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文学学科的学习与考试指南

IBDP中文A:文学学科的学习与考试指南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般的理解中,文学天然地与“古典”“史诗”等名词相联,感觉上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但它进入学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相当晚且艰难的事情。[2]表1—1左侧一栏是“中国文学门”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门必修课,而右侧一栏是现代文学学科的知识。这三块内容是文学研究中的核心成分,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知识。总体而言,这些知识的显现打破了文学的“玄虚”之感,让这门学科更加“硬实”。

IBDP中文A:文学学科的学习与考试指南

在一般的理解中,文学天然地与“古典”“史诗”等名词相联,感觉上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但它进入学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相当晚且艰难的事情。陈国球先生做过考证:19世纪末时,大学里还没有专门的文学教授职位和独立的文学课程牛津大学经典学(Classics,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问)毕业生John Churton Collins在1887年发表了《文学可以教授吗》(Can Literature be Taught),宣传自己的理念。后来,在1904年他的母校牛津大学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文学教授席位“Merton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并由诗人Walter Alexander Raleigh担任。此后牛津的文学课程才慢慢壮大起来。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另一所学府——剑桥大学。1911年,剑桥大学有了第一位专任的文学教授Arthur Woollgar Verrall。直至1917年,剑桥大学才开设了纯粹的文学课程,后逐渐发展完善。[1]

为什么文学进入学校课程体系成为独立学科会如此之晚?缘由在于彼时人们对于文学的意义存在激烈的争论。巧合的是,一百多年前,人们争论的方向和我们提出的那两类问题吻合,正关乎知识性和功用性。

① 文学是不是一种知识结构?具不具备知识体系(a body of knowledge)?

②在现实生活中,文学有用吗?有什么用?

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文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文”要成为“学”,那么必须解决以上两类问题,否则这便只是一项供人消遣娱乐的文字游戏而已,也就不存在进入学校的必要。

我们先来看问题①,文学是否具备知识体系——通俗地说,文学到底有没有干货?事实上,在多年前,这个问题浮现时,学问家们便开始进行文学知识的整理和再创造,体系日臻完善。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假设:学习IB课程的学生面对文学学习会感到“虚”,是因为他们并未接触到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仅仅停留在某些细枝末节上,而这些细枝末节并不能切实帮助研究和解释文学现象。

据相关考证,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成立分科大学,其下的“中国文学门”的课程设置展现了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已然很有现代中文系的感觉。[2]表1—1左侧一栏是“中国文学门”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门必修课,而右侧一栏是现代文学学科的知识。它们大致可以一一对应。(www.xing528.com)

表1—1 1910年中国文学门课程与现代文学学科知识对比

从表1—1中可见,右侧一栏的知识类别加上“文本选读”这一知识实践,也正构成了我们今天大学教育中文学课程的主干。虽然表中呈现的并非是今日文学知识体系的庞杂全貌,但这套体系涵盖了文学最基本的知识要素,清晰且实用。

具体来看,首先,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基础,它提供了考察文学现象的角度,介绍了考察文学现象的特定手段,阐明了分析理解的程序和步骤。这三块内容是文学研究中的核心成分,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知识。其次,文字学音韵学这两项知识在西方属于语文学(Philology),在中国也自然对应到“语言学范畴。虽然它们并不能与文学产生必然联系,但也会有效地补充文学知识体系,有助于文学研究的推进。例如,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对文字的考辨关系到文学作品的宏旨,对音韵的解析也有助于还原诗歌的审美类型。再次,文学史、文学批评史都是从历史角度对文学进行的考察,帮助我们了解文学本身和文学批评演变的过程。总体而言,这些知识的显现打破了文学的“玄虚”之感,让这门学科更加“硬实”。

因此,文学学习并非只是观照文本本身,还需从前人的课程中挖掘出不同角度的知识,使其共同支撑起个体对文学的理解。反观现在的IB文学学习,师生直观的感觉是:我们在不断重复文学批评意识指导下的文本选读和论文写作,但这种批评意识太过简单和机械,上文中所提到的知识体系有所缺损。而这也许和IB文学的评估标准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然,以上只是印象,辨明事实还需要证据。IB文学课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知识体系呢?如果有缺损,到底少了些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