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目标问题分析

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目标问题分析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课程目标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呈现出更加具体化、操作化的特点。2.现行课程目标局限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而且存在着成人化、绝对化和抽象化的问题,很难操作和落实。3.现行课程目标的呈现,一向采用行为目标和内容目标的表现方式,忽视或放弃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表现方式。

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目标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自1988年国家教委在山东召开教材规划会议,正式确立“一纲多本”及“多纲多本”的教材改革方向,至20世纪末,全国已先后编出八套半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及三种课程方案,[3]我国中小学多样化课程方案与教材体系格局已初步形成,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呈现出更加具体化、操作化的特点。但是,课程目标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比如教材注重系统化和结构化,把成人的认知、认识方式运用于学生,便于教师系统地传授,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往往被忽视;过分注意双基内容,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不足,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

2.现行课程目标局限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而且存在着成人化、绝对化和抽象化的问题,很难操作和落实。此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课程目标中英才教育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课程和教学的选拔和筛选功能;教学过程过分重视接收学习机械记忆,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等。

3.现行课程目标的呈现,一向采用行为目标和内容目标的表现方式,忽视或放弃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表现方式。采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有明确、具体和易于操作的长处,但却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去课程目标的制定中,课程工作者及教学工作者因行为目标易定好用,而放弃了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确立,因而使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成了观察行为变化的温度表。(www.xing528.com)

由于上述种种缺失,课程目标中便缺失了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核心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