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融媒体报道实际上就是运用融媒体技术,通过多元立体符号完成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报道”方式。上述的论述表明,融媒体报道不是特指单一媒介的报道形态,如报刊的新闻或电视的新闻,而是在特定平台上连接与呈现所有媒介内容“四全报道”的报道矩阵。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

要把握融媒体报道的内涵,首先要确定融媒体报道的概念。融媒体报道实际上就是运用融媒体技术,通过多元立体符号完成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报道”方式。

全程报道。是指新闻事件发展本身是动态不居的,那么事件发展过程就需要媒体始终关注,报道的融合除了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时间轴上的信息延展的融合。可见,融媒体报道不是单一的信息披露,而是持续的更新与成长,形成全程纪录报道的新闻事件的建构过程。

全息报道。就是运用融媒体技术,立体多元地呈现信息形态,图文、视频、全景、增强现实(AR)等等,这种报道强调语境的创设,能够更好地调动全觉器官,实现沉浸式的体验,这也是融媒体报道与其他报道的最大区别。

全员报道。如果说全程报道强调的是报道的动态性要求,全息报道强调呈现度要求,全员报道则强调主体性的要求,人人即媒介,融媒体报道调动人人参与到报道中,设置议程、交互评论,共同完成报道拼图。人员调动的过程,也是舆论生成的过程。全员报道还有另一种阐释,那就是不同媒介形态的共同传播,形成一个时空不断外延的融媒体矩阵

全效报道。有效报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道而言的,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报道因为单向度传播,传播者无法确定新闻传播的效果,受传者也无法反馈对新闻的看法和意见。融媒体借助新兴媒介技术平台,能够随时了解报道的反响与热度,有大数据支撑的报道可以更好地了解与众[11]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传播的精准度,提高传播效率

根据上述的融媒体报道“四全报道”特征,以移动媒体来概括融媒体报道的传播渠道,这只是狭义的指称,事实上融媒体报道强调报道矩阵的生成,即不同媒介形态融合传播状态下的报道。传统的新闻事件发生后,虽然不同媒介纷纷推出不同形态的报道内容,由于各媒介办报(台)理念的不同,议程设置的不同,以及报道日程安排的不同,这些报道本身也是不统一,甚至是割裂状态的,无法形成合力。那么各媒介报道内容之间的关系是静态,非融合交互状态的,即便媒体报道的再多,其影响亦十分有限,特别是不同媒体报道倾向,可能带来同一事件完全相反的解读。因此,从时代发展的需要来看,融媒体报道的发展也是势在必行。(www.xing528.com)

那么,融媒体报道究竟如何来分析其内涵呢?上述的论述表明,融媒体报道不是特指单一媒介的报道形态,如报刊的新闻或电视的新闻,而是在特定平台上连接与呈现所有媒介内容“四全报道”的报道矩阵。融媒体报道环境中,媒介之间由彼此交互的融媒体关系连接。其中,移动媒体作为核心平台,将所有媒介的内容汇聚到核心平台上,其他媒介形态的同题报道则通过入口快速跳转到融媒体平台上。如报刊媒介在以图文报道港珠澳大桥开通消息的同时,报刊界面的二维码支持阅读者直接跳转到手机融媒体报道界面,从而参与到报道的留言评议环节中,成为融媒体报道的组成部分。根据融媒体报道的特征与属性,笔者设计了融媒体报道单核环状结构图(下图)。其中数字1代表的是处在融媒体报道核心的手机移动平台,周围的三个环状结构表示不同媒介形态的种群系统,主要包括报刊媒介种群系统、广播电视媒介种群系统、互联网种群系统。媒介种群系统中各数字表征的是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的不同媒介,他们与融媒体平台均形成紧密连结的状态,进而形成具有融媒体矩阵特征的融媒体报道媒介群落。

融媒体报道单核环状结构图

与其他报道类型相比,融媒体报道显然不是单数的概念,而是复合体的存在,动态行进中一种融合状态。其他媒介报道类型的报道,从新闻采访到编码生产,再到传通完成、抵达受众便宣告这一传播活动的告一段落,即便存在后续传播,也未必能够视为前在传播内容的一个整体。融媒体报道的动态属性在于,元初报道作为核心不断吸纳相关信息包裹在周围,形成报道群组,每一条留言或评论都作为融媒体报道群组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有的新闻的后续报道等价或突出于元初的报道,这样就形成了要么以新报道为核心重新建构的单核环状结构体,要么是以同等重要报道为核心的立体多核网状结构,这种模式的结构更加趋向于稳定。(见下图)

立体多核网状结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