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IBDP中文A考试中如何审题

IBDP中文A考试中如何审题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PAPER 2考试中,经常让我们忽略的一个步骤便是“审题”。关于审题,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要求。PAPER 2的撰写要求我们不要错过题干中的任何信息。我们需要回应的,不止于问题。在撰写提纲前,3分钟以上的“审题”是必要的。对于HL考试的2小时以及SL考试的1.5小时而言,这点时间的投入可谓小成本、高回报了。

IBDP中文A考试中如何审题

在PAPER 2考试中,经常让我们忽略的一个步骤便是“审题”。在考场上由于精神紧张,加之平时的做题习惯,考生往往看到题目中的“关键词”便开始匆匆作答,但这样很可能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格局以及在“应答”等细则上的得分。关于审题,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1. 看清题目要求

PAPER 2的题目往往只有两三句话,但其中每个字都非常关键。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我们以三道模拟题为例,观察常见的三类错误,明确“看清题目要求”的重要性。

① 例一:戏剧作家往往将舞台中“声音”的设计作为有力的表达手段。通过对所学至少两部作品分析:剧作家如何设计舞台的“声音”?产生了何种效果?

常见错误:学生学习的第三部分作品明明是“中短篇小说”,但是却应答了这道属于“戏剧”类别的题目。学生对体裁辨别不清,导致选题错误,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根据评分细则的第一项“对作品的理解”将被扣至3分以下(满分5分)。

建议:请务必按照所学第三部分作品的体裁来选择题目类别。

② 例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小说成败的关键因素,请你根据所学至少两部作品的内容,谈谈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常见错误:审题时,学生看到前一句话中的“人物”,便产生“条件反射”,开始在自己非常熟悉的“人物形象塑造”的话题下立刻开始写作,却忽略后面问题中的关键词“次要”。

建议:题目要认真通读,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看清问题所指。

③ 例三:散文创作中,作家所使用的语言风格往往是“幽默风趣”的。请根据你所学习过的至少两部作品,谈谈作品如何形成这种语言风格?

常见错误:学生在应答这道题时,没有仔细考量“幽默风趣”的具体意义,写作中将“幽默风趣”狭义理解为“含蓄”。但实际上“幽默风趣”的含义不仅在于含蓄,还在于其诙谐的特点。学生没有把握关键词中的微妙含义,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在回答长篇小说类题目“英雄造时势”时,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英雄”的具体内涵,而仅以“主人公”取而代之。这类回答偏题并不严重,但是不够准确和细致,容易导致“应答”项的扣分。

建议:审题时,对关键词一定要推敲其具体的内涵,不要忽略其中要素,造成文章信息缺失。

以上的三个例子提示大家,在答题之前,应当认真阅读题目类别和题干,抓住关键词,不遗漏任何文字信息。但是“审题”如果仅仅落在具体的文字层面,仍然稍显不足。下一步,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关注题目中所隐藏的逻辑。

2. 理清答题逻辑(www.xing528.com)

题目中暗藏的逻辑玄机,需要我们用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去挖掘。如果能有意识地按照我们所提及的角度进行审题,便可以进一步提升“回应”项目的得分。我们仍然通过例子来整理思路。

首先看这两道非常相似的题目。

A. 环境描写是中短篇小说中常见的艺术手段,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为例,说明作者如何在小说中进行环境描写?

B. 环境描写是中短篇小说中常见的艺术手段,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为例,说明作者在小说中进行环境描写有什么效果?

在回答这两道题目时,学生第一眼会觉得没有差别,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句法中的逻辑信息。实际上,A题中“如何”提问的是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或者机制来进行环境描写,更多地聚焦于“手法生成”,而B题中的“什么效果”则明显是希望学生将回答的重点放在艺术手法所带来的“效果”这一层面。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答题的角度自然有所不同。A题中,我们可以分化出以下几个答题方向:① 作者运用声音塑造环境,表现……;② 作者运用色彩的渲染构造环境,表现……;③ 作者运用人物群像构建社会环境,表现……。

而B题中,回答的侧重点则是后半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① 作者运用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② 作者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小说的氛围;③ 作者运用环境描写,表达作品主旨。如果我们用B题的答法来回答A题,用A题的答法来回答B题,都可归因为“审题不清”,而这类偏题情况在实际考试中很是常见。

C. 环境描写是中短篇小说中常见的艺术手段,请以所学过的至少两部作品为例,说明作者如何在小说中进行环境描写?产生了什么效果?

C题是A题和B题的合并,对于学生而言,它实际上埋藏了陷阱:如果只答“如何”或者只回应“什么效果”,便忽略了其中“如何+什么”的完整逻辑,从而会造成信息的缺失。如果我们要将这类题目回答准确,必须具备极强的审题意识。在IBDP真题中,相当一部分的题目形式与C题相近,这从客观上对我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PAPER 2的撰写要求我们不要错过题干中的任何信息。我们需要回应的,不止于问题。我们再来看另一道例题。

D. 戏剧作品往往集中地刻画一个或多个主角形象,以此反映某些社会意义。请以你所学习过的两部以上的作品为基础,谈谈剧作家如何刻画主角形象?有什么 效果?

这道题中,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主角”,明确问题的逻辑仍然是“如何+什么”。然而是否还忽略了一些信息?请看加粗的文字:社会意义。我们是否想过,这几个字为什么会出现在题干中?显然它们是有意义的,它提示我们应当将刻画主角形象的效果向“反映社会意义”这个方向引导。从具体操作上看,我们可以在论点中直接提出主角塑造的社会意义,将它作为塑造主角的效果,也可以不直接提出,将社会意义的反思放在具体的文本分析拓展之中。无论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社会意义”这四个字必须融入我们的答案。

总而言之,无论是关键词还是题干逻辑,都需要我们反复阅读题干方能把握。在撰写提纲前,3分钟以上的“审题”是必要的。对于HL考试的2小时以及SL考试的1.5小时而言,这点时间的投入可谓小成本、高回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