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教程:文学鉴赏需要专注于文本吗?

IBDP中文A教程:文学鉴赏需要专注于文本吗?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很遗憾,读到这一层还不能称为“细读”。① 我们进行了文本的“细读”,并抓住了文本关键点“幽篁”“弹琴”“长啸”。“知人论世”的观念及其知识在鉴赏之中不可或缺。③ 我们接近了真正的文学批评意识,明确了鉴赏只关注文本是绝对不够的,独立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其局限。① 文本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外在,即“知人论世”。② 即使进行文本细读,也不应做仅关注“艺术手法”的自闭式阅读。

IBDP中文A教程:文学鉴赏需要专注于文本吗?

我们从一首小诗王维《竹里馆》开始讲起。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一眼望去,这首诗的意象和人物活动很明确地透露了主旨。我们可以仿照IB文学鉴赏的模式做一番分析:诗中写景只有“幽篁”“深林”“明月”三个名词,不蔓不枝;“独坐”“弹琴”“长啸”“相照”四个词语则简单平实。

然而诗中这些看似随意勾画的元素相互作用,却带来极为特别的艺术张力。胡应麟称之为“入禅”——“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4]。诗人王维仿佛了却凡俗之尘,归复自然,这正符合其“诗佛”之名。

这是大多数人的读法。但很遗憾,读到这一层还不能称为“细读”。我们略加留意,便会发觉有一些字词在这种解读下显得并不那么“顺从”。请注意“弹琴”“长啸”等词,这里未必只作“以动写静”之用,而更多地让人联想起魏晋时期的“猖狂”名士阮籍禅意之外,王维诗歌是否别具深意?

晋书》记载,阮籍是一个放纵不羁的男子。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嗜酒能啸,善弹琴。……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5]

阮籍为人表面疏狂桀骜,实则“多忧生之嗟”“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蔽”[6]。《竹里馆》中的“幽篁”让人联想起竹林七贤。“独”则勾连出阮籍“忧思独伤心”的诗句。

王维善解音律,他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内心深处已不只是一般的孤独,而是有着难以言说的感慨不平在内。这样看来,《竹里馆》一诗非但不以山水之本真为主旨,反而充斥了感愤之情,且这种感情是指向世俗的。我们需要从外部找到辅证。

这首诗源自王维《辋川集》。有学者考证王维在开元二十七年左右经营辋川,适逢张九龄被贬,李林甫主政。政治斗争和内省自责贯穿着王维的仕宦生涯,被认为臻至“禅境”的《竹里馆》,正包含了诗人欲语还休的悲伤与彷徨。(www.xing528.com)

分析到此为止,反思一下我们的收获。

① 我们进行了文本的“细读”,并抓住了文本关键点“幽篁”“弹琴”“长啸”。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禅意”产生了“缝隙”,成为破解的入口。值得注意的是,“缝隙”的来源是文学史知识的“记忆”。不知道阮籍其人和其创作特点,便无法完成这重解读。

② 文本分析应包含一个“外延”的过程。我们用历史上的阮籍来解释“长啸”,用王维的创作背景来佐证解释,都是“外延”的具体表现。“知人论世”的观念及其知识在鉴赏之中不可或缺。

③ 我们接近了真正的文学批评意识,明确了鉴赏只关注文本是绝对不够的,独立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其局限。这首诗对学生而言,有知识的局限,很难通过自我的思考得出上面的结论。但我们可以将上文的认知顺序抽象出来如图1—1所示。

图1—1

学生可以从一个环节向下一个环节过渡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查找资料和分析。当完成全部环节的工作后,一整套的知识体系都能在练习中融会,我们基本能感知到文学研究的方法及步骤,思路在训练之后会逐渐清晰。另一方面,通过正确的方法分析文本,常常会有颠覆常识的收获,这也构成我们学习的一大乐趣。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至少应该明确两个事实。

① 文本研究应更多地关注外在,即“知人论世”。

② 即使进行文本细读,也不应做仅关注“艺术手法”的自闭式阅读。我们应当有另一套方法,而这套方法必须接纳“文本的内外互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知人论世”和“文本细读”的具体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