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天蛾类害虫分布及种类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天蛾类害虫分布及种类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蛾类昆虫属鳞翅目,天蛾科,我国天蛾类昆虫有130余种,园林植物上常见的害虫有葡萄天蛾、霜天蛾、蓝目天蛾、豆天蛾、鬼脸天蛾、咖啡透翅天蛾等。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沿海各地。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地。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天蛾类害虫分布及种类

天蛾类昆虫属鳞翅目,天蛾科,我国天蛾类昆虫有130余种,园林植物上常见的害虫葡萄天蛾、霜天蛾、蓝目天蛾、豆天蛾、鬼脸天蛾、咖啡透翅天蛾等。

(一)葡萄天蛾Ampelophaga rubiginosa Bremer et Grey

1.分布与为害

葡萄天蛾又名葡萄轮纹天蛾。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湖北、湖南、广东沿海各地。主要为害葡萄、爬山虎猕猴桃等,低龄幼虫将叶片吃成缺刻和孔洞,4龄以上幼虫吃光叶片,仅留下叶脉,严重削弱树势,影响产量和质量。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约45mm,体翅茶褐色。体背自前胸至腹部末端有红色纵线1条;前翅各横线均为暗茶褐色,中横线较宽,内横线次之,外横线呈细波纹状,前缘近顶角处有1暗色三角形斑,后翅周缘棕褐色,中间大部分为黑褐色。

(2)卵,球形,直径1mm,淡绿色。

(3)幼虫,体长80mm,绿色。体表有横纹和黄色颗粒状小点。头部有2对近于平行的黄白色纵线分别于蜕裂线两侧和触角之上,均达头顶。前、中胸较细小,后胸和第1腹节较粗大。腹部背面末端有向后上方翘起的一锥状尾。

(4)蛹,长纺锤形,体长45~55mm,初为淡绿色。

3.发生规律

1年发生1~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底至6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中旬田间始见第1代幼虫,幼虫期为40~50天。7月下旬开始陆续老熟入土化蛹,8月上旬羽化,8月中旬田间见第2代幼虫,为害至9月下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单粒散产于叶背或嫩梢上,每雌产卵400~500粒。幼虫孵化后,晚上取食活动,蚕食叶片呈不规则状,严重时仅留叶柄,一片叶吃光后再转移其他的叶片上为害。幼虫受惊后头胸部左右摇摆,口流绿水

4.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合理抚育管理,翻耕杀死越冬虫蛹;根据植株被害状及颗粒状虫粪,人工捕杀幼虫。

(2)物理防治。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长脚胡蜂、黄胡蜂、纹胡蜂、绒茧蜂等。可选用100亿活芽孢/毫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50~200倍液喷雾。

(4)化学防治。可使用25%灭幼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二)霜天蛾Psilogramma menephron Cramer

1.分布与为害

霜天蛾又名泡桐灰天蛾。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幼虫取食丁香、泡桐、女贞紫荆樱花、茉莉、悬铃木、樟树、柳、白蜡、桂花等寄主植物的叶片。

2.形态特征(图12-13)

图12-13 霜天蛾(www.xing528.com)

1—成虫;2—卵;3—幼虫;4—蛹
(仿蔡平,园林植物昆虫学

(1)成虫,体长40~50mm,胸部背面灰褐色,肩膀两侧有黑纵带,后缘有黑斑1对。从前胸至腹部背线棕黑色,腹部背线两侧有棕色纵带。前翅内线呈不显著的波纹状,中线呈双行波纹,棕黑色,中室下方有2条外斜黑纵条,顶角有1黑色线条向前缘弯曲。后翅棕色,后角有灰白色斑,缘毛白色,有棕褐色的斑列。

(2)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为黄色。

(3)幼虫,体长75~96mm,绿色。头淡绿色,胸部绿色,背有横列的白色颗粒8~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长12~13mm。

(4)蛹,长50~60mm,红褐色。

3.发生规律

河北、山东、北京1年发生1代,浙江1年3~4代。成虫白天隐藏于树丛、枝叶、杂草、房屋等暗处,黄昏飞出活动,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成虫的飞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卵期10天。幼虫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潜伏在阴处,先啃食叶表皮,随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为害猖獗时,可将寄主叶片吃光,地面和叶片可见大块碎叶及大量虫粪。10月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4.防治方法

可参照葡萄天蛾。

(三)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

1.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华东等地区。幼虫主要为害大豆以及洋槐、刺槐、藤萝等植物。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40~46mm,黄褐色,头胸部的背线暗紫色。前翅狭长,有6条浓色的波状横纹;前缘中央有一淡白色半圆形斑,顶角处有一暗褐色斜纹将翅顶角一分为二。后翅小,暗褐色,中央浓褐色,基部和后角附近黄褐色,并有2条明显的波形纹。

(2)卵,卵球形,直径2~3mm,初产时黄白色,孵化前变成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80~90mm,黄绿色。头部有1黄绿色突起,中胸有4个皱褶,后胸有6个皱褶。腹部第1~8节两侧有黄色斜纹,腹末节背板上有一突起尾角。胸足3对,黄色,腹足4对,尾足1对。

(4)蛹,纺锤形,长40~45mm,红褐色。

3.发生规律

河北、山东、江苏等地1年发生1代,江西、湖北等地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1代地区翌年6月上旬开始化蛹,下旬始见成虫,8月为幼虫盛期。成虫夜间交尾,交尾后3小时即能产卵,卵多产于叶背面,少数正面,一般1片叶产1粒卵。卵期7天左右。成虫白天隐藏在枝叶、生长茂密的农作物及杂草丛中,傍晚开始活动,迁移性大,有趋光性。幼虫有背光性,白天躲藏在叶背,夜间取食,阴天整日为害,3~4龄幼虫取食叶片仅存叶脉,老熟幼虫于9月中旬钻入土中深10~15cm处越冬。

4.防治方法

可参照葡萄天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