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蝉类昆虫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蝉类昆虫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蝉类昆虫属于同翅目,园林上常见的种类有蝉科的黑蚱蝉;叶蝉科的大青叶蝉、小绿叶蝉、棉叶蝉、桃一点蝉;蜡蝉科的斑衣蜡蝉等。(一)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1.寄主与为害黑蚱蝉俗名知了、蚱蝉。(二)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1.分布与为害大青叶蝉又叫大绿浮尘子、青叶跳蝉等。11月转迁回苹果、梨等果树及林木的小枝上产卵越冬。大青叶蝉的天敌有鸟、蟾蜍、蜘蛛、卵寄生蜂、瘿蚊等。

园林植物保护及养护-蝉类昆虫

蝉类昆虫属于同翅目,园林上常见的种类有蝉科的黑蚱蝉;叶蝉科的大青叶蝉、小绿叶蝉、棉叶蝉、桃一点蝉;蜡蝉科的斑衣蜡蝉等。

(一)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1.寄主与为害

黑蚱蝉俗名知了、蚱蝉。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河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安徽、山东、海南、台湾等各省区。主要为害樱花、元宝枫、槐树榆树桑树、白蜡、桃、柑橘、梨、苹果樱桃、杨柳、洋槐等。以若虫吸食寄主植物根部汁液,成虫刺吸寄主枝梢汁液,更严重的是能用产卵器插入枝条连续刺穴产卵,而使枝条迅速失水萎蔫枯死。

2.形态特征(图12-30)

(1)成虫,雄虫体长38~44mm,翅展125mm。体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背金色细绒毛。头部中央和颊上方有红黄色斑纹。复眼突出,淡黄色,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触角刚毛状。中胸背面宽大,中央高突,有“×”形突起。翅透明,基部翅脉淡黄色及暗黑色。腹部第1、2节有鸣器。雌虫体长38~44mm,无鸣器,有听器,腹部有发达的产卵器。

图12-30 黑蚱蝉

1—成虫;2—成虫腹面观;3—若虫
(仿蔡平,园林植物昆虫学

(2)卵,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2.4mm,乳白色,有光泽。

(3)若虫,末龄若虫体长约35mm,黄褐色或棕褐色。前足开掘式,翅芽发达。

3.发生规律

黑蚱蝉2~3年完成一代,以若虫在土壤中或以卵在寄主枝干内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月陆续孵化。1龄若虫落入土中生活。若虫5龄,长期在土深20cm以内,沿树根营造土室,以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幼龄若虫多附着在侧根或须根上,而大龄若虫则多附着在较粗的根上。

越冬后的末龄若虫在初夏雨后的夜晚出土,尤以夜间8∶00~10∶00时最多。爬至树干及附近植物茎秆上静伏约3小时,羽化为成虫。羽化时其背面直裂一条缝蜕皮后变为成虫,脱出的最后一次皮称“蜕”,蜕仍留在原若虫攀附处。初羽化的成虫体软,色淡粉红,翅皱缩,后体渐硬,色渐深直至黑色,翅展平,天亮前飞上树梢活动。一般6月上旬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经15~20天后才交尾产卵,7月上旬到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雌成虫在当年生枝梢上连续刺穴产卵,呈不规则螺旋状排列,使枝梢皮下木质部呈斜线状裂口,造成上部枝梢枯干。一个枝条上卵穴一般为20~50穴,每穴卵7~8粒。

雄蝉一般在气温20℃以上开始鸣叫,26℃以上时出现群鸣的现象,当气温达30℃以上时,鸣叫时间长,次数多,声音响。蝉有一定的群居性和群迁性,上午8∶00~11∶00时,成群由大树向小树迁移;到了晚上6∶00~8∶00时,它们又成群地由小树向大树迁移。

此虫的天敌有螳螂麻雀等。若虫期有虫草真菌寄生,形成中药材“蝉花”。

4.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秋季剪除产卵枯梢,冬季结合修剪,再彻底剪净产卵枝,并集中烧毁。

(2)物理防治。成虫发生期于晚间在树行间点火,摇动树干,诱集成虫,或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防治;成虫羽化前在树干绑1条3~4cm宽的塑料薄膜带,拦截出土上树羽化的若虫,清晨进行捕捉。

(3)化学防治。6~7月若虫集中孵化时,在树下每亩洒施1.5%辛硫磷颗粒剂7kg,在地面喷施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并浅锄可有效地防治初孵若虫。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成虫盛发期,于清晨喷洒20%甲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

(二)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 Linnaeus

1.分布与为害

大青叶蝉又叫大绿浮尘子、青叶跳蝉等。国内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李、杏等果树和杨、柳等林木。成虫或若虫刺吸植物叶、花、果、枝汁液,造成枝、叶、花生长不良,严重时枝条枯萎,造成大量减产,并引起多种病害的传播蔓延。成虫产卵时用产卵器刺破枝条表皮成月牙状翘起,将卵产于枝干皮层中。被害严重的枝干,易受冻害或失去水分而枯死。

2.形态特征(图12-31)

(1)成虫,雌虫体长9~10mm,雄虫7~8mm。体黄绿色,前胸背板深绿色,前缘黄绿色。头部橙黄色,向前突出呈钝三角形。复眼黑褐色,单眼2个,两单眼之间有2个多边形星状黑斑。前翅绿色有青蓝色光泽,末端白色,半透明。后翅灰黑色。腹部背面灰黑色,腹面及两侧均为橙黄色(彩图12-16)。

图12-31 大青叶蝉

1—成虫;2—卵块;3—若虫;
(仿萧刚柔)

(2)卵,长卵形,稍弯曲,长约1.6mm,7~10粒排成月牙形。初为乳白色,近孵化时黄白色。

(3)若虫,老熟幼虫体长6~7mm,似成虫,但无翅,只有翅芽。初孵幼虫黄白色;3~4龄黄绿色,出现翅芽,胸腹部背面出现4条褐色纵列条纹,直达腹部末端;5龄若虫中胸翅芽后伸,几乎与后胸翅芽等齐,超过腹部第2节。

3.发生规律

1年发生3代,以卵在枝干上越冬。越冬卵从3月下旬开始发育,随着卵体逐渐膨大,成虫产卵时造成的新月形裂缝也渐渐裂开,若虫近孵化时,卵的顶端露出缝外,便于若虫孵化后爬出。4月上中旬卵孵化,孵化的时间一般在早晨5∶00~10∶00时,7∶00~8∶00时为孵化高峰。初孵幼虫常喜群聚于寄主叶面或嫩茎上为害,偶然受惊便斜行或横行,由叶面向叶背逃避。一般早晨气温较冷或潮湿,不很活跃,午前到黄昏,便很活跃。若虫孵化3天后转移到矮小的寄主、农作物及蔬菜上为害。各代卵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下旬、10~11月。刚羽化的成虫体色较浅,约经5个小时,体色变为正常,行动活跃。成虫除产卵外,喜在低矮的植物上活动与取食,遇惊便斜行、横行或振翅而飞,但飞翔力较弱。温度高、日光强时,活动与飞翔力较强。趋光性很强。雌成虫在梨、刺槐、大叶杨、苹果、山楂、柳、桑等植物上产卵,先将产卵管尖端刺成一个小孔,再用产卵管扩锯成月牙形的伤口,产卵1排,一般7~10粒。雌虫产卵完毕即死去。第3代成、若虫为害晚秋作物和蔬菜。11月转迁回苹果、梨等果树及林木的小枝上产卵越冬。

大青叶蝉的天敌有鸟、蟾蜍、蜘蛛、卵寄生蜂、瘿蚊等。

4.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结合修剪剪除产卵枝条,或对卵块密度大的幼树,冬季可人工压破卵块;不要在幼龄果园内间作白菜萝卜等秋菜,以减少发生量;11月成虫产卵前,在幼龄树干上刷涂白剂,阻止成虫产卵。

(2)物理防治。在成虫发生期,利用其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

(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www.xing528.com)

(4)化学防治。药剂参照黑蚱蝉。

(三)棉叶蝉Empoasca biguttula Shiraki

1.分布与为害

棉叶蝉又名叶跳虫,二点浮尘子。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东各地,以往仅在长江流域发生,近年来黄河流域发生普遍,并且为害严重。为害的园林植物有木芙蓉扶桑菊花大丽花、锦葵、葡萄山茶、木槿、芍药等花木,近年来对草坪草的为害日趋严重。

以成虫、若虫刺吸植物的汁液,受害初期叶片的尖端及边缘变黄,并逐渐向叶片中部扩大,边缘向下卷缩增厚。为害严重时,叶尖端及边缘由黄变红,后变成焦黑色,最后叶片卷缩畸形,影响植株正常生长,花蕾变小或脱落。

2.形态特征(图12-32)

(1)成虫,体长约3mm,全体淡黄绿色。头部微呈角状,向前突出,近前缘处有2个小黑点,复眼黑褐色,上有淡色斑。前胸背板半圆形,前缘有3个白色斑点,后缘略向内侧弯曲;足细长,与体同色。前翅狭长,半透明,略带黄色,后缘近1/3处有褐色斑点1个。后翅无色,透明。

(2)卵,长约0.7mm,长肾形。初产时无色透明,后逐渐变为淡绿色。

(3)若虫,共5龄,老熟若虫体长2.2mm,淡绿色到黄绿色,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翅芽发达,1龄仅有乳头状突起,2龄伸达后胸,3龄伸达第2腹节,4龄伸达第3腹节,5龄伸达第4腹节,翅芽内侧各有1个黑点。

图12-32 棉叶蝉

1—成虫;2—卵;3—若虫
(仿王瑞灿)

3.发生规律

年发生数代,各地不一,从北往南发生的代数为8~14代。越冬虫态尚不清楚。5月中旬至11月是为害期,北方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后,次日便可交尾并产卵。卵多产于寄主植物上部叶片背面的叶脉组织内,以中脉组织内较多。初孵幼虫停留在孵化处取食为害,3龄后迁移为害。成、若虫喜欢隐藏在叶片背面为害,夜间或阴天也爬到叶正面上来。受惊扰时,横向爬行或飞行。成虫在早、晚有露水时活动迟缓,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时活泼;气温下降或遇暴风雨时成虫、若虫多隐蔽在寄主植物下部,成虫抗寒力较强。在山东,秋末田间土表结霜时,成虫仍不致冻死。越冬前的成虫,多栖息在寄主近地面的叶片背面,温度高时仍可活动。温度在32℃以上,相对湿度70%~80%,最适于棉叶蝉的繁殖。其中以温度影响较大,温度升高,棉叶蝉繁殖速度加快,为害严重。大风雨对棉叶蝉有抑制作用,对若虫影响尤为明显。此外,田间及周围杂草丛生有利于棉叶蝉的发生和繁殖。

4.防治办法

(1)园林技术措施。冬季和早春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生长期要合理施肥,及时中耕除草,可减轻为害。

(2)化学防治。参考大青叶蝉。

(四)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sumura

1.分布与为害

茶小绿叶蝉又称浮尘子,是茶树最主要害虫。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山东等省都有发生。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桃、梨、苹果、桑、豆类及多种杂草。

茶小绿叶蝉以若虫、成虫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为害,致使芽叶黄化失绿,叶脉变红,叶质粗老,严重时,叶尖和叶缘红褐焦枯,芽叶萎缩、生长停滞,甚至全部焦枯,状如火烧;受害叶制成干茶,碎末增多,滋味苦涩,产量与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2.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3.5~4.0mm,淡绿色至黄绿色,头顶中部有2个绿色小斑点,中胸小盾片有白色条带;前翅淡黄绿色,前缘基部绿色,翅端透明或微烟褐色。

(2)卵,新月形,长约0.8mm。初为乳白色,渐转淡绿,孵化前前端可见一对红色眼点。

(3)若虫,共5龄,初为乳白色,随虫龄增长,渐变淡黄转绿,3龄时翅芽开始显露,5龄时翅芽伸达第5腹节。

3.发生规律

1年发生9~11代,以成虫在茶丛避风向阳处和杂草、蚕豆、冬作绿肥等作物上越冬。当气温上升到10℃以上,即活动取食,逐渐孕卵繁殖;随气温逐步提高,生长繁殖加快,虫量增多,逐渐形成虫口数量高峰。

茶小绿叶蝉在茶园内世代重叠,虫口数量年消长一般呈双峰型。即夏、秋茶期间各形成一次高峰。第一高峰自5月下旬开始至7月上中旬,以6月虫量最多,主要为害夏茶;第二高峰自8月上中旬开始至10月上旬,以9~10月间虫量较多,主要为害秋茶。

茶小绿叶蝉的发生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夏季高温干旱不利其繁殖,冬季气温越高,越冬成虫存活率、繁殖率越高。时晴时雨,适温高湿季节最适其发生。大暴雨可使田间虫量急剧下降。

此外,杂草多的茶园以及邻近有冬作豆科绿肥水田的茶园,虫源多,发生重。地势平坦,阳光充足,冬季小区气温较高,春季回暖快的茶园,发生早,发展快,茶叶受害重。一般中小叶种茶树往往比大叶种茶树受害重。

蜘蛛、螳螂等天敌对小绿叶蝉有一定控制作用。

4.防治方法

(1)园林技术措施。加强茶园管理,及时除草,分批多次采摘,冬季及时修剪等,以减少虫口数量。

(3)生物防治。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可喷洒2.5%鱼藤酮乳油300~500倍液;在雨季可喷洒800万孢子/毫升的白僵菌粉孢等生物制剂。

(4)化学防治。执行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夏茶于五月下旬至六月初,百叶虫量6头以上,秋茶于百叶虫量12头以上时进行防治。推荐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3000~4000倍液,35%硫丹乳油1000倍液喷雾。国家规定茶园内禁止使用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甲胺磷、氧乐果高毒或高残留农药,出口日本的茶叶禁止使用辛硫磷、阿维菌素、氟虫晴、敌敌畏等常用农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