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彼佳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概述

彼佳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概述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每一所规模大的学校里,想必都会有像彼佳一样的学生。教师从不责备彼佳懒散或者不动脑子笨,对他的力量也不丧失信心。教师的这种信心和希望,终于获得了报偿:在彼佳的智力活动的某一个阶段上,出现了乍看起来无法理解的豁然开朗的局面。学习对彼佳来说变成了苦恼的、讨厌的事情。学生们出于习惯,对于懒惰成性的同学也不拒绝提供这种帮助。彼佳逐渐地变懒了,有时候也会变成一个恶作剧的人:当教师不愉快时,他反而幸灾乐祸。

彼佳的故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概述

很可能,你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正在为这种现象伤脑筋:一个班里的儿童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解数的乘法,彼佳也在听。看上去他甚至比其他孩子听得更聚精会神、更用心,至少他是非常希望听懂的。结果,其他孩子都听得懂并掌握得很好,做完了习题。但是,彼佳却没有听懂,教师布置了独立作业,大家都在分析题意,着手一个一个地解题。不一会儿,班上所有孩子几乎都把题解出来了。只有彼佳一直坐在那里,对着习题发愁,垂头丧气:他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题意。好几次他试图把式子列出来,加呀,减呀……但是得不出任何结果。更确切地说,他自己也不知道结果是求出来了还是没有求出,因为他不明白这道算术题是什么意思,老师要求他从中求出什么。有的儿童能懂得教师的讲解、提出的问题和布置的作业中的个别词句,但是弄不懂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每一所规模大的学校里,想必都会有像彼佳一样的学生。一般说来,这类学生成绩不好,学习跟不上。但是,他们留级的原因,是相同的。如果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能把彼佳“拉到”五年级,这固然很好,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个孩子读到三年级,就再也升不上去了。这里有一种情况似乎有些奇怪和难以理解:彼佳比较容易学会阅读,一开始似乎也能够跟上其他孩子的速度,但是到了要同时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时候,他就越来越跟不上了。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常常责备教师不会教学生,而教师又责备学生不用心,不刻苦,花在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上太少,懒惰,抄袭别人作业等。教师的所有这些说法往往是正确的:儿童理解能力差、反应迟钝,常常是跟不用心联系在一起的,而不会想、不会集中思考又导致懒散。

为了帮助难教儿童克服这种毛病,教师在课上和课后都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如果难教儿童能勉强地跟班升级,那主要是由于对他行了补课,对他降低了作业难度。当了解到难教儿童不管怎样努力也掌握不了跟其他儿童同样多的知识时,教师就开始用特定的标准来评定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对每一个难教儿童都有不同标准。这类孩子竭尽全力来完成教师要求他做到的事情。他信任教师,尊重教师。他珍视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脚步。教师的表扬,是促使他学习进步所不可缺少的内在精力的活的源泉。教师从不责备彼佳懒散或者不动脑子笨,对他的力量也不丧失信心。他在精神上给孩子以支持。如果这孩子以难以置信的勤奋在学习,这种力量的真正来源就是他对教师的真诚的信任。这种教师确实是高明而又有极大耐心的:虽然他看到他花了很大的努力才取得了一点微小的、极其有限的进步,但是他相信,这孩子最终一定会达到他所追求的目标。我想把教师的这种信心、这种希望,比作医生对卧床不起的病重患者的那种信心和希望。

教师的这种信心和希望,终于获得了报偿:在彼佳的智力活动的某一个阶段上,出现了乍看起来无法理解的豁然开朗的局面。突然间,这个孩子读完了习题之后,一下子就理解出来,而以前这种习题他是根本解不出来的。他体验到一种十分兴奋的快乐感。他胜利了,一种豁然开朗的难忘时刻到来了:那些以前弄不明白的、搞不清楚的东西,忽然间在他面前敞开了,变得清晰了。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人在脑力劳动中永不丧失信心的合乎规律的结果。的确,关键就在于要使儿童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情感的动力。我们不可能用什么异乎寻常的办法,对难教儿童的意志施加影响,使他们的意志活动发生质变,不可能用强制的办法使一个人变聪明。谁要试图用强制的、 “坚决的”手段来影响儿童,他就会犯难以纠正的错误。这种错误之所以难以纠正,或者一般地说无法纠正,是因为使用了这种手段之后就是那些必须采用的,而且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也变得不起作用了。要求老师的最重要一点,乍看起来似乎是非常简单的,但事实上是一种最细致的教育技巧,这就是:要加强儿童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并且要耐心地等待儿童智力活动中哪怕只是微小进步的时刻的到来。这种进步,这种豁然开朗的局面,并不意味着这个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上将会一帆风顺,会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这个进步实际上非常微小,乍看起来它好像不过是偶然的成功。但这个进步使孩子体验到取得胜利的快乐,从胜利中汲取新的力量。你们要爱护难教儿童的这种快乐情绪。这种快乐情绪乃是教师施展教育技巧的基础。由一个胜利到另一个胜利——这就是对难教儿童进行的智育过程。如果他今天有什么还没掌握,你不要给他打“2分”,不要急于根据评分标准十分严格地评价他的学习成绩,使他受到打击。娇嫩的、纤弱的幼苗需要特别的照料。我的看法是,教育问题不是能用什么万能的方法一下子就加以解决。

对待事物的乐观愉快的心情,对自己力量的信心,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照亮难教儿童前进道路的火光。如果扑灭这个火光,儿童就将陷入黑暗、孤独之中,感到无限悲哀和绝望。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如果儿童丧失了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教师认为儿童跟不上班是由于不用心、不刻苦、懒惰,因此就在课上和课后尽量地加重这些学生的负担,并且叫他们留下来补课。可是这样做却收不到任何积极的效果。学习对彼佳来说变成了苦恼的、讨厌的事情。他知道,不论怎样反复地读课本和做作业,反正总是得“2分”。他似乎觉得,老师之所以把他留下来补课,只不过是为了再给他打一个“2分”罢了。他已经学会对老师和父母撒谎,学会了抄袭别人的作业。他甚至在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因为抄袭作业不用费脑筋,而且他的同班同学都同情他,总是“帮助”他——把作业给他抄,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可以使他在学校和家里免去许多不愉快的事情。

对于把家庭作业借给自己的同学去抄的行为,无论怎样禁止,怎样恐吓,一般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你们仔细想过这是为什么吗?这种给同学以帮助的动机,实在是出于对不会做作业的同学的同情。但是那些懒惰的学生也逐渐地习惯于抄袭作业了。学生们出于习惯,对于懒惰成性的同学也不拒绝提供这种帮助。何况要求儿童分清谁是懒惰,谁是确实不会做,也是不可能的。(www.xing528.com)

懒惰,通常来自散漫,并由此而产生无知。彼佳逐渐地变懒了,有时候也会变成一个恶作剧的人:当教师不愉快时,他反而幸灾乐祸。因此,毫不奇怪,“脑筋迟钝”的、“什么也不懂”的学生常给教师带来很不愉快的事。我们听到许多关于智育和德育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议论。大家议论的内容很多,譬如,历史课上学习了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奴隶起义,学生们便对压迫者充满了仇恨;学生认识了宇宙的无限性,便形成了唯物主义的信念,等等。这一切确实非常重要。但是这里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即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确立起自身的尊严感,珍惜自己的荣誉、名声。如果这些情感迟钝了,学生感到自己什么都不行,那么关于智育和德育统一的一切理论都变得毫无用处,因为学生的心里失去这些感情,他就会对周围发生的一切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看到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丧失到如此程度,看到他竟然因为自己成了同学嘲笑的对象而感到得意,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难过。

某种程度的、可能是不很明显的智力异常发展,会逐渐地转变成道德方面的现象。有多少这样难教的学生正坐在课桌旁(多半是坐在最后一排),他们又给自己的家长和老师带来多少麻烦啊!让我们设想自己处于彼佳的地位。如果我每时每天、月复一月地总是感觉到自己比同学落后,不能做到同学能做到的事,那么我的心情将会怎样?我会怎样对待老师?虽然关于斯巴达克思和宇宙无限性的讲述很生动,但是这在我的心灵里会留下什么呢?这些感到自己是失败者的学生怨恨、恼怒、任性、不听劝告、无礼,甚至变得残酷。他们坐在课桌旁边,心焦地等待下课的铃声,在教室里放起纸折的仙鹤(这是往好处说)。他们用小刀刻桌子,或者把电灯泡拧下来,有时候,好似晴天霹雳一般,传来了彼佳离家逃走的消息,教师大为震惊……观察表明,在某些班级里,教师对这类儿童,特别是对这一类,花费了那么多的心血,以致他往往再也没有精力去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正常的工作。同时还不应忘记,如果一个班级里有两三个对什么事都无所谓,丧失了信心的学生,那么教师对这个班集体的教育影响实际上就大为削弱了。

【问题与思考】

1.苏霍姆林斯基一方面说“为了帮助儿童克服这种毛病,教师在课上和课后都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又批评“教师认为儿童跟不上班是由于不用心、不刻苦、懒惰,因此就在课上和课后尽量地加重这些学生的负担,并且叫他们留下来补课”这种现象,你认为这矛盾吗?区别在哪里?

2.彼佳的案例启发我们,孩子的自尊心最重要的源泉是什么?老师可以在这方面做哪些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