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锦绣太原城: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探访锦绣太原城: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北京、北都等。从地势上看,太原三面环山,濒临汾河,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有学者认为,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总是在乱世中发现太原的价值。这种丁字路即便到了现代还在影响着太原老城的交通。在大量军事需求的刺激下,宋代太原的冶铁业迅速发展,客流、物流又促进了商贸繁荣,民间谓之“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

探访锦绣太原城: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北京、北都等。从地势上看,太原三面环山,濒临汾河,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远古时期的唐尧大禹曾经建都于晋阳,唐朝时期,北都太原更是与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并称为五都,至今,太原有着4700多年的历史、2500多年的建城史。

古代的晋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在巍峨的群山中奔腾而下,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缠绕着“龙城”。据考证,太原建城于公元前497年,春秋末期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就屹立在晋水之阳,因晋阳古城颇似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所以晋阳古城也被称为“凤凰城”。

历史上,太原曾经历数次易名。565年北齐武成帝高湛因为晋阳城位于龙山之东改晋阳为龙山县,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杨坚复改龙山县为“晋阳”,简称“并州”。617年李渊父子从“晋阳” 起兵建立李唐王朝,晋阳古城一度成为“北京”。有学者认为,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总是在乱世中发现太原的价值。风雨飘摇数千年,随着王朝的不断更迭,农耕与游牧在这里不断交锋交融,太原迎来了一次次的崛起,更经历了一次次的衰落,因此,古都晋阳也成了枭雄辈出的“龙城”。

在中国古代,太原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魏晋南北朝时期,封于太原郡的晋王司马家族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并以“晋”作为国号。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做皇帝前曾在晋阳做代王十七年,隋炀帝杨广继位前就是“晋王”。隋末李渊被封为“唐国公”和太原留守使,也称河东抚慰使,起兵“晋祠” 后建立李唐王朝,并以晋阳的古称“唐”作为国号。晋阳无疑是唐朝的龙兴之地,唐太宗李世民曾盛赞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唐高宗李治继位前也曾为“晋王”。而同样来自晋阳之文水的武则天则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晋阳古城自武周起一直称为“北都”,宋代赵光义继位之前也曾做过“晋王”。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历史的长河宛若绵延不绝的汾河水,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龙城晋阳曾不止一次地崛起,更不止一次地走到王朝的前台。

太原的第一次崛起大约出现在春秋末年。当时,五霸之一的晋国王权旁落,赵、韩、魏、智等公卿把持朝政,相互倾轧,兼并大战一触即发。赵氏首领赵简子未雨绸缪,决心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赵简子发现了太原的价值,其所建城池西依大山,东部与南部又分别以汾河、晋水为屏障,表里山河天险环绕之外又多加了一层保险,更加利于防守,这便是晋阳建城之始。由于此城位于晋水之北,故得名晋阳。再后来,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诞生,中国历史由春秋争霸走向战国时代。如果没有坚固的晋阳城,历史将可能完全改写。

太原的第二次崛起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从兵户一步步成为北魏的大丞相,高欢及其继任者因为地利而选择晋阳作为大本营,建立北齐。他们在晋阳修建壮丽的宫殿,凿刻高达46米(相当于15层楼高)的蒙山大佛。在祭祀晋国先祖的原有建筑上,他们扩建增修包括读书台、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形成规模更加宏大的建筑群,这便是著名的晋祠。然而,晋阳终未能帮助高欢完成更大的统一霸业,历史被再次改写。

太原的第三次崛起大约出现在隋朝末年。当时,隋炀帝南下江都,长安空虚,太原留守李渊率领精兵乘虚入关,太原盆地与关中盆地等组成的晋陕盆地群提供了绝佳的通道。李渊越过黄河便是一马平川,唐军很快攻占长安,进而统一全国。作为“龙兴之地”,唐代帝王非常重视太原的建设,将其定为“北都”“北京”。北都横跨汾河,面积大为扩展,仅城门就有24座,是古代太原城市建设的最鼎盛时期。李白有诗云:“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数个小王朝皆从太原起家。宋朝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接连三次御驾亲征,才攻下“山川险固、城垒高深”的晋阳城,这几乎是宋初统一战争最艰难的战事。为了避免太原再次成为割据堡垒,宋帝尽迁晋阳居民,先用火烧、后用水淹,将晋阳古城夷为平地。

太原的第四次崛起大约出现在宋代。为防御外敌和割据,宋代对新建太原城的规划极为巧妙,其城址更加靠北,东西两山夹峙中更利于防守北方来敌,同时城址由汾河西岸迁至东岸,在宋代政治中心东移开封后更有利于朝廷控制与补给,防止割据。此外,城内道路并非直通连接,而是大量设置丁字路,寓意“钉死龙脉”。这种丁字路即便到了现代还在影响着太原老城的交通。在大量军事需求的刺激下,宋代太原的冶铁业迅速发展,客流、物流又促进了商贸繁荣,民间谓之“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此外,宋人再次扩建晋祠,晋祠内最壮丽的大型建筑圣母殿横空出世。其殿高19米,殿身四周营造宽大的围廊,开中国古建筑“副阶周匝”的先河。殿前的鱼沼飞梁,为我国现存古代十字板桥的孤例。这些建筑都呈现出空阔的建筑空间,遥想当年宋人在此祭祀,一定是四方之人云集,庄严神圣。之后,太原在金元时期相对被边缘化。(www.xing528.com)

太原的第五次崛起始于明代,当时,明太祖派出藩王镇守太原,太原城在宋代基础上大幅扩展,兼具军事重镇与皇家气象。而为了解决大量驻军的粮草供应,朝廷召募民间商人运输军粮、马匹。完成运输任务的商人则可获得由官方垄断的盐业经营权,这便是著名的“开中法”(明清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由此开始,一代一代的山西人开始靠经商营利,晋商随之崛起,如同一场商业革命席卷全国,直到清代晋商臻于鼎盛,太原则成为晋商的枢纽。

民国时期,由于太原深处内陆、地形封闭,加之阎锡山“保境安民”“兵队不出晋省一步”“客军不许过境”的军事策略,直到洋务运动进行了二三十年后,山西才开始有近代工业的雏形,且大部分是以军工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逐步构建起了以冶金、采煤、军工、机械制造等为主的工业化布局,由此诞生了太原重型机械厂、太原钢铁厂、太原矿山机器厂、西山煤矿等一系列大型工矿企业,这种重工业化格局也使得太原的产业发展一直处于严重“偏科”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作为全国能源基地,重工业中的煤炭行业更是开始“单兵突进”。太原作为山西省的龙头城市,曾一度以煤炭、雾霾而著称,更有“风来一头黑煤渣”的说法。后来,为了彻底治理污染,太原市一年曾拔掉过万根烟囱。但与此同时,全球新兴产业不断向中国沿海城市聚集,家电、电子、轻工、通信产业遍地开花,太原除了煤炭、不锈钢之外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甚至一度连“醋”的品牌知名度都敌不过南方的一些米醋

新时代,太原在晋阳古城遗址上修建了太原古县城,重现晋阳古代大都市雄风;晋祠游人如织,每一件文物都向世人展示着古都神韵;汾河太原城区段已经形成了一条位于市中心、长达数十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让“汾河流水哗啦啦”盛景重现;西山片区关停了大量小煤窑,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太原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跨越汾河的大桥数量已经达20多座,勾连东西、形态各异,走高架桥、上快速路成为有车族的日常;一大批高新产业入驻综改示范区、高新区,助力龙城晋阳如一骑绝尘般走向振兴;一大批高精尖人才汇聚太原,连“网红校长”郑强都选择到太原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太原率先实现转型出雏型的关键时期。太原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建设创新太原;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实力太原;坚持“四治”一体推进,再现锦绣太原;书写乡村振兴时代画卷,塑造美丽太原;全面深化转型综合改革,创造活力太原;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筑就幸福太原;持续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平安太原。力争在“十四五” 末,经济总量奋力向万亿元规模迈进。

从春秋晋阳城到新时代的太原,2500年岁月沧桑,唐风流光、晋韵溢彩,太原曾经历过多少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却始终都是一座在逆境中奋起并重生的城市。如今的太原,正在努力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的新科技、新动力、新产业、新能源等不断涌现,正引领着太原这座老工业城市跃“晋” 新时代。

太原曾经风尘仆仆,太原曾经龙困浅滩。但面向新时代,太原必须自信—转型正在路上,崛起已在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