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长旁听教师家庭沟通的感想-教育中的感动

家长旁听教师家庭沟通的感想-教育中的感动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母女俩关系非常融洽,几乎无话不谈,这让那些在处理与子女关系时深受代沟困扰的父母羡慕不已。首先,在家里母女关系与父女关系是失衡的。这个案例中的母亲,实际上是扮演了一个“好好妈妈”的角色。“好好妈妈”不是“好妈妈”,因为子女在“好好妈妈”的细心呵护与盲目“骄灌”下,往往会过度信赖妈妈,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一旦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立马就会搬出妈妈这块挡箭牌。

家长旁听教师家庭沟通的感想-教育中的感动

李建国

她在读中学时成绩非常优秀,在读大学时也是班上的高材生,工作后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部门负责人,在家里是一个受女儿喜爱的好妈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母女俩关系非常融洽,几乎无话不谈,这让那些在处理与子女关系时深受代沟困扰的父母羡慕不已。但有一件事让她有些头疼,那就是自从女儿上高中后,成绩每况愈下,班主任也就女儿在学校的表现给她打了好几次电话。

这不,她刚下从美国出差回来的飞机,女儿学校的教导主任就打电话过来,要与她就女儿的事进行沟通。她接到电话后又气又急,想到女儿在家那样乖巧、听话,心里很不理解,甚至怀疑是不是学校的管理出了什么问题。

到了学校才知道,女儿已是第三次在仪容仪表方面因校服问题而被教导主任训话了,教导主任的教育没有过多久,很快就因同样的问题再次被批评。这宝贵女儿怎么不长记性啊!她在心里想着,之前班主任也在电话里向她提到过这事,当时没在意,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可就因这事就让她到学校来,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啊,她开始时有点不理解,但主任接下来的话却让她有些不安起来。

主任给她讲了刚才教育她女儿过程中的一些场景,一开始时,主任批评她私自改变校服的样式后,孩子很不服气,大声地告诉主任:“妈妈说这校服可以穿的。”当主任询问老师是否讲过关于校服着装的要求后,孩子才不出声了。于是要求孩子回家换符合要求的校服来上学,可孩子却声称家里没人,妈妈出差,爸爸上班,自己也没带钥匙,所以没法回家换。主任要求孩子给爸爸打电话,这时孩子的神情非常紧张,并坚决不同意给爸爸打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着:“我讨厌爸爸,我不给他打电话。”在不了解孩子家庭情况前,主任没有强行要求孩子,而是打电话问班主任有关这孩子的家庭情况,在发现躲不过后,孩子同意打电话给爸爸。主任在一边讲电话时一边示意孩子用办公桌的电话去打,在讲完电话后,主任发现孩子正拿着办公桌上的两个电话机中的一个内线电话与爸爸“说话”,见到主任打完电话,孩子又与爸爸“说了几句话”后放下电话,告诉主任,爸爸也没时间回家,所以今天换不了衣服了。主任很纳闷地问孩子:“你打通了爸爸的电话了吗?”孩子很肯定地点了点头。主任又拿起电话试了试,孩子刚才打的电话是学校的内线电话,根本就不能打外面的电话,而孩子却煞有其事地用这电话与爸爸“说话”,主任对孩子的表现很生气,但似乎也感觉到一些什么东西。

于是,主任决定亲自给她妈妈打电话,这时孩子突然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别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出差没回来,妈妈工作也很辛苦,别让妈妈为我担心。”语气中都有一丝哀求的味道了。孩子这么体贴、理解妈妈,让主任很是感动,但为什么孩子这么反感爸爸呢?想到这,主任学得更加有必要给她打电话了。

来到学校后,她告诉主任,女儿在家十分听话,也很孝顺,上高中后她曾尝试着早起给女儿做早餐,可女儿因心疼妈妈而坚决不让,反而对她说:“妈妈你上班也很辛苦,早上就多睡一会儿吧,早餐我自己能搞定。”但同时,她也告诉主任,孩子的爸爸对女儿的要求很严格,平时的管教也很严厉,因此女儿不太喜欢爸爸,平时也很少与爸爸沟通和交流,她有时也会对丈夫的管教方式颇有微词。(www.xing528.com)

听到这些,主任明白了问题的所在,于是明确地告诉她,女儿现在所出现的问题与她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在家里母女关系与父女关系是失衡的。她一直觉得女儿在家十分孝顺、体贴,对她是无话不谈,因此她总认为女儿是非常优秀的,哪怕是有某些缺点,可一想到女儿的体贴与乖巧,也总觉得关系不大。这也就导致在面对丈夫严格教育女儿时,她常常觉得有点过头,而总是居中调解。这样一来,爸爸的严格要求往往也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被妈妈的好心呵护给温柔地化解了,也使得女儿对妈妈更加亲近而对爸爸更加疏远了。这种失衡的亲子关系也使父母之间的教育形成不了合力,女儿在高度信赖妈妈、极其享受妈妈呵护的同时,对其他人,包括其爸爸的教育都可以充耳不闻,这使女儿养成一种对妈妈的信赖心理,使女儿的教育出现问题,也会使家庭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其次,女儿因为有了妈妈这个保护伞,在学校也就可以对学校的规定和老师的要求不去在乎。对某一件事情,只要是妈妈不太认可或不积极支持,孩子也会认为可以不认真对待,孩子在第一次因校服问题被主任批评后,曾经要求妈妈帮其买几件新校服回来,但她因为工作忙而忘记了,女儿也就想当然地认为,既然妈妈都不重视这事,那自己也可以随便应付一下了。这就是孩子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校服上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再次,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要解决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学习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先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而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妈妈转变观念是关键。她要帮助女儿从对妈妈过度依赖的心理中走出来,慢慢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只有这样,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才能真正对孩子发挥作用,而这就要从改变家庭中失衡的亲子关系入手。要多支持丈夫对女儿的严格要求,维护丈夫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这样女儿就会慢慢接受与理解爸爸,如可以引导女儿多与爸爸交流和谈心,尽可能地让丈夫或是与丈夫一起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等等。

听完主任的话,她感到非常受启发和教育,并就在校服问题上的消极态度向主任道歉,诚恳地表示,回去后一定会根据主任的意思,调整对女儿的教育策略与方法。其后的一段时间,她女儿无论是在行为习惯上,还是学习态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个案例中的母亲,实际上是扮演了一个“好好妈妈”的角色。妈妈能充分尊重和信任子女,子女也非常信任与体贴妈妈,妈妈与子女之间是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也是很多父母所追求的目标。但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如果妈妈对子女的信任与尊重超出一定的限度,以至于妈妈常常因为想到子女的很多优点而忽视了其缺点,甚至当有人指出子女存在的问题时,妈妈也会站在子女的立场上为其辩解的时候,实际上就掉进了“好好妈妈”的陷阱。“好好妈妈”不是“好妈妈”,因为子女在“好好妈妈”的细心呵护与盲目“骄灌”下,往往会过度信赖妈妈,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一旦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立马就会搬出妈妈这块挡箭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一种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与生活中缺乏主动性与独立性。加之听不进除了妈妈之外的其他人的意见,导致习惯十分散漫,缺乏组织纪律性,这种孩子往往行为乖张,缺乏团队精神。“好好妈妈”的本质是一种溺爱,最后的结果是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好心办坏事。

随着父母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也了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将其运用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这本身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即“好好妈妈”的现象,值得为人父母者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