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齐信都芳的设局,先秦乐律考拾

北齐信都芳的设局,先秦乐律考拾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很怀疑开皇九年毛爽、蔡子元、于普明等的“候气”得验,也隐伏有类似的设局。因冬至、夏至撞黄钟,恰是安排黄钟律管“候气”的时刻,客观上这已预设了一个声场。北齐信都芳能设“候气”得验之局,与上述条件密不可分。

北齐信都芳的设局,先秦乐律考拾

信都芳当年能做到“仰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前提是北齐宫廷存在每日按时轮奏十二钟的制度,这样信都芳就可以私下提前依钟声对律管作预设。他能不观晷景漏壶做到“观云色”,即称“孟春之气至”,其实是听到了钟声的提示,料定“飞灰”已现。作为北齐(550年—577年)的著名学者,他有悟于“同气相应,同声相和”之道,才能设计出上述的“观云灰飞”之局。信都芳“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之举,此轮扇的构造很可能类似走马灯中的旋盘,受管尾气的冲击则动,可借扇、管的间距来控制“一扇自动,他扇并住”。我很怀疑开皇九年毛爽、蔡子元、于普明等的“候气”得验,也隐伏有类似的设局。至于后来那些初不验,复得验的事例,还涉及对律管长度的修正。

陈太建钟铸于太建七年(公元575年)

我认为蔡邕所言“候气术”能得验,应是钟声频率与律管空气柱频率发生耦合导致的后果。魏晋时期,梵钟受佛教密宗金刚铃的影响诞生,[15]并取代了十二律景钟的报时任务。随着诱因被釜底抽薪,到明清时期,随西方历学知识的传入,对“候气术”的疑问就达到了高峰。

历史上“候气”得验的几次记录,多发生在东汉至隋代年间,推测这些都与当时宫廷中设十二律景钟按历“候钟律”的制度有关。以下的汉刻图揭示了当时大钟的振幅已具激发耦合体共振的穿透力。

汉钟刻图(www.xing528.com)

后汉书·礼仪志》披露:“日冬至,夏至,阴阳晷景长短之极,微气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所鸣应为十二律的景钟(参见下章“景钟考”)。[16]据此,“候气术”至少在东汉的冬至、夏至之日,曾在黄钟律管上得验。因冬至、夏至撞黄钟,恰是安排黄钟律管“候气”的时刻,客观上这已预设了一个声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管律与钟律存在因果[17],故节气一到,黄钟之钟数鸣,黄钟管的空气柱一旦与钟声耦合则发生共振,就导致“飞灰”。日本学者中村惕斋当年屡屡“候气”不验,恰是缺失“候钟律”鸣钟的这一条件。

东汉末,曹操一度定都于邺,曾把洛阳宫的钟虡迁去,其中应包括定十二律的报时景钟。[18]至三国魏明帝曹睿于青龙三年(235年)在洛阳建太极殿,把西汉故都长安的钟虡迁至洛阳。[19]唐代徐坚《初学记·乐部·钟》卷十六引西晋戴祚《西征记》称:“洛阳宫城外朝太极殿前,有左右各三铜钟相对,大者三十二围,小者二十五围”。[20]可推测当年太极殿前后布置的十二大钟,很可能为合十二音律的景钟。与“晋中朝”,“洛钟宫商相应,宫中朝暮撞钟”的记载相符。

魏晋,邺城与洛阳都曾为北朝都城。此间仍会时断时续地执行着“候钟律”制度。北齐信都芳能设“候气”得验之局,与上述条件密不可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