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乐律考拾:简牍文风的形成与特色

先秦乐律考拾:简牍文风的形成与特色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典故中所谓“学富五车”,即五车简册的载文量,以今天的纸书来折算,不过是寻常的十几册。故孔子游说诸国,其随身的资料和教材很可能要用车载。这种借文笔技巧来压缩篇幅的作法,为简牍载文时代的普遍文风。先秦简牍文笔所追求的境界,是让字词的信息负荷尽量超出字面。简牍文笔的普遍特点,是讲究用字的严谨和精妙。其实这是表示撤弦。再如简牍文笔曾借助一个“皆”字,表达了利用管泛音来构建乐律的手段。

先秦乐律考拾:简牍文风的形成与特色

简牍十分笨重。典故中所谓“学富五车”,即五车简册的载文量,以今天的纸书来折算,不过是寻常的十几册。故孔子游说诸国,其随身的资料和教材很可能要用车载。孔夫子修《春秋》,行“春秋笔法”用字之吝啬,以及他修《诗经》,将诗篇从三千压缩为三百[4],其中必含减轻随身简册重量的用意。这种借文笔技巧来压缩篇幅的作法,为简牍载文时代的普遍文风。先秦简牍文笔所追求的境界,是让字词的信息负荷尽量超出字面。

简牍文笔的普遍特点,是讲究用字的严谨和精妙。《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读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5]就是生动事例。

这里还可举一例,即对瑟的定弦,庄子可以压缩于几十字,用一次弦共鸣实验来记录。《庄子·徐无鬼》:“于是乎为之调瑟。废一瑟于堂,废一瑟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6]其间,庄子不作“置一瑟于堂,置一瑟于室”而作“废一瑟于堂,废一瑟于室”。废什么?其实这是表示撤弦。而“鼓宫宫动,鼓角角动”则又借“废”引申出实验过程的定弦次序。“夫或改调一弦,与五音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则展示在全弦状态,以某基音,也能诱发瑟二十五弦“皆动”。这只能用基音耦合泛音列的共振效应来解释。文献透露了庄子时代的瑟是依泛音选择来定弦的事实,虽包含五音,却不限五音。详细可参见本书“战国琴瑟定弦考”一章。(www.xing528.com)

再如简牍文笔曾借助一个“皆”字,表达了利用管泛音来构建乐律的手段。

吕氏春秋·古乐》中:“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于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奚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至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之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7]其间,“黄钟之宫皆可生之”八字就清楚地表明这是管泛音现象。“皆”者,非一。用今天的行话来说,那就是超吹,而且不止是一个八度范围。详细可参见本书“先秦乐律的管法构建”一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