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文学学习与考试指南—结构的提纲撰写

IBDP中文A:文学学习与考试指南—结构的提纲撰写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叫作“大结构”?图2—9所以,在进行“大结构”的规划时,我们必须明确论点间的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往往通过论点句中的关键词进行串联。我们大致可从两个方向对其进行提纲撰写。IOC的提纲则与PAPER 1相对接近,讲求艺术手法的全面和主题理解的深入。

IBDP中文A:文学学习与考试指南—结构的提纲撰写

段落内部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来完成文章概念的最后一块拼图。什么叫作“大结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文章分成了几段”“怎么分”,这关系到文章最基本的面貌。

IB中文教师在进行论文写作教学时,往往会说:文章要分成三段,每段围绕同一内容来写。这句话看起来虽然机械,但在论文写作中却是正确的方向。这三个(或者两个)段落,实际上体现着学生认知的不同角度。有了它们,文章的骨架便建立起来了。

那么,这两个或者三个段落应该怎么划分呢?因为抓住了论点句就抓住了段落的意义,所以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如何根据题目列出每段的论点句。

1. 总体原则

每段的论点句必须达到以下两个要求。

(1)相互之间有意义上的逻辑联系。

所有的论点句都应该衍生于并服从于整篇文章的“总论点”。在这个前提下,它们具有逻辑联系。观察我们之前的论点句——作者借助极具个性化的比喻,来表现庸众的“可怕”。我们不妨做一个逆向思维的联系,根据该论点句我们能够推导出哪些和它平行的分论点呢?又可以根据它们推导出怎样的总论点呢?

在这个论点句中,我们至少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词:比喻、庸众、可怕。这三个关键词对应着三种寻求其他论点的突破口。这三个词中,“比喻”属于手法范畴,“庸众”属于主体范畴,“可怕”在性质范畴内。所谓“逻辑联系”,是指可从某一个或几个范畴出发,寻找其他拥有类似关键词的论点。

如果是从手法范畴出发,我们可以思考和比喻属于同一范畴的关键词。例如:象征、对比等。那么,我们就可以形成图2—7中的三个论点。

图2—7

归纳图2—7中三个论点的共性,可能的总论点是:作者利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庸众的“可怕”。

当然,这些论点后半部分也不必完全保持一致,我们可以同时从手法以及性质范畴出发,将三个论点变化为图2—8所示。

图2—8

这样一来,我们的总论点应该调整为:作者利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庸众不同的特质,或者作者通过对庸众外在形貌的刻画,表现出庸众群体精神世界的堕落。

现在我们再做一个正向的推导,如果总论点是:作者利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表现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特质,反映令人绝望的整体社会环境。那么可以如何构架分论点呢?具体如图2—9所示。

我们抓住总论点中“阶级”和“特质”这两个关键词,在分论点中分别展开。分别用“底层庸众”“上层统治者”以及“被吃者”这三个词来对应“阶级”,用“可笑”“可怕”和“可悲”来对应“特质”,这样便形成了图2—9中的三个分论点。

图2—9

所以,在进行“大结构”的规划时,我们必须明确论点间的逻辑关系,而这种逻辑关系往往通过论点句中的关键词进行串联。

(2)相互之间意义不重叠。

论点之间虽然有逻辑关系,但彼此应保持内容独立。假设我们构建了以下两个论点:① 作者借助个性化的比喻,来表现吃人者的“可悲”;② 作者借助细致的外貌描写,来表现上层统治者的“可怕”。(www.xing528.com)

这两个论点中,“上层统治者”实际也是“吃人者”的组成部分,这两个概念有所重叠,并非为最理想的平行论点,需将第一个论点中的“吃人者”改为“底层庸众”,这样两者便无交集了。

2. 分类型提纲概览

(1)PAPER 1的提纲。

PAPER 1考试中,学生需要对一篇课堂上未曾学习过的文本进行鉴赏。这类文本的鉴赏需要讨论的是整篇文本的艺术性,所以没有具体的总论点。有效的做法是发掘其中重要的艺术手法,并讨论文本的主旨。由于其中的艺术手法繁多,一般我们建立论点时不从具体手法出发,而是将手法归为不同的要素类别。例如,写小说评论可以将它们纳入情节、环境、人物、语言等角度之中,诗歌评论可以将它们置于结构、语言、张力等要素里。这些被选择的要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便成为论点。以小说为例,具体大结构示意如图2—10所示。

这其中的结构、人物、语言等可以被替换成其他要素,对这些要素的要求是:能够容纳足够多类型的艺术手法。比如,图2—10中的“人物塑造”便可包含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而“表现”“阐明”等动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替换成其他词,这里只作描述之用。A,B,C代表每一段所关注的主旨,至于这三层论点如何“层层递进”,我们会在第三章中教授简单有效的方法。

图2—10

(2)PAPER 2的提纲。

PAPER 2是针对我们所学过的“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进行艺术鉴赏,总论点句往往就是题目。PAPER 2的考试往往会从一种艺术手法出发,要求我们梳理这类手法在不同作品中如何呈现以及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我们大致可从两个方向对其进行提纲撰写。

例如,题目是请讨论你对“A”手法的理解,可以有表2—13中所示的方向。

表2—13 “A”手法提纲撰写方向

具体来看,如果A手法是“外貌描写”,则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论点:① “外貌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② “外貌描写”暗示了人物的命运;③ “外貌描写”呼应了文章主旨。而如果更换答题思路,我们也可以这样拟定论点:① “外貌描写”中的比喻表现了人物形象;② “外貌描写”中的比喻突出了人物形象;③ “外貌描写”中的白描深化了人物形象。这些提纲模型还可以有多种变化形式,变化方式我们也将在第三章中展示。

(3)WA和IOC的提纲。

WA的提纲与PAPER 2相对接近,但是我们提倡手法和表达内容的细化,以及它们与文化的联系。IOC的提纲则与PAPER 1相对接近,讲求艺术手法的全面和主题理解的深入。这些我们都将在后文进一步展开。

3. 提纲练习

① 阅读小小说《幸福倒计时》,列出三条“大论点”,填入图2—11中。

图2—11

② 根据“文章对结构的安排往往可以帮助表现人物”这句话,列出三个回应的分论点,填入图2—12中。

图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