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考试指南:组织讨论课

IBDP中文A考试指南:组织讨论课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题确定之后,主持人需要开始对讨论课进行组织。主持人在讨论课中应根据现场实际状况调整或增删问题,以保证交流的顺畅和完整。如果主持人数量为两人以上,在讨论课中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时,可模仿访谈嘉宾在讲台上各执一方观点进行对谈。一旦有参与者提出被忽略的重要信息,讨论往往水到渠成。

IBDP中文A考试指南:组织讨论课

选题确定之后,主持人需要开始对讨论课进行组织。IBDP中文A大纲规定,每一名学生都必须担任一次讨论课主持人,主持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人协作担任,交流对象是所在班级的所有同学及本学科教师,主持的讨论课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对IB学生而言,这是一项不可避免的任务。讨论课不同于常见的“论文发表”,更加强调观点的互动,因此在进行过程中需要较多的组织技巧。

1. 主持人职责

作为组织者,主持人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在讨论课中的具体职责和角色。

按照课堂的经验,一个理想的主持人应完成如下事项。

① 思考并选择口头交流的话题,搜集相关的外部及文本资料,公布交流时间、地点并召集参与者;

② 督促参与者提前阅读文本,也可预先公布选题供大家思考;

③ 讨论课进行阶段,负责解释选题及相关背景,给出讨论的方向;

④ 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引导课堂中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

⑤ 有意识地启发和获取不同意见,达成对选题的多角度思考,产生观点的争鸣;

⑥ 引导交流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在可达成共识之处达成共识;

⑦ 对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深化。

上文强调过表2—2和表2—3中出现的“讨论”字眼。主持人应完成的事项中的第④、⑥两项反复出现“引导”一词。这提示我们,主持人绝不是一个一言堂的讲者,其主要作用是“抛砖引玉”,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多种声音交织的学术空间。

那么,可供讨论的点又在哪里呢?

主持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适时鼓励参与者发声。

① 发言者的观点疑似脱离选题时;

② 发言者举例、分析及结论间疑似有逻辑问题时;

③ 有更恰当的例子来证明发言者某一论点时,可补充之;

④ 讨论的结论可更深一层时(例如,上文例子中技法艺术效果分析可以联系到文化);

⑤ 有其他有利证据可补充结论时,可补充之;

⑥ 有新论点可以补充时,亦可补充之;

⑦ 极端情况:主持人选题存在问题时。

以上信息可见,口头交流或讨论不仅限于观点的互驳,也包含帮助寻找佐证或进行观点补充。讨论的意义不仅限于辩论,更在于加深和拓宽我们对选题的理解。“补充”在讨论课中尤为重要,它的意义在于丰富我们的理解,为后续的WA提供帮助。

这里特别解释一下上述第⑦项中的极端情况。

曾经有同学希望讨论《哈姆雷特》中的宗教观以及它对王子的影响,将选题定为“《哈姆雷特》中呈现了什么样的宗教观”。这一选题使问题变得复杂,他需要分析王室成员对于宗教的接受方式,明确宗教改革的意义,甚至需要思考哈姆雷特曾所处丹麦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宗教思想对他的综合作用等,问题越来越复杂,学生处理材料和组织讨论都会非常困难。于是,当堂有同学对选题提出疑问,最后大家结合主持人提供的材料,通过讨论将题目调整为“哈姆雷特的延宕反映了什么”。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在选题上,如果我们希望讨论能够充分,选题一定不能太“大”,尽量平衡外部材料和文本材料的比例;另一方面,主持人应当在确定选题后与参与者进行沟通,除督促其思考外,也能够及时听取大家对于选题的意见,以便随时改进。这类极端情况完全可以预防,遵循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还是少出现一些为好。(www.xing528.com)

主持人在讨论课中不是绝对“权威”,但他的角色作用也并不弱于任何一人。主持人必须以一连串具体的问题设计讨论的方向,问题是推动讨论的关键。每一个问题上,他当然可以持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问题抛出之后,如果有同学发表意见,那么就以同学的为先,主持人最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总结。如果没有人回应问题,那么主持人可以抛出自己的论点,供同学们反驳或研讨,促进交流的开展。

表2—6中是一位同学在准备《哈姆雷特》讨论课时设计的所有问题。

表2—6中的问题相对正面和直接,在实际准备过程中,主持人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从各种角度进行话题的切入。此外,任何一堂真实的讨论课,都无法进行细致的预先设计,因此表中的10个问题能做到的也只是对整体方向的把握。主持人在讨论课中应根据现场实际状况调整或增删问题,以保证交流的顺畅和完整。

表2—6 《哈姆雷特》讨论课的问题设计

2. 组织策略

在课堂上,学生听众往往非常含蓄。问题提出时,一般情况下应者寥寥,交流该如何继续呢?没有发言,又如何形成讨论?让参与者“开口”是主持人面对的另一道难题。我们在此提供一些经过课堂检验的有效技巧,希望能提供切实的帮助。

(1)点名提问法。

问题被抛出后若无人回应,主持人不妨直接点名,请同学回答。因为是同伴组织的课堂,大家心态相对放松,常会有意想不到的观点涌现,并且能够形成良性的课堂互动。

(2)小组讨论法。

方法的要义在于多变。有时点名提问也会显得单调,课堂压力亦会陡增。这时不妨变换方式,把班上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每组派出代表发言,几组观点形成交锋或融合,再涌现新的讨论点。其实这是点名提问的变体,但更强调集体,能带动所有人参与讨论。

(3)辩论对阵法。

主持人提前将讨论话题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布置下去,由同学们自由组织正反方。大家在课堂上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辩论。辩论的好处有两点:一是精彩激烈,信息量大,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刺激双方提供更多的思路和证据,充实讨论话题;二是观赏性强,即使是旁观者,也能进入双方语境,辨别是非,观众可以将自己思考出的有利证据以字条的方式传递给支持方的辩手,充实其力量。辩论式的课堂将非常充实,同时互动性极强,但需要主持人对现场秩序进行把控。

(4)嘉宾对谈法。

如果主持人数量为两人以上,在讨论课中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时,可模仿访谈嘉宾在讲台上各执一方观点进行对谈。嘉宾阐述各自观点和理由后,可请台下参与者选择支持方,再补充论据,这相当于微缩版的辩论。另一种操作方法是:在提出问题后,主持人邀请一位参与者担任嘉宾,采访其对问题的看法,再由现场参与者补充或反驳。在此过程中,嘉宾实际上是变相的被点名者。

(5)欲擒故纵法。

主持人在讲述自己的观点或发布自己的材料时,可以故意忽略个别重要的信息,等待参与者补充。这个方法非常有利于打破讨论课一开始沉闷的气氛,激发大家的参与。一旦有参与者提出被忽略的重要信息,讨论往往水到渠成。但如果无人发现被忽略的信息,主持人应及时补漏。

总之,讨论课的策略千变万化,各种各样。IB给予学习足够的自由度,我们也可发挥想象力,设计更多有意思的课堂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活动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引导大家对选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让其沦为机械的形式或无聊的噱头。

3. 组织练习

根据表2—7所确定的选题,整理出每个论题下的问题,明确讨论方向,补充完成 提纲。

表2—7 论题计划提纲

完成表2—8,进行讨论课组织策略的整理,并注明具体实施方案。

表2—8 讨论课中策略、实施方案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