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行于南宁绿城,阿细跳月、直吹巴乌等多种舞蹈极具魅力

流行于南宁绿城,阿细跳月、直吹巴乌等多种舞蹈极具魅力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的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锅庄舞”等,其中“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另外,在红河彝族地区还流行“直吹巴乌”、“双管巴马”。

流行于南宁绿城,阿细跳月、直吹巴乌等多种舞蹈极具魅力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各种曲调,如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等等。彝族的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笛、铜鼓等。彝族的舞蹈也颇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锅庄舞”等,其中“阿细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夜幕降临,在皎洁的月光下,小伙子们吹起短笛,弹起三弦,男女青年和着节拍,翩翩起舞,跳到酣畅时姑娘们会随手摘一片树叶含在嘴上吹起曲子,欢快的舞蹈直到月落方止。

阿西跳月

也叫“跳乐”,或“跳月”。彝族阿细人、撒尼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很大的山火,大火烧了九天九夜。阿细人扑打了九天九夜,火仍未熄灭。地面被大火烧得滚烫,打火的人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继续扑打,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为了欢庆胜利,大家弹起三弦,吹起笛子,模仿打火时的样子,换着脚跳起舞来。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阿细跳月”。“跳月”是汉族人给起的名字,阿细人叫“跳”。每逢节日夜晚,青年男女聚集在草坪上,男的弹起大小不同的三弦、月琴,吹起竹笛,同女的对舞,主要动作是跑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同时拍手和原地跳转。舞蹈节奏鲜明,情绪欢快。(www.xing528.com)

巴乌

彝、苗、哈尼等族的吹奏乐器,也叫“把乌”。一般用竹笛制成,开有八个音孔(前七后一),吹孔装有舌形簧片。横吹,音色果美,但音量小、音域窄。1976年对巴马进行了改革,管身加粗加长,装有四个音键,便于吹奏,扩大了音域。音量也有所增大。另外,在红河彝族地区还流行“直吹巴乌”、“双管巴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