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之道:和谐、修道、平常大道

中庸之道:和谐、修道、平常大道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乃《中庸》全篇之总纲。《中庸》论修道,标举“慎独”为先,《大学》讲诚意亦以“慎独”为本。性体之“中”,天下之大本;用之和,天下之达道。修率性之道而己。由此,“中庸”二字之义,二程释之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郑玄解“中庸”二字之义为,庸乃平、常中为常道。二说看似其左,实则相通,皆谓平常大道,永恒不变,乃中庸之道也。《中庸》首章,总论人生在世,心存大道;大道存心,至诚无息。

中庸之道:和谐、修道、平常大道

大学》为儒家政治理论的范本,《中庸》则可作儒家人生哲学的至文。其中心思想,首章彰明,兹录于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www.xing528.com)

此乃《中庸》全篇之总纲。“性”乃人之性,“道”亦人之道,“教”者,修己化人也。“天命之谓性”,明言人性皆是自然所赋予,“率性之谓道”,讲人道当循人性之自然,所以“修道之谓教”,便是修己人性之自然,教化也。人道者,人人所共由之路,故为人所须臾不可离之,若可离,便不得谓之道矣。

《中庸》论修道,标举“慎独”为先,《大学》讲诚意亦以“慎独”为本。“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亦即《大学》中所谓“诚于中必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肺肝”,身虽独处,犹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喜怒哀乐之未发,性之中也,其已发则为情,发而皆中,情之和也。寂然不动者,人生而静之“性”,其体也,感而遂通者,发于性之情,其用也。性体之“中”,天下之大本;用之和,天下之达道。然而,若致其用之和,必先立其体之“中”。何以立其“中”?率天命之性而已。何以致其和?修率性之道而己。何以率性修道?慎独以诚意而己。

以慎独诚意为率性修道的开端,不容须臾少懈,此乃“至诚无息”的大道。天地由此而运行不息,万物由此而生生不已。所以《中庸》又说:“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之性,天所命也;人之道,率性是也。“率性”,绝非放任纵欲,而是率天命之性,法天之道。法天者,法其至诚无息而已。此即所谓致“中”、“和”的大义所在。由此,“中庸”二字之义,二程释之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郑玄解“中庸”二字之义为,庸乃平、常中为常道。二说看似其左,实则相通,皆谓平常大道,永恒不变,乃中庸之道也。

《中庸》首章,总论人生在世,心存大道;大道存心,至诚无息。后面的三十余章,便深入下去阐发这一人生要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