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串行移位寄存器->串行移位寄存器应用简明指南

串行移位寄存器->串行移位寄存器应用简明指南

时间:2023-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串行移位寄存器可以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虽然数据输出的速度不及并行锁存器,但由于单片机I/O资源有限,利用串行移位寄存器可以在使用较少I/O口的情况下实现单片机的I/O扩展。图5-32 74HC164引脚排列CP为移位脉冲输入端,上升沿有效。

串行移位寄存器->串行移位寄存器应用简明指南

串行移位寄存器可以把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虽然数据输出的速度不及并行锁存器,但由于单片机I/O资源有限,利用串行移位寄存器可以在使用较少I/O口的情况下实现单片机的I/O扩展。常用的移位寄存器有74HC164、74HC595等。

1.74HC164

74HC164是一种高速CMOS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的移位寄存器。该器件在电路中应用与74HC595类似,不同的是该器件没有锁存控制,数据移位时直接输出,输出电平与TTL器件兼容。

图5-32示为74HC164引脚排列。数据通过两个输入端DSA或DSB之一串行输入。DSA和DSB是逻辑与关系,它们中的任意一个都可以用作电平门控使能端,低电平有效,用来控制另一输入端的数据输入。应用中两个输入端可以连接在一起,或者把不用的输入端接高电平

978-7-111-43463-4-Chapter05-90.jpg为输出清零控制端,低电平有效。设置低电平时会对所有寄存器清零,同时强制所有的输出为低电平。

978-7-111-43463-4-Chapter05-91.jpg

图5-32 74HC164引脚排列

CP为移位脉冲输入端,上升沿有效。Q7可以作为级联输出端。

在单片机系统应用中,只需把74HC164的DSA(DSB)、CP端与单片机的I/O口相连即可实现数据传输,主要用于串行数据到并行数据转换和小负载驱动。

74HC164移位脉冲输入端CP上升沿来到时,输出端Q0输出DSA状态,同时寄存器右移一位。当CP为非上升沿期间,所有输出保持。

2.74HC595

74HC595是一款漏极开路输出的8位CMOS移位寄存器,输出端口为可控的三态输出端,也能串行输出控制下一级级联芯片。该器件具有高速移位时钟频率(fmax>25MHz),标准串行(SPI)接口和CMOS串行输出,可用于多个设备的级联。74HC595的引脚排列如图5-33所示。其中引脚Q0~Q7为并行数据输出端,具有三态输出功能;Q7′为串行级联输出引脚,输出内部移位寄存器Q6的状态;978-7-111-43463-4-Chapter05-92.jpg为输出清零控制端,低电平有效;978-7-111-43463-4-Chapter05-93.jpg为三态输出控制端,低电平有效;DS为串行数据输入端,数据高位先入;SH_CP为移位时钟脉冲输入端,上升沿有效,ST_CP为锁存脉冲输入端,上升沿有效。引脚功能表见表5-10。

978-7-111-43463-4-Chapter05-94.jpg(www.xing528.com)

图5-33 74HC595的引脚排列

表5-107 4HC595的引脚功能表

978-7-111-43463-4-Chapter05-95.jpg

74HC595主要用于单片机系统的数据串行输出和小功率显示器件驱动,如电子日历数码管驱动和LED汉字点阵驱动。

3.数码管串行驱动(项目16)

数码管动态显示方式占用的单片机I/O口较多,并且当数码管数量增加时,动态显示将出现闪烁现象。在电子日历系统中,数码管数量达20只以上,需采用串行静态驱动方式才能满足实际需求。下面分析利用两片74HC595驱动两只数码管的电路原理,并设计驱动程序。

978-7-111-43463-4-Chapter05-96.jpg

图5-34 74HC595驱动数码管电路

图5-34是利用74HC595驱动数码管电路,数码管为共阳极型,第一片74HC595的3个数据输入端分别接单片机的P0.0、P0.1、P0.2。第二片的时钟与锁存控制端与第一片分别并联,数据端接收第一片的数据串出端Q7′,数据发送时,先发送SEG0的数据,后发送SEG1的数据,最后通过ST—CP锁存。比如显示“56”,具体程序如下:

978-7-111-43463-4-Chapter05-97.jpg

978-7-111-43463-4-Chapter05-98.jpg

程序中min可以是时间的分钟变量,如果在此电路的基础上再级联4级,即可显示电子表的时间。读者可以在此电路基础上进行修改,设计一个串行驱动的电子表。注意在电路实现时,由于74HC595直接驱动数码管电流较大,74HC595发热严重,需要在74HC595与数码管之间加上200Ω左右的限流电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