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奎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社会

聚奎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社会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石山风景秀丽,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当地有名的聚奎中学也设在此地。居住黑石山期间,陈独秀应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年的邀请,在鹤年堂给全体学生作了题目为《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教育的措施》的演讲。在聚奎中学的讲演大约四十分钟,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演讲那日,时值聚奎中学六十周年校庆,同时也是邓蟾秋七十大寿,陈独秀便被邀请题字留念。是年陈独秀已白发染尘五十九岁,开始他一生中悲惨的江津四年生活。

聚奎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社会

1939年夏,陈独秀居住石墙院期间,酷暑难当,加之住所条件简陋,身体状况不佳,在邓蟾秋和邓燮康的帮助下,陈独秀搬至白沙镇的黑石山上。黑石山风景秀丽,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当地有名的聚奎中学也设在此地。居住黑石山期间,陈独秀应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年的邀请,在鹤年堂给全体学生作了题目为《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教育的措施》的演讲。

演讲当天,陈独秀穿着蓝布长衫、外套马褂,脚蹬布鞋,衣着简朴。他面容清瘦,颧骨突出,下巴上留有几根山羊胡子,两眼炯炯有神,不乏当年革命家的气魄。演讲时,陈独秀就像一位私塾老先生,背微驼,倒背着双手踱步,操着一口安徽方言,慢条斯理地讲着,学者风度十足。演讲中,陈独秀没有慷慨激昂的语调,仿佛拉家常般,循循善诱地教导着学生。此时的陈独秀,经过时间的洗礼,心态已相当平和。

在聚奎中学的讲演大约四十分钟,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陈独秀先从匡衡凿壁偷光谈起,劝青年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为民族作贡献,接着又谈东洋日本想霸占中国,主张全国人民一致对外,争取抗战胜利。讲演完毕后,学生分立两旁热烈鼓掌,陈独秀则对学生点头微笑,显得十分友好。在周校长陪同下,陈独秀微笑着走出了鹤年堂。周校长边走边说:“听先生讲话,如诉家常。像是一位老私塾先生,平易近人,不像大政治家满口大道理。”陈独秀笑答:“我本来就很普通,现在想当一个私塾先生,只怕没有人要呢。”

演讲那日,时值聚奎中学六十周年校庆,同时也是邓蟾秋七十大寿,陈独秀便被邀请题字留念。推辞不过,陈独秀挥毫写下两幅篆字赠予邓蟾秋。一是“大德必寿”,后被刻在黑石山噶嘴石上;一是“寿考作仁”,后被刻在黑石山团石包上。在邓蟾秋的祝寿晚宴上,陈独秀赞扬邓蟾秋疏财办学的行为,表达了对邓蟾秋的敬佩之意。陈独秀说道:“一个人聚财不难,疏财实难。像蟾秋六十万家财,就以十五万赠聚奎,五万办图书馆,设义仓、济困厄、修桥铺路,无不慷慨解囊,其余分赠子侄亲友及乡中贫寒有为之士作留学费用,自己仅留五万度晚年,古往今来,实属罕见。”

移居江津后,陈独秀表面看似行动自由,其实暗中处处受国民党的监视。当时的江津县长曾对龚灿滨(系北大毕业生)说:“陈先生是受监视的,重庆方面派人来监视他的行动,一两个月要来问问。”据王葆斋生前所谈,他曾和章士钊相约去江津看陈独秀。事先由章士钊找了蒋介石侍从,取得同意后,才去往江津。到达江津与陈独秀晤谈后,章士钊、王葆斋起身离开之际,考虑到自己的处境,陈独秀仅送几步便不再相送,并说“我只能到此为止,不能越雷池一步了”。

晚年的陈独秀,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几乎没有什么社会活动。当时与陈独秀交往的除台静农、包惠僧、高语罕等好友外,还有邓蟾秋、邓燮康、邓仲纯、邓季宣等。

蛰居江津的陈独秀疾病缠身,与潘兰珍相依为命。他平时社交极少,更是深居简出,生活上十分清苦。陈独秀的经济来源除少量的稿费外,主要是靠北大同学会和好友的救济,如遇疾病,更是捉襟见肘。据包惠僧回忆说:

他们院里堆了一大堆土豆,是陈独秀和潘女士种的。他们用的家具是些破桌子破椅子,生活很苦。[2](www.xing528.com)

陈独秀晚年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他拒绝国民党政府的资助,坚持自食其力,保持了知识分子一贯的高尚品格。比如,任卓宣曾向陈独秀汇寄二百元,但汇去后不久,便被陈独秀退回;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朱家骅曾赠给陈独秀五千元,但陈独秀以“却之不能,受之有愧”为由予以拒绝。郑学稼后来在回忆晚年陈独秀时感慨道:“他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他根本无富贵之意——可为我的模范,就为这一点,我尊敬他。”

“悠悠道途上,白发染红尘。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这是陈独秀作于1938年深秋的诗,末两句“沧海何辽阔,龙性岂能驯”正是他直抒胸臆之词,也是他磊落胸怀和铮铮铁骨的写照。是年陈独秀已白发染尘五十九岁,开始他一生中悲惨的江津四年生活。然而,他却还能冷察时势,傲然于世,不理会实已“卧病山中生事微”的窘迫。

生活的艰苦和精神的苦闷,使陈独秀的身体愈加衰弱。1942年5月27日晚上9时许,陈独秀辞世。

【注释】

[1]叶尚志:《陈诗漫话——〈陈独秀诗存〉代序》,《陈独秀诗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2]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陈独秀》,《陈独秀评论选编》(下),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