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乐律考拾》:探寻通的记载与解读

《先秦乐律考拾》:探寻通的记载与解读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元502年,梁武帝萧衍登基,这位通晓音律的皇帝为制订乐礼,弘扬古风,亲自设计过一套律器,称“通”。[1]这段记载虽简扼,但律数明晰,对“通”的构造的描绘相当完整。只是“受声”、“宣声”两个由梁武帝所立的名词会让人略感疑惑。梁武帝当年把隐间九尺基弦命名为“宣声”,含“郑重宣示”的字义,应不难理解。“受声广九寸”指明,这是弦品的长度。弦品横贯,“通”的宽度应与此一致。

《先秦乐律考拾》:探寻通的记载与解读

公元502年(天监元年),梁武帝萧衍登基,这位通晓音律的皇帝为制订乐礼,弘扬古风,亲自设计过一套律器,称“通”。《隋书·音乐志》记载如下:“梁氏之初,乐缘齐旧。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遂下诏访百寮”。“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一曰‘玄英通’,应钟弦用一百四十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差强;黄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九尺;大吕弦用二百五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二曰‘青阳通’,太簇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夹钟弦用二百二十四丝,长七尺五寸弱;姑冼弦用二百一十四丝,长七尺一寸一分强。三曰‘朱明通’,中吕弦用一百九十九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一百八十九丝,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钟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四曰‘白藏通’,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二分弱;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寸二分大强;无射弦用一百四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九分强。因以通声,转推月气,悉无差违,而还相得中”。[1]

这段记载虽简扼,但律数明晰,对“通”的构造的描绘相当完整。只是“受声”、“宣声”两个由梁武帝所立的名词会让人略感疑惑。

对“宣声”,林谦三先生在《关于唐代的七弦准》一章中判断:“四通都是弦长(宣声)九尺”,[2]属由弦枕(临岳)截定的有效弦长。九尺是先秦以后被各朝以法统规定的黄钟律尺度。梁武帝当年把隐间九尺基弦命名为“宣声”,含“郑重宣示”的字义,应不难理解。(www.xing528.com)

而对“受声”,林谦三先生虽也明了“受声广九寸”是指“通”的横向宽度。但他的表达侧重于弦与弦之间的间隔,即“受声是九寸,可知是,隔三寸张一弦,三弦为一通”。[3]其实“受声”字面含有“声”的因素,有“接受声音”的词义。众所周知,基弦内以三种方式截取音高:1.指按;2.设筝柱;3.设弦品。“受声广九寸”指明,这是弦品的长度。弦品横贯,“通”的宽度应与此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