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房候气法:先秦乐律考拾

京房候气法:先秦乐律考拾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4]此即是“候气之法”。京房曾借助此法实施了人类两千年前的一次伟大声学实验。[27]这段史料记录了“准”的九尺中弦基音是参照黄钟律管的吹奏来校定,由于吹奏时产生的管底气流辐射长度暧昧无法认定,故京房创造性地借“候气之法”来解决困境。京房最绝妙的一招是“加律其上”,即在律管旁置“准”弹奏调弦,一旦“准”的中弦基音频率被调到与黄钟管空气柱的频率耦合,则两者发生共振,空气柱的振幅能量会策动葭灰溢出管口。

京房候气法:先秦乐律考拾

“候气术”“中气”的现象,实为共振效应所致,事例可上溯到先秦。如《庄子·徐无鬼》记载的弦共鸣事例:“于是乎为之调瑟。废一瑟于堂,废一瑟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22根据古人的理解,这是音律“中气”之故,具体可参见“战国琴瑟定弦考”一章。

南朝宋代刘敬叔《异苑》卷二记载:“晋中朝,有人蓄铜澡盘,晨夕恒鸣如人扣。乃问张华,华曰:‘此盘与洛钟宫商相应。宫中朝暮撞钟,故声相应耳,可错令轻则韵乖,鸣自止也’。如其言,后不复鸣”。[22]透露了晋代宫廷的景钟具备音律,当时有应时撞钟的制度。

再如宋代,友人为苏轼饯行,席间奏笙曲,导致室内的大小双瓶分别与曲中的两音共鸣,苏轼为此还即兴创作了《瓶笙》诗序:“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东坡,中觞闻笙箫声,杳杳若在云宵间,抑扬往返,粗中音节,徐而察之,则出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坐客惊叹,未得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乐律二》卷六:“予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虚室,以管式奏双调,琵琶弦辄有声应之,奏它调则不应,宝之以为异物,殊不知此乃常理”。[23]

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同声相应之征》卷一:“《梦溪笔谈》曰:友有琵琶以管色奏双调,偶见其应便以为奇耳。智按,洛钟西应即此理也,今和琴瑟者分门内外,外弹《仙翁》。则内弦亦动。如定三弦子为《梅花调》,以小纸每弦贴之,旁吹笛中《梅花调》一字,此弦之纸亦动”。“中通曰:‘通在高座殿上,以足顿地,而鼓有声。拍掌则鼓不应,因悟曰:亦各从其类也’”。[24]此即是“候气之法”。京房曾借助此法实施了人类两千年前的一次伟大声学实验。(www.xing528.com)

汉代律管特别是九寸黄钟律管,不仅作为乐律之本,还牵涉到度、量、衡制度的确立,其权威可想而知。京房深知依三分损益法律数截定的律管因受“管口校正”的影响而“不可以度调”,故造“准”为工具替代律管来确立六十律的具体音高,为此就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论根据,京房的有关论述被史料记载如下:

后汉书·律历志》:“房又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房言律,详于歆所奏,其术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文多不悉载”。[25]魏书·乐志》则称“准”设有可移动的游标:“其准面平直如水,须如停水。其中弦一柱,高下须与二头临岳一等。移柱上下之时,不使离弦,不得举弦”,“中弦须施轸如琴,以轸调声,即与黄钟一管相合。中弦外依数尽出六十律清浊之节。其余十二弦,须施柱如筝”,“于中弦案尽一周之声,度着十二弦上”,“以均乐器”。[26]这些史料表明,先秦依管谐音来构建乐律的方法此时已不存在。

《后汉书·律历志》:“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物气,道之本也。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准之声,明畅易达,分寸又粗。然弦以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均其中弦,令与黄钟相得,按画以求诸律,无不如数而应者矣”。[27]这段史料记录了“准”的九尺中弦基音是参照黄钟律管的吹奏来校定,由于吹奏时产生的管底气流辐射长度暧昧无法认定,故京房创造性地借“候气之法”来解决困境。

《后汉书·律历志》:“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28]这段史料记录了在候部密室中举行弦、管共振实验的具体做法:在隔音室中斜放黄钟律管,高端放入芦膜焚灰。斜放的律管一旦受意外触动,管端的轻灰会因重力下滑而形成堆积,而管空气柱一旦被诱发共振则会激励“飞灰”。京房最绝妙的一招是“加律其上”,即在律管旁置“准”弹奏调弦,一旦“准”的中弦基音频率被调到与黄钟管空气柱的频率耦合,则两者发生共振,空气柱的振幅能量会策动葭灰溢出管口。这样,“准”的中弦黄钟律地位就被名正言顺地确立,六十律律制也就顺势而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