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钢琴作品的表现特点:音乐文化与钢琴演奏研究成果

中国钢琴作品的表现特点:音乐文化与钢琴演奏研究成果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色模拟是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手段,它是唤起联觉体验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发生对应关系的关键环节。中国钢琴作品的传神之处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线性美和音色的丰富多彩,韵味的表现则显得独特而神秘。因此,弹奏中国钢琴作品应该追求整体美与和谐美的演奏风格。中国钢琴作品通常以旋律的线性思维为主要表现特点,决定了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强调旋律和织体的流动性,由此构成了中国钢琴作品注重旋律的演奏特征。

中国钢琴作品的表现特点:音乐文化与钢琴演奏研究成果

(一)注重音乐意境和韵味

意境和韵味是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两个重要方面。意境是音乐作品的外部特征,韵味则是音乐作品的内在气质,它们是构成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美学特征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和之美”的古典哲学思想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具有特定意义,这也是区别于欧洲钢琴作品演奏的重要特征。整体演奏思维是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从宏观上准确地把握中国钢琴作品整体结构的层次感。音色模拟是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手段,它是唤起联觉体验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发生对应关系的关键环节。

如果说意境是作曲家对音乐作品的外部感受和体验,那么韵味就是作品所蕴含的风格与魅力。中国音乐讲究悠远的内在韵味,它是音乐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演奏者对于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演奏者与作品之间存在着“二度创作”的空间。在“作品—演奏—听众”的音乐活动模式中,以演奏为主线,使作品、演奏、听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演奏者既忠实于原作又充分显示出自己的个性,这是符合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原则的。中国钢琴作品的传神之处主要体现在旋律线性美和音色的丰富多彩,韵味的表现则显得独特而神秘。中国钢琴作品正是蕴含了一种“心随音运,乐隐于形”的美学特征。通过演奏把中国传统音乐的那种“中和、深邃”的品格,“静、虚、淡、远”的意境,“有形有神,形神兼备”的韵味演绎出来,体现出中国人对清雅、高妙意境的一种追求。

“和”这个带有“中庸之道”的词汇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王光祈先生曾在20世纪30年代就阐述了中国音乐“和”的思想。他认为,中国音乐“和”的思想所强调的是既不过分、也无不及的音乐表现分寸。因此,弹奏中国钢琴作品应该追求整体美与和谐美的演奏风格。“和”所强调的是作品演奏的分寸感与含蓄美,它有别于欧洲音乐所充满内在的情绪动力。诚然,中国音乐风格表现为含蓄和富于暗示,那么对作品的表达与欣赏也就可以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中和之美”在中国古曲改编的钢琴作品中多有体现。

(二)讲究作品的整体演奏思维

整体演奏思维是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对作品演奏整体构想的思维方式。整体演奏思维强调作品的演奏要有层次感,这就要求在钢琴演奏时既重视音乐旋律的走向,也重视和声织体的变化。中国钢琴作品通常以旋律的线性思维为主要表现特点,决定了演奏中国钢琴作品强调旋律和织体的流动性,由此构成了中国钢琴作品注重旋律的演奏特征。中国钢琴作品中有不少是从单音旋律的古曲改编而成的,因而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注重旋律线条流动和整体结构连贯的特点。中国钢琴作品所具有的复音思维为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使钢琴演奏者必须以整体演奏思维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的音乐特点,准确地演奏作品的音乐风格。同时,中国作品在结构上的完整也体现在起承转合的呼应上。(www.xing528.com)

(三)注重艺术内涵和音乐情绪

演奏者应该对钢琴作品有深入的理解,把握钢琴作品的艺术内涵和音乐情绪是演奏实践的关键。中国钢琴作品大多具有象征性的特点,在其表象的背后却隐喻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其中,有些作品是以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作曲家的内心感受。明代严潋在古琴理论中曾提出清、微、淡、远的琴风。在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中也有关于“二十四况”的琴学艺术标准: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四)着意于多种音色的模拟

音色模拟也是中国钢琴作品演奏十分关键的问题。音色是一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概念,音色作用于人的联觉,是认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手段。联觉不仅使人产生听觉的体验,而且还可以使人产生某种非听觉的体验,并且使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发生对应关系。不同的音色会使人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通感在中国作品的创作中也渗入很广。把眼耳鼻舌身的感受互通,不分界限地用音乐表达出来,也是中国作品的表现特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