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乐律考拾:景钟的误会和辨正

先秦乐律考拾:景钟的误会和辨正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钟长期被解读为铭记伟绩之钟,即所谓“景公钟”。[3]对“景钟”的性质作上述定位,始作俑于韦昭。[6]其中“景钟昧其明”五字,对景钟的含义已定性。如是,则它对景钟涵义的界定,要远早于韦昭另起炉灶的解读。按景钟的词义和今存的相关记载,景钟的功用与时间有关。[11]据此,景钟之“景”已包含了计时的讯息。据此,景钟的实质可判断为依“景”而鸣之钟。这是为景钟正了名。据上述,景钟的性质应是按时而鸣的大钟。

先秦乐律考拾:景钟的误会和辨正

景钟长期被解读为铭记伟绩之钟,即所谓“景公钟”。如《文选》引汉代杨修《答临淄侯笺》:“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铭功景钟,书名竹帛。斯自雅量,素所畜也”。[1]

唐代独孤及《代书寄上裴六冀刘二颍》诗:“及时当树勋,高悬景钟铭”。[2]

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五五回:“晋景公嘉魏颗之功,封以令狐之地。复铸大钟,以纪其事,备载年月。后人因晋景公所铸,因名曰:‘景钟’”。[3]

对“景钟”的性质作上述定位,始作俑于韦昭。春秋时期,晋悼公(前572—前560年)即位,封赏功臣的后裔。其间涉及对大将魏颗之子魏颉的任命,提及了魏颗在晋景公(前599—前581年)当朝,克潞之战的功绩。对此《国语·晋语七·悼公》有如下记述:悼公“曰: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钟”。三国吴韦昭注:“鲁宣十五年六月癸卯。晋荀林父将灭赤狄潞氏。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欲败晋兵。壬午,晋公治兵,以略狄土及雒,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辅氏,晋地。杜回,秦力士。勋,功也。景钟,景公钟”。[4]我认为正是此注的最后一句,将景钟附会以铭功的“景公钟”,根据是:

1.《左传[5]和《国语》中涉及克潞之战的记载,都无“景钟”为”景公钟”之说,考虑秦火及楚汉战争文灾之烈,导致了韦昭解读先秦旧典时会主观附会的可能。

2.《管子·五行》:记载:“昔者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从五政。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赤钟重心,三曰黄钟洒光,四曰景钟昧其明,五曰黑钟隐其常”。[6]其中“景钟昧其明”五字,对景钟的含义已定性。尽管《管子》一书后来多受汉儒的穿凿甚至添伪,但按上述“五钟”“青赤黄白黑”的排序,“景钟”本应被称“白钟”。此处以“景钟昧其明”陈示,推测此五字是原著原文。如是,则它对景钟涵义的界定,要远早于韦昭(204―273年)另起炉灶的解读。

按景钟的词义和今存的相关记载,景钟的功用与时间有关。中国古代测定时令初用“表”(或称“鞞”)和“圭”。“表”始于一根露天直立的八尺木棍;“圭”则是一枚平放的尺。光线射“表”投于圭上的投影,在古代称“景”。如《周礼·地官·大司徒》:“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合”。[7]《集韵·梗韵》卷六:“景,影”,“物之阴影也,葛洪始作影”。[8]古人按“景”的投向来确定时令,依其长短来分割一年的节气如下:

晷景与节气对应表[9](www.xing528.com)

后来日晷诞生,[10]始有“晷景”或“晷影”之称。如《史记·天官书》:“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11]据此,景钟之“景”已包含了计时的讯息。其次,景钟的“昧其明”之名,也包涵了“光影”的含义。因以“昧”论“明”,转明为昧。正是指光的投影效应。难怪汉语中的“光阴”与“时间”至今词义仍可相通。汉代荀悦《申鉴·政体》卷一解释黄帝的“五政”称:“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12]其中立“表”观“景”掌控精确的时辰,在武备也属要素。据此,景钟的实质可判断为依“景”而鸣之钟。据上海博物馆藏春秋时的晋苏候钟,其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明显,故当年晋景公在报时的“景钟”上刻铭魏颗之勋,实含褒扬其功与时俱辉的意义。

东汉土圭

北京故宫的日晷和晷景

3.古人认为音律乃天地之气相合的产物,如《吕氏春秋·音律》称:“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则生黄钟,季冬生大吕,孟春生太簇,仲春生夹钟,季春生姑冼,孟夏生仲吕,仲夏日长至则生蕤宾。季夏生林钟,孟秋生夷则,仲秋生南吕,季秋生无射,孟冬生应钟”。[13]汉代大儒蔡邕(133—192年)对此解释得更为清晰,其间还涉及到管律和钟律的关系。[14]按《周髀算经》卷上“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观律数之生,听钟音之变,知寒暑之极,明代序之化也”的记述,[15]这是先秦依钟律的音高来报时的举措。故“月钟其风”也表述了秦代有依历鸣钟的仪礼。《周礼·春官·磬师》:“磬师,掌教击磬,击编钟”。汉代郑玄注:“磬亦编,于钟言之,钟有不编者”。[16]记载表明当时编钟之外,还铸有单悬的十二律之钟,其中应包括景钟。宋代此类钟始被称“特钟”。其按律历而鸣的遗风,则延续至清代[17]

4.《后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子常以日冬夏至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18]此“候钟律”之举应是先秦“听钟声之变”,“月钟其风”的沿袭,所撞应包括景钟。

5.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驾诣郊坛行礼》记载北宋逢十一月冬至日,皇帝要到郊坛祭祀,仪式中安排有:“登歌道士十余人。列钟磬两架,余歌色及琴瑟之类”。乐器有“坛前设宫架乐,前列编钟玉磬,其架有如常乐。方响增其高大,编钟形稍扁,上下两层”。“又有大钟,曰景钟,曰节鼓”。[19]“节鼓”之指,有两项可能,其一,指鼓;其二,为景钟别称,指“逢节气而鼓”之大钟,都属依“景”而鸣之器。这是为景钟正了名。

据上述,景钟的性质应是按时而鸣的大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