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老张与槐树的友谊与冲突

IBDP中文A:老张与槐树的友谊与冲突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文章中用了四个段落的篇幅,从老张的视角对这棵树展开回忆,树下的和谐美满、相互友爱的街坊生活通过下棋、逗蚂蚁、纳凉等真实的生活截图得到呈现。这种和谐关系的垮塌,源于第二代的居民。面对砍掉老槐树的要求,老张自然是抵抗者。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儿子的胜利方式:他实际上用的是一种卑鄙、阴暗的方式在进行这场对抗,而老张却一直秉持着最淳朴、最真诚的沟通方式。

IBDP中文A:老张与槐树的友谊与冲突

1. 文本1——小说

这篇小说的主题较为清晰:对于商业化时代中人性的批判以及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老槐树本身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所有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皆围绕着它展开。它实际上标志着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文章中用了四个段落的篇幅,从老张的视角对这棵树展开回忆,树下的和谐美满、相互友爱的街坊生活通过下棋、逗蚂蚁、纳凉等真实的生活截图得到呈现。而在这些生活图景的切换中,物理时间也随之流动了数十年,老槐树由此产生了岁月感,逐渐与最淳朴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作为街坊中的普通一员,老张实际上是一个代表:老槐树伴随和见证着他的成长,他也用自己的感情在回报老槐树——作者精心刻画老张给老槐树浇水、打针的细节以及借路人之口为他所起的“啄木鸟”绰号,都在细致地表现老张对于这棵树的回馈、对于幸福生活的感恩。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了一组稳定的人与树的二元关系:树陪伴人、庇护人,而人爱护树,照顾树。这关系与亲情无异,它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种和谐关系的垮塌,源于第二代的居民。文章下半部分中,老张儿子的出现宣告了“破坏者”的降临。儿子的身份被作者设计成一名旅游业商人,他所从事的产业模式——“农家乐”的背后实际上是大批游客的“入侵”,这种“入侵”对于曾经封闭的邻里生活模式将是毁灭。面对砍掉老槐树的要求,老张自然是抵抗者。但与此同时,街坊邻居们已经开始远离老槐树,将生活与老槐树剥离,人与树的二元关系已经开始从外围崩溃;而老张那句“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是对人与树的二元关系的最后一道坚定防线。文章就此形成了两组关系:一是人树的和谐关系,一是两代人、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对抗关系。后一种关系决定了前一种关系能否延续。在文章这一枢纽般的环节,作者处理文本的节奏突然产生了变化:紧张的对立被儿子的“悔改”所取消——他甚至重复了父亲“浇水”这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动作。这也不禁让我们感受到了“儿子为何如此”的文本悬念。殊不知,作者在此使用的是“欲抑先扬”的笔法,在后文揭示了儿子的真实想法:他只是放弃了正面的对抗,用药水让老槐树“慢性死亡”。老槐树在台风天的倒下是这对父子对抗的最终结果,代表新的生活模式的儿子胜利了。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儿子的胜利方式:他实际上用的是一种卑鄙、阴暗的方式在进行这场对抗,而老张却一直秉持着最淳朴、最真诚的沟通方式。两代人、两种价值观的对抗结果显得讽刺意味十足。从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的意味丰富,在我们分析开头所提到的主题之下,似乎仍有许多微妙的意蕴可供挖掘。老槐树在本文中不仅仅是一棵树、一种生活方式,它甚至还与某种古朴的精神紧密相联。老槐树甚至被赋予了某种“灵性”,在文章的末尾爆发出了令人敬畏的力量,它用躯体砸中儿子的车以及儿子的身体,既惩罚了他,也激发了他在商业大潮中泯灭的自我。对于这种力量的表达,作者采用了叙事上的省略,故意隐去了从树倒下到儿子躺进医院之间的情节,让儿子在病床上悔恨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决定补种一千棵树苗。这一结局给予读者极大的冲击,并重新反思文本的主题:这场对抗,究竟获胜的是谁?表面上看,槐树改变了儿子,让他复归传统的生活方式,仿佛胜利了。但是这种胜利的代价太过沉重,毁灭自我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两败俱伤;结尾的这一千棵树苗也和老槐树的意义不同了,栽在荒山之中的树苗能够带给人“家园”的感觉吗?文本事实也在最后留下了空间:我们谁又能否定儿子的悔恨只是暂时的呢?儿子在伤愈之后是否又会回归金钱的诱惑?

如果再将槐树的意义进一步延伸,这棵代表传统生活方式的老槐树可以看成文化的象征。即使枝繁叶茂,它在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是否也会逐渐枯死?如果我们足够幸运,返身回望时,槐树尚未枯死,我们的当务之急便应是像老张一样,尽绵薄之力多为它浇水除虫。毕竟这棵树的根是所有人的根。总结而言,文章的主旨可有以下层次的理解:① 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人与环境的和谐;② 对于商业模式下人性的批判;③ 新旧两种价值观的对抗与两败俱伤;④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变革之下的 反思。(www.xing528.com)

文章中可以关注的艺术要素有:文章的结构。文章大量使用片段式的生活图景,勾勒人物的活动和气氛;文章中还使用了结构的省略、悬念、耐人寻味的结尾等手法,突出主旨;老槐树作为一个贯穿文本的意象,可以细致分析它每个阶段的变化,这与价值观对抗的状态相平行。除此以外,儿子开的奔驰车的意象和老槐树的意象实际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分属两个时代和两种价值观念。文本的叙事角度、节奏、对于人物和场景的细描等都是可以分析的方向。在进行评论时,应保证论点组织有序、展开充分,语言明白晓畅、学术性强。

2. 文本2——诗歌

这首诗歌是著名九叶派诗人杜运燮的作品。全诗以“井”为核心意象,“井”其实就是“我”。有评论家指出,这首诗歌通篇的语气是依靠拟人化手法形成的戏剧性独白。诗歌的开始,井是独立的存在,作者运用反常的词语搭配,将我和“静默”等同,体现出了井的孤独状态;又使用了一组意象,例如“草叶”“天空”“浮云”等写出了这种孤独之中的自足。第二节开始,出现了井的对话者——“你们”,“你们”是忧愁的、饥渴的且需要温暖的,来到井边进行“汲取”。“你们”和“井”是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诗人并未在书写过程中直接表现“你们”“汲水”的情形,而是通过井的视角侧面表现他们的情绪——“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此处,“你们”的烦忧和井的静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井形象借由“你们”的衬托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显得从容且深邃。果然,第三节开始,井的品质越来越具体:井的身上兼具的是悖论式的品质——荒凉的寂寞和澄澈的丰满。寂寞不是井的实质,却恰恰反衬出其内心的厚度。第四节,“你们”和井又一次展开了互动,腐烂的“花叶”意象,写出了井生存状态的污浊和它内心的坚韧与包容。第五、六节,井的情绪达到了全诗的高潮,诗句仿佛是井的呐喊:“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井的生命境界在此句完成了升华,“黑暗的地层”和“宇宙”意象成为井这一意象静默、丰满、包容的深厚支撑和意义来源,井由一方空间联通宇宙,展现了其广阔胸怀与磅礴气象;而“我将还是我自己”则是个体生命意义独立的宣言,井超脱一切,顶天立地。诗歌到这里走向情感的巅峰,但是在第七节,井又复归平静和谦逊。诗人连续叠加四个词语“静默”“清澈”“简单”“虔诚”,概括了井的生命品质。最后一句则更有生命气息:“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苦笑”这一动词让我们感到了诗歌中的一丝生命气息,井固然坚强,但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并非高高在上的偶像。诗歌的气质由此显得灵动。

诗歌的主题在分析之中越发清晰。从最直接的创作动机来看,这首诗是在托物言志。诗人杜运燮通过井的形象,表达对于生命境界的体认:甘于寂寞、不事权贵、自有天地。这也是典型知识分子的写照,牺牲自我的优渥环境,也要成全木秀于林的高洁之志。再往更高的层次思考,本诗创作于1944年,且由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九叶诗派诗人创作,井的品质是否也可理解为民族危亡之下的一种国家气度和文化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中华儿女的生命根源,永远为我们的生存提供能量。诗歌的语言优美、层次丰富,风格隽永。艺术手法方面,九叶诗人群体追求现代派的创作技法,善于使用新颖的意象营造独特的诗境。本诗的井意象作为核心,与其他意象构成了意象群,和谐统一地勾画出了诗人希望表达的精神图景;全诗富于人称和节奏的变化,从井到“你们”,在对话中,从平静到激昂再复归平静,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深入人心;此外,拟人、隐喻、衬托、对比等手法从细节层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美化了诗歌的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