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考试指南:小结构提纲一览

IBDP中文A考试指南:小结构提纲一览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结构”是指一个段落内部的结构,如何让艺术手法分析围绕同一个论点进行展开。在具体讲解如何构建“小结构”之前,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原则:一旦确立了论点,我们必须精心选择最能证明论点的文本例证。该模式可同时适用于PAPER 1、PAPER 2、 WA的撰写以及IOC口试的准备。

IBDP中文A考试指南:小结构提纲一览

“小结构”是指一个段落内部的结构,如何让艺术手法分析围绕同一个论点进行展开。这也是我们上节遗留下来的问题。文章的肌体由两到三个段落便可以构成,每个小段落就像一个国家内部的几个地区,这些地区内部井井有条、关系和谐,这个国家才会秩序井然。

段落内部的结构,主要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论点、文本、艺术手法分析及效果。这几个要素中,后三个是紧紧绑定在一起的,围绕文本进行艺术手法分析,分析产出效果。在具体讲解如何构建“小结构”之前,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原则:一旦确立了论点,我们必须精心选择最能证明论点的文本例证。文本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选择不当就会导致后续的几个元素走向错误方向;另一方面,所选文本是否恰当是被纳入文学课程评分标准中的,直接关系论文的分数。

假设我们的论点是“作者常常通过环境描写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举出以下文本来回应论点。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8]

所摘录文本中的月亮确实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问题在于这里的月亮并非“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中的环境是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应当是众多元素的综合体,但此处的“月亮”只能算作一个象征。因此,这个例子举得就不恰当,之后的分析鉴赏也多半会因偏题而变得无意义。

同一文本中,以下这段描写更加符合论点要求。

“那车驰出了闹市,翻山越岭,走了多时,一路只见黄土崖,红土崖,土崖缺口处露出森森绿树,露出蓝绿色的海。近了浅水湾,一样是土崖与丛林,却渐渐的明媚起来。许多游了山回来的人,乘车掠过他们的车,一汽车一汽车载满了花,风里吹落了零乱的笑声。”[9]

明确了文本选择的要求后,我们现在开始讨论将论点和其他元素结合的具体方法。先介绍几种论文段落展开的模式。

1. 基本模式

(1)PEA模式:

图2—1

这是论文写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论点”我们之前已经强调过,最好将它转化为一个非常具体的句子放在段首;“证据”在IBDP文学论文撰写中,多体现为“文本”;“分析”则是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这里的ANALYSIS(分析)还可以替换为EXPLAIN(解释),意义都是一样的。

这样的结构中,证据和分析怎么围绕论点展开?前文对于《药》中看杀头的那几段关于比喻的鉴赏,算得上有条理,但却缺乏一个论点作为牵引。我们可以再次阅读这几段文字。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10]

我们可以为这段文本的鉴赏拟定一个论点句——作者借助极具个性化的比喻,来表现庸众的“可怕”。接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哪些文本能够对应“可怕”这个词,同时包含“比喻”的艺术手法?我们梳理相关文本和艺术手法,可以列出讨论方向。再着手撰写提纲,具体如下。

(2)PETER模式:

图2—2

这种结构和前一种差别不大,更为细化,相较前一种结构,此模式更加强调“技巧”(即艺术手法)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提供文本证据后,应专门提炼其中的主要艺术手法,并检查它是否与论点句中的手法保持一致。最后的“读者感受”部分,我们建议从读者阅读的角度,指出所有文本分析的效果,并用它来呼应论点。

所以,我们可以在PEA模式中,提炼出文本中的具体艺术手法,再在分析段的末尾对论点进行回应,这样,就形成了“PETER模式”。

(3)TIEEC模式:

图2—3(www.xing528.com)

和之前的模式相比,这个模式多了“论点介绍”的环节。在提出论点句后,我们可先对论点和作品状况做简单介绍,这样再过渡到文本时便不至于太过突兀。例如,在论点句“作者借助极具个性化的比喻,来表现庸众的‘可怕’”和具体文本之间,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句子作为缓冲。例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助极具个性化的比喻,来表现庸众的“可怕”。其中,作者用了两个喻体——“潮水”和“鸭子”,完整地带出了看客们从聚集到观看杀头的全部过程,描摹出其“可怕”的特质。

2. 加强模式

从基本模式中得到“条理性”的启发,再吸取各自优点,并结合IBDP相关考试要求,我们可以提出一种“加强版”的提纲模式。该模式可同时适用于PAPER 1、PAPER 2、 WA的撰写以及IOC口试的准备。

加强模式框架图:

图2—4

在这个提纲模式框架图中,我们更多强调文章的“层次”感。基本要求是:每一段的论点,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分论点来支撑,而每个分论点下,各自有一套“证据+技巧+分析”的完整过程。其中,分论点是从不同角度或不同程度来论证论点,并且在每个分论点间,我们还应当配有过渡句,让其衔接自然。

例如,在《药》中,论点句是“作者借助极具个性化的比喻,来表现庸众的‘可怕’”,那么该如何划分出两个分论点呢?在《药》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将庸众令人毛骨悚然的特质总结出几类,并结合相应艺术手法,得出以下两个分论点:① 通过比喻写出庸众习以为常的残忍;② 通过比喻写出庸众麻木的自我意识。接下来,我们可以将与其相关的文本、技巧归入两个分论点之下,并展开讨论。

抑或是我们直接从技巧出发,分析作者在表现庸众“可怕”的过程中,技巧所起的多种作用。例如:① 两个喻体及动作描写、数词使用、感官设计、夸张手法等,描述庸众“可怕”的特质;② 喻体特质、前后对比、华老栓的视角等,放大和强化这种“可怕”的感觉

以上两点,一点是细致描摹,一点是渲染加工,我们可依此列出详细提纲,如图2—5所示。

图2—5

依照图2—5的提纲,我们来看如何将它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分析。

这篇文章,作者借助极具个性化的比喻,来表现庸众的“可怕”。作者用了两个喻体——“潮水”和“鸭子”,完整地带出了看客们从聚集到观看杀头的全部过程,描摹其“可怕”的特质。前半部分“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聚拢的人群被比作潮水,此处,作者牢牢抓住潮水和人群相似的特点,即形态上的“拥挤”和“迫切”,再将喻体的动态性投射到人群之上,“拥”“合”“赶”“立”“簇”等单音节动词连贯简省,表现力强,还原了人们对“集体看戏”的渴望与行为表现上的积极,突出了他们对于死亡的残忍态度和无聊的精神状态,其对生命的冷漠令人胆寒。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使用了数词和叠词,将人群从“三三两两”的状态快速过渡到“一群”,这既反映了人们聚拢速度之快,具有某种“习惯的秩序性”,又突出了看客在“从众心理”下的麻木不仁及人数之多,恍若幽灵般凝视死亡。在营造这一系列变化时,作者“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的表达先从听觉入手,再转换成视觉,营造了逼真的现实效果,冲击力极强。在后半部分,观看杀人阶段,作者又从“鸭子”这个喻体切入,以鸭子的呆滞和机械将人群伸长的颈项夸张化,形象滑稽,凸显其面对杀戮时的专注和愉悦,以幽默的笔法加深了其残忍的形态。而后的“静”“退”“散”“挤”等动词又清晰地再现了观看者的怯懦,呼应“鸭子”这一动物喻体本身的特质。这正同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概括出的观看者“凶心”“狡猾”与“怯懦”的特点吻合。

总体而言,这两个喻体集中呈现了庸众的残忍、麻木、群体化以及怯懦的特征。而这些特质恰恰构成了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构建的“吃人者”身份,极为可怕,具有吞噬国家、民族希望的力量。

从共性上看,无论是无生命的“潮水”喻体,还是有生命的“鸭子”喻体,都在讽刺这群看客内心人性的缺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围观杀人场景之前,作者呈现的街景是“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这与比喻构造的现实环境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一静一动,一空一满间,人性的丑恶与可怕被极尽放大。此外,所有的比喻都在老栓的视角下完成,波澜不惊,笔调平淡,却更加深了一层“看客”的麻木心理。鲁迅这些笔法都自然地融于文本之中,但却包含着对庸众的有力讽刺。越是平淡,越有“无法疗救”的可怕。国民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如果面对同胞的死亡,国民们呈现的是“看客”的姿态,表现的是“野兽”的品质,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在人人相食的国度,无论身处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恐怕永远无法摆脱“吃人者”的身份,还必须担心“被吃”。正如鲁迅先生而言:“我怕得有理。”

此分析对比喻以及其他艺术手法的梳理,与论点息息相关。我们分别把不同的艺术手法归类到庸众“可怕”特质的“描述”和“放大”这两个部分中,重新为它们在文章中建立了一套逻辑顺序。“总体而言”这一段承上启下,实现了两个分论点的衔接。

我们在上一节分析艺术手法效果时曾跳过“论点层面的效果”的问题,而这个层面的效果实际上早已在PETER模式中的R以及TIEEC模式中的C中显现了。我们观察上文分析中带下划线的句子,它们都是艺术手法分析的“论点层面的效果”。可以发现:除了我们在每段末尾会有专门的句子来总结分析的论点效果外,在艺术手法分析过程中,我们也会时不时加入这类句子。这类句子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特质是“可怕”的,提醒自己和阅卷者,文本分析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没有偏题。

无论是我们展示的提纲基本展开模式,还是我们提炼出的论文提纲结构,都可供大家在今后的作业和考试中参考。当然,我们更加推荐后者,因为这是根据IB考试特点进行设计的。

强化版的提纲并非一成不变,它也需要在不同部分的考试、作业中根据所学的文本体裁、类型做出微调。这其中的调整方法,我们将在第三章中详细讲解。

3. 提纲练习

① 阅读小小说《幸福倒计时》,围绕下列论点句撰写一个段落的提纲,并填入图 2—6中。

“在塑造三元的人物形象时,作者运用心理描写构造了一个勤劳肯干、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暗示以三元为代表的千万‘农民工’的存在融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坚冰,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

图2—6

② 请根据提纲,完成一个论点段落展开的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