坤三变生否,得四阴,乾四变生大壮,得八阳,坤四变生观,得八阴;乾五变生夬,得十六阳,坤五变生剥,得十六阴,乾六变生归妹,本得三十二阳,坤六变生归妹,本得三十二阴。乾坤错综,阴阳各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夬之为书皆荒唐之言,独有此卦变之说,未知其是非。”其后邵伯温因此记而作《易学辨惑》,谓郑夬所述卦变之法是窃其父学。

《观物外篇》曰:“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又曰:“易始于乾坤而交于复姤。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此而变无穷矣。”此则是就《先天图》说阴阳消息之卦。其间亦述先天卦变之法:以《乾》为父逆爻序生卦,“一变而二”,得《乾》《夬》二卦,“二变而四”,得《乾》《夬》《大有》《大壮》四卦,“三变而八”,得《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八卦,“四变而十六”,得《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十六卦,“五变而三十有二”,得《乾》《夬》《大有》《大壮》《小畜》《需》《大畜》《泰》《履》《兑》《睽》《归妹》《中孚》《节》《损》《临》《同人》《革》《离》《丰》《家人》《既济》《贲》《明夷》《无妄》《随》《噬嗑》《震》《益》《屯》《颐》《复》三十二卦。至六变,变《乾》初爻得《姤》,是以有“父生长女而为姤”之说。以《坤》为母逆爻序生卦,“一变而二”,得《坤》《剥》二卦,“二变而四”,得《坤》《剥》《比》《观》四卦,“三变而八”,得《坤》《剥》《比》《观》《豫》《晋》《萃》《否》八卦,“四变而十六”,得《坤》《剥》《比》《观》《豫》《晋》《萃》《否》《谦》《艮》《蹇》《渐》《小过》《旅》《咸》《遁》十六卦,“五变而三十有二”,得《坤》《剥》《比》《观》《豫》《晋》《萃》《否》《谦》《艮》《蹇》《渐》《小过》《旅》《咸》《遁》《师》《蒙》《坎》《涣》《解》《未济》《困》《讼》《升》《蛊》《井》《巽》《恒》《鼎》《大过》《姤》三十二卦。至六变,变《坤》初爻得《复》,是以有“母孕长男而为复”之说。

《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阳起于子,当《复》之位,阴起于午,当《姤》之位,是以有“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之说。此则并非以《复》《姤》为"小父母”生卦。一卦可变六十四卦。圄样,以邵雍《先天图》卦变方法,以任一卦为祖,皆可变得六十四卦,皆可得到类似《先天图》之方圆六十四卦图,而以《复》《姤》为父母生卦,只是其中之例而已。以《乾》《坤》为父母生卦,则得《乾》与《姤》接、《坤》与《复》接之六十四卦圆图,惟此图可用来表达“有物先天地生”之道,所以邵雍命之曰“先天图”。

邵雍曰:“图虽无文,吾终日言而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观物外篇》)可知,《先天图》本无文字卦名标注。以无卦名之六十四卦圆图看,可自内向外读卦,又可自外向内读卦。如果自外向内读卦,以《乾》为父顺爻序生卦,“一变而二”,则第二卦为《姤》,“二变而四”,则第四卦为《遁》,“三变而八”,则第八卦为《否》,“四变而十有六”,则第十六卦为《观》,“五变而三十有二”,则第三十二卦为《剥》;以《坤》为母顺爻序生卦,“一变而二”,则第二卦为《复》,“二变而四”,则第四卦为《临》,“三变而八”,则第八卦为《泰》,“四变而十有六”,则第十六卦为《大壮》,“五变而三十有二”,则第三十二卦为《夬》。此则与《乾坤大父母》图说有合。如果将“乾一变生复”理解作以《乾》之阳爻替换《坤》之阴爻,则是以《坤》为母生卦,“坤一变生夬”理解作以《坤》之阴爻替换《乾之阳爻,则是以《乾》为父生卦。如此,将《先天图》圆图自外向内读卦,以《坤》为母生卦,则变《坤》初爻得《复》一卦,为“得一阳”,变《坤》《复》二爻得《师》《临》二卦,为“得二阳”,变《坤》至《临》三爻得《谦》《明夷》、《升》《泰》四卦,为“得四阳”,变《坤》至《泰》四爻得《豫》《震》《解》《归妹》《小过》《丰》《恒》《大壮》八卦,为“得八阳”,变《坤》至《大壮》五爻得《比》《屯》《坎》《节》《蹇》《既济》《井》《需》《萃》《随》、個》《兑》《咸》《革》《大过》《夬》十六卦,为“得十六阳”,加六变《坤》六爻得《乾》一卦,本得三十二阳。以《乾》父生卦,则变《乾》初爻得《姤》一卦,为“得一阴”,变《乾》《姤》二爻得《同人》《遁》二卦,为“得二阴”,变《乾》至《遁》三爻得《履》《讼》《无妄》《否》四卦,为“得四阴”,变《乾》至《否》四爻得《小畜》《巽》《家人》《渐》《中孚》《涣》《益》《观》八卦,为“得八阴”,变《乾》至《观》五爻得《大有》《鼎》《离》《旅》《睽》《未济》《噬嗑》《晋》《大畜》《蛊》《贲》《艮》《损》《蒙》《颐》《剥》十六卦,为“得十六阴”,加六变《乾》六爻得《坤》一卦,本得三十二阴。可见,此与沈括所引郑夬卦变说前五变有合。而《复姤小父母图》谓“变至夬为十四阳”“变至剥为十四阴”,非是。而“乾六变”之后之“生归妹”与“坤六变”之后之“生归妹”,皆当为衍文。“乾六变本得三十二阳”与“坤六变本得三十二阴”,此正合其“乾坤错综,阴阳各三十二,生六十四卦”之说。

以《复》为父顺爻序生卦,五变所得卦为:《复》《坤》《临》《师》《明夷》《谦》《泰》《升》《震》《豫》《归妹》《解》《丰》《小过》《大壮》《恒》《屯》《比》《节》《坎》《既济》《蹇》《需》《井》《随》《萃》《兑》《困》《革》《咸》《夬》《大过》。此三十二卦“阳卦”之中,《复》为“一阳”,《坤》与《临》为“二阳”,《师》至《泰》为“四阳”,《升》至《大壮》为“八阳”,《恒》至《夬》为“十六阳”。此则与沈括所引郑之说有合,而《复姤小父母图》谓“变至夬为十四阳”,非是。至《复》上爻变得《颐》至《大过》上爻变得《姤》,乃第六变所得三十二卦。(www.xing528.com)

以《姤》为母顺爻序生卦,五变所得卦为:《姤》《乾》《遁》《同人》《讼》《履》《否》《无妄》《巽》《小畜》《渐》《家人》《涣》《中孚》《观》《益》《鼎》《大有》《旅》《离》《未济》《睽》《晋》《噬嗑》《蛊》《大畜》《艮》《贲》《蒙》《损》《剥》《颐》。此三十二卦“阴卦”之中,《姤》为“一阴”,《乾》与《遁》为“二阴”,《同人》至《否》初为“四阴”,《无妄》至《观》为“八阴”,《益》至《剥》为“十六阴”。此则亦与沈括所引郑夬之说有合,而《复姤小父母图》谓“变至剥为十四阴”,非是。至《姤》上爻变得《大过》至《颐》上爻变得《复》,乃第六变所得三十二卦。

然而,《先天图》“阳起于复”“阴起于垢”,是以圆图左方三十二卦为阳卦,右方三十二卦为阴卦。无以《坤》为阳卦、《乾》为阴卦之理。亦无“小父母”生“大父母”之理。又其有第六变之说,邵伯温《易学辨惑》所引沈括所记为“乾六变生归妹,本得三十二阳,坤六变生渐,本得三十二阴”,而弘治本、津逮本和学津本作“乾六变生未济,本得三十二阳,坤六变生归■,本得三十二阴”(■为墨钉),稗海本崇祯本、玉海堂本、丛刊本和四库本皆作“乾六变生归妹,本得三十二阳,坤六变生归妹,本得三十二阴”。《复》为一阳,变至《临》为二阳,变至《泰》为四阳,变至《大壮》为八阳,变至《夬》为十六阳,总计三十一卦,加《大过》本得三十二卦;《姤》为一阴,变至《遁》为二阴,变至《否》为四阴,变至《观》为八阴,变至《剥》为十六阴,总计三十一卦,加《益》本得三十二卦。此即“乾坤错综,阴阳各三十二,生六十四卦”。显然,“乾六变”生卦与“坤六变”生卦之说,无论生何卦,皆非有序卦变之法所应得。生《渐》、生《归妹》之说似本于京房八宫世系之说(《归妹为兑宫之归魂卦,《渐》为艮宫之归魂卦)。《复姤小父母图》谓“终其变于归妹成十六阳”“终其变于随成十六阴”,则不知其所云。

南宋程大昌《易原》中有“辨疑”一篇。有“邵、郑复姤生卦”“古卦以数同与邵、郑异”“邵、郑异同”“邵、郑本之卦而不用之卦”四论。其辨虽以李挺之卦变说误作邵雍卦变,辨不中的,然能提出比较邵雍与郑夬卦变说异同问题,实资后人进一步研究。朱震《汉上易传卦图》列《伏羲八卦图》(即杨甲《六经图》所列之《先天图》),图说:“右伏羲八卦图。王豫传于邵康节,而郑夬得之。”王堤《易学》谓《先天图》“无文字言语,卦名亦后人添之。”从邵伯温之辨,如果郑夬贿王豫仆而窃笔记之事是真,则所得“伏羲八卦图”必无文字卦名标注,因而郑夬之卦变说与邵雍不同,其说“先天卦变”是自外向内读卦,并以六十四卦圆图右方《复》至《乾》(自内向外读卦之《剥》至《乾》)三十二卦为阳卦,左方《姤》至《坤》(自内向外读卦之《夬》至《坤》)三十二卦为阴卦。其说以左方之《坤》母六变生右方三十二卦,以右方《乾》父六变生左方三十二卦。依沈括所记,可用下图示意郑夬卦变说:

由此图可知,沈括所记郑夬卦变说之第六变有误。究其原,似不明邵雍先天卦变之法。郑夬曾以卦变图示秦玠,而秦玠对沈括言“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又言“常恨不能尽得其术”。可见此图与邵雍先天卦变有关,而郑夬、秦轨皆不能洞悉其法。杨甲《乾坤大父母图》与《复姤小父母图》皆本沈括所记郑夬卦变说而出,因其误而又误,致使二图与说皆不能尽合“乾坤大父母,复姤小父母”之说。清王植《皇极经世书解》谓邵伯温首言小父母之说,是邵雍本指,今观《观物外篇》与《梦溪笔谈》,则知是出于郑夬。朱震《汉上易传卦图》之《伏羲八卦图》图说中引郑夬又一卦变说:“夬曰:乾之初交于坤之初得震,故为长男,坤之初交于乾之初得巽,故为长女,乾之二交于坤之二得坎,故为中男,坤之二交于乾之二得离,故为中女,乾之上交于坤之上得艮,故为少男,坤之上交于乾之上得兑,为少女。乾坤大父母也,故能生八卦。复姤小父母也,故能生六十四卦。复之初九交于姤之初六得一阳,姤之初六交于复之初九得一阴,复之二交于姤之二彳辱二阳,姤之二交于复之二得二阴,复之三得四阳,姤之三交于复冬三得四阴,复之四交于姤之四得八阳,姤之四交于复之四得八阴,复之五交于姤之五得十六阳,姤之五交于复之五得十六阴,复之上交于姤之上得三十二阳,姤之上交于复之上得三十二阴。阴阳男女皆顺行,所以生六十四卦也。”按冯椅《厚斋易学》所记,郑夬初为《时用书》,其中“明象篇”有卦变说,后删《时用书》为《明用书》。如此,其中“明象篇”亦应有所删定。沈括所引当为郑夬《时用书》原说(有说无图),而朱震所引当为删定后之说,且有卦变图。依朱震所引,可用下图示意郑夬卦变说:

由此图可见,以《复》初九与《姤》初六互换,则得《坤》与《乾》,是为“得一阳”(《坤》一卦)、“得一阴”(《乾》一卦);以《复》二与《姤》之二互换则得《临》与《遁》,是为“得二阳”(《坤》《临》二卦)、“得二阴”(《乾》《遁》二卦);以《复》四与《姤》三互换,则得《明夷》与《讼》,是为“得四阳”(《坤》至《明夷》四卦)、“得四阴”(《乾》至《讼》四卦);以《复》四爻与《姤》四爻互换,则得《震》与《巽》,是为“得八阳”(《坤》至《震》八卦)、“得八阴(《乾》至《巽》八卦)”;以《复》五爻与《娠》五爻互换,则得《屯》与《鼎》,是为“得十六阳”(《坤》至《屯》十六卦)、“得十六阴”(《乾》至《鼎》十六卦);以《复》上爻与《姤》上爻互换,则得《大过》与《颐》,是为“得三十二阳”(《复》至《大过》三十二卦)、“得三十二阴”(《姤》至《颐》三十二卦)。如果以消息卦说卦变,变至《临》与变至《遁》,是为“得二阳”与“得二阴”;变至《泰》与变至《否》,是为“得四阳”与“得四阴”;变至《大壮》与变至《观》,是为“得八阳”与“得八阴”;变至《夬》与《剥》,是为“得十六阳”与“得十六阴”。显然,郑夬“小父母”生六十四卦说,是以《复》为父、《姤》为母而生卦。前说以五变各生三十卦,六变各生一卦,加本卦分别为三十二卦,合之为六十四卦。后说则五变各生三十一卦,加本卦分别为三十二卦,合之为六十四卦。以其说画成圆图,则与邵雍《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不同。此则很可能是郑夬发展演变之说。虽其说与有序之“先天卦变”有合,然其法却是顺爻序进行卦变。

《乾坤大父母图》与《复姤小父母图》与《梦溪笔谈》所引郑夬卦变说有直接关系。因其说本身舛误,后人为图时又以误改误,遂使图与说谬传至今。今参以诸书之说,详加厘正,辦其原委,明邵、夬之异同,将有益于易图学之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