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写作潜规则一览!

IBDP中文A写作潜规则一览!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WA总分25分,其中世界文学反思陈述占3分,世界文学论文占22分。下面,我们分别关注这两项作业的具体构成,明确它们各自的写作规则。所有的反思陈述须围绕引导讨论题展开,不得 偏题。这一写作特征,引发了我浓厚的探索兴趣。在评分细则上,世界文学论文和PAPER 1几乎一致,分为:对文本的理解、艺术手法的分析、文章写作的结构和语言的水平这四项。WA是我们所有书面作业中,唯一一

IBDP中文A写作潜规则一览!

WA由世界文学反思陈述和世界文学论文两个部分构成。学生在课程的第一部分(翻译作品)自选话题和材料进行口头交流,每一次口头交流结束后,所有同学应及时对口头交流进行反思总结,撰写反思陈述。所有讨论结束后,学生选择一篇世界文学反思陈述,撰写一篇世界文学论文,将其提交给IB组织,作为自己在第一部分学习的考核作业。注意:世界文学反思陈述和世界文学论文必须针对同一部文学翻译作品。WA总分25分,其中世界文学反思陈述占3分,世界文学论文占22分。下面,我们分别关注这两项作业的具体构成,明确它们各自的写作规则。

1. 世界文学反思陈述的写作

大纲规定,世界文学反思陈述的字数要求是360~480个汉字。近些年来,IB组织对于规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所以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字数千万不能越过这个范围,否则很有可能会被扣分。

所谓反思,便是对于课堂讨论内容的梳理和观点的拓展。课堂笔记非常重要,它将构成课后反思撰写的素材。而在评分细则中,对于反思陈述唯一的要求便是:一定要非常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或社会背景。但在撰写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课堂讨论的其他内容。在进行反思陈述写作之前,必须明确列出讨论课的话题,这个话题我们称为“引导讨论题”。所有的反思陈述须围绕引导讨论题展开,不得 偏题。

我们建议反思陈述的撰写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展开。

① 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时代等元素对创作的影响,加深主题理解;

② 指出为体现文化和时代主题,作者使用了何种艺术手法;

③ 在上述的内容中适时加入讨论的过程;

④ 总结讨论课收获;

字数统计

看一篇根据这五个步骤撰写的反思陈述。

范文

世界文学反思陈述

书名: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小说集》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文洁若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4月第1版)

引导讨论题:人性的扭曲在《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中得到了何种程度的体现?

在阅读《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小说集》后,我发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人性在多种压迫下的扭曲状态,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一写作特征,引发了我浓厚的探索兴趣。

在讨论课中,我提出:芥川龙之介活跃于日本大正时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随着资本主义危机以及日本国内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社会环境走向崩坏。这也为作品中令人窒息的氛围奠定基础,展现了时代对个体的心灵冲击。同学们认同上述观点,更指出:在芥川龙之介笔下,人物的基本生存条件受到威胁。在残酷的环境之下,人类精神文明世界受到了冲击,从而展开原始人性与道德文明的碰撞,人性的本质亦得以展现。同学的观点加深了我对作品时代背景的理解。

讨论课后,我重读了文本,发现作品中存在多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如《罗生门》中阴冷的环境描写与《竹林中》的不可靠叙事者等,均有力推动了人性走向扭曲的过程。“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展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值得鉴赏和品味。

通过同学之间观点的交流,我对《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小说集》的文化背景及艺术手法的理解得到加深。芥川龙之介尖锐地揭示了人性面对自我时的扭曲状态,对社会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字数:××)

注:此范文中字数未注明,实际撰写时需填入。

点评:

请特别注意反思陈述的撰写格式,在正文之前,应当在论文的左上角写清楚书名、作者(含国籍)、译者以及出版社(含出版时间)等信息。正文结束后,右下角注明字数。

这篇反思陈述首段阐明了兴趣所在和话题所始,自然引入正题。次段引入时代和文化背景,呼应了WA评分项A栏目的要求。分析时代和文化背景时,学生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切入了道德、文明的命题。另一方面,本段展现了“讨论的过程”,呼应了反思陈述对课堂形式的要求。第三段再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观照了文本并支撑了时代和文化背景,使得第二段的观点理据皆全。尾段总结并提炼观点,精准而具体。(www.xing528.com)

2. 世界文学论文的完成

世界文学论文脱胎于世界文学反思陈述。在我们参与课堂讨论时,需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思维的升华,将反思陈述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篇完整的世界文学论文。因此,我们的世界文学论文的标题与世界文学反思陈述的引导讨论题虽然无须完全一致,但至少应保持紧密的联系。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大纲,会发现其中并未要求世界文学论文和世界文学反思陈述具有衍生的关系,但大纲中很明确地指出世界文学论文与反思陈述需要针对同一篇文本,这本身便包含了对于看到两者联系的诉求。因此,我们将两者进行捆绑操作是一种安全的做法。在撰写世界文学论文时,我们可以将反思陈述中所谈及的主题或文化元素进行拓展,也可以从文本阅读中寻找更多元的艺术手法对话题进行论证。

参照我们之前讨论课的选题模式,世界文学论文选题有以下几种方向,具体如表3—11 所示。

表3—11

表3—11中的这三种选题方向都可选择。但是鉴于我们对PAPER 1及PAPER 2的写作习惯和经验,第三种选题方向值得推荐。它不偏重主题或手法,降低了在某一项被扣分的风险,而且从某一类手法出发讨论某一主题,可使文章免于零散,且更加深刻。

具体撰写世界文学论文时,应遵循本书第二章提出的论文写作要求:将文章分解成不同的论点,每个论点下依次选择文本进行艺术手法分析,再证明论点。每个论点下选择的文本例子一般为2个,不宜太多。世界文学论文也有着非常严格的字数要求: 1 440~1 800字。这个区间绝不可越过。

在评分细则上,世界文学论文和PAPER 1几乎一致,分为:对文本的理解、艺术手法的分析、文章写作的结构和语言的水平这四项。世界文学论文总分是22分,各项细则分数分别是6分、6分、5分、5分。两者虽然要求相似,但仍有区别:PAPER 1讲求艺术手法和主题的广度,学生最好能探寻出文章每一方面的含义和所有重要的艺术手法;而[1]界文学论文有课堂讨论作为基础,则需要同学们充分关注某一两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挖掘。

世界文学论文和PAPER 2要求也不尽相同,它无需将文本进行横向比对。除了强调艺术手法之外,世界文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对艺术手法背后的时代、社会或其他文化要素的讨论。虽然评分细则中并未提及这些文化要素,但实际暗含在了第一项“对文本的理解”之中。WA是我们所有书面作业中,唯一一个强调文本外部要素的,我们在进行写作时自然应当突出它的这种特性。

接下来,我们看一篇根据上文世界文学反思陈述写的世界文学论文。

范文:

利己主义拷问——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细节”手法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代的著名作家,其小说创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这一创作背景亦促使作者站在人类精神关怀的维度,对人性之丑恶进行深刻审视乃至拷问。他善用细节性的艺术手法,从时空构筑、细节描摹、叙事视角等不易察觉的角度出发,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性面对自我、社会以及艺术时的扭曲状态。

在有限的篇幅内,芥川的小说以精妙的时空设定以及细节化的环境构筑,揭示人性中损人利己的本质。《火男面具》中,芥川将平吉的悲剧放置于节日喜庆的特殊环境之下,反映社会群体对个体产生冲击导致的悲剧命运。“这样一来就更好笑了,桥上哇啦哇啦地起哄”[2]等细节描写,影射社会环境之残酷、冷漠,解释了平吉悲剧结局的外在原因。“快活的大鼓、笛子三弦声像虱子一样把平滑的水面叮得发痒”一句,运用通感传达场面之嘈杂,渲染出浓烈的喜庆气氛,可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3]《罗生门》篇首,一片萧条之景映于眼前。除了“地震啦,旋风啦,失火啦,饥馑啦,一桩桩灾难接连发生”的直接叙述外,朱漆斑驳的大圆柱、被击碎当作柴禾卖的佛像、盘旋的乌鸦等意象,无一不渲染萧条、无望的气氛——宗教、信仰、伦理已被打破,为人物原始心理的爆发埋下伏笔。并且,整篇故事发生在一场大雨中——“雨包围着罗生门”[4],一切的情节发展、人物互动都通过这些细节元素被限定在罗生门这一典型化的时空之中。罗生门折射整座城市乃至世界,在恶劣生存环境之下人性的缩影——每个个体都同仆役一样,具有利己主义的原始心理,只是由于生存未受威胁而被社会的道德标准所压制。然而,一旦个体面临生存问题,与生俱来的利己主义爆发,突破道德的束缚便成为必然。

芥川还善于借助行为细节的对比,增强文本张力,体现人物极端的自我追求。《火男面具》中的平吉在表演时,“褪下了秩父铭仙和服上身,露出里面那件漂亮的友禅内衣。内衣的袖子是白地蓝花,黑八领子邋里邋遢地敞开来……”这一系列不协调的细节描写看似不经意,却可以看出平时的平吉并非这般癫狂。通过平吉服装细节的对比,其双重性格可见一斑。平吉作为受现实压迫的个体,试图通过饮酒来达到自我麻痹的目的,却在那时戴上面具。面具这一意象所影射的便是平吉的掩饰心理——他展示于人的只是他希望人们所看到的自己。最终,面具下的平吉面目全非,他的真实早已被太多的掩饰抹得无影无踪。同样精巧的人物形象,也出现在《地狱变》中。在女儿被烧死的过程中,良秀“伸着双手,像被吸住似的,直勾勾地盯着吞噬车子的烈火浓烟”“长得大大的眼睛”“歪斜的嘴唇边儿”“两颊肌肉不停地抽搐”[5]等描写,与后文“何等的欢喜”构成一组神态上的对比,体现出的是良秀内心中艺术与亲情的激烈对抗。最终,良秀选择了对艺术的忠诚,而他却又无法摆脱面对亲情的愧疚,因此他最终的自杀亦顺理成章——艺术至上的代价是残忍的,他以牺牲亲情为代价,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这时的他能选择的只有死亡。良秀神态的前后对比,正是其艺术至上主义的外在表现。

芥川选取独特叙事视角,以此细节塑造谎言,表现对自我和他人的道德美化。《竹林中》的七段文本由七人陈述,然而作者为七人设计了各不相同的阐述话语。譬如,多襄丸供述:“我的大刀把对方的胸膛刺透了。”武士妻子说:“我几乎像梦一般朝着丈夫那穿着淡蓝色短褂的胸口噗哧一声把小刀戳了进去。”武士的灵魂则陈述:“我把它拿在手里,朝着胸口一戳。”多襄丸的供词夸大自己的勇武果敢,妻子言语构画自己的刚烈品格,而武士旨在证明自己的不屈精神。三者的供词构成对立关系,形成封闭逻辑系统。《竹林中》的叙事视角之选择虽只是细节,却改变了文本结构,巧妙诠释了利己的人性特征。与之不同的是,《地狱变》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仅通过奴仆“我”的视角进行事件陈述,更对事件本身大加评论。例如,奴仆评价主人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6]之人,并认为良秀是“不可名状、邪恶刁横”的。因此,此文与《竹林中》一样,不可靠叙事者[7]与隐含作者的观念形成差异,制造了真实的反讽效果。奴仆在叙事时,常常为主人的行为进行辩护,这些细节的介入,却更有助于读者对真相的还原和补充。

鲁迅先生评价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的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者正不安时的心情”。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以典型化的环境细节、细节对比,以及独特的叙事视角,深刻揭露了人性生来利己的本质、人性面对自我时的无奈,以及艺术至上主义的人性羁绊。人性的劣根性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喷泻而出,终而展示出一幅人间地狱的图景。

(字数:××)

参考文献

[1](日)芥川龙之介.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小说集[M].文洁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清)王夫之.姜斋诗话[M].湖南:岳麓书社,2011.

[3]鲁迅.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注:此范文中字数未注明,实际撰写时需填入。

点评:

这篇文章的格式非常规范,引用的所有文本和观点都做了脚注,篇末列出了参考文献,遵循了学术规范,字数控制在1 440~1 800字的范围之内,形式上无可挑剔。

很明显这篇文章是从前一篇反思陈述发展而来。文章将反思中的“人性扭曲”这一概念进行重新梳理,最终提出了“利己主义”这一明确的命题。文章亦从细节入手,寻找了诸如场景细节、行为细节对比以及叙事视角细节等,帮助深化了“利己主义”的主题。艺术手法分析详尽细致,效度极高。文章结构清晰,所举例子恰当,开头结尾的内容也都很完整。作者的语言顺畅自如,还常常引用名人话语,使得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