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判别标准及辅导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判别标准及辅导方法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判断一个小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首先必须弄清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当前,世界内对心理健康与否的判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国心理学家肖孝嵘把异常心理看作“对正常的偏离”,这就是对这种标准的支持。(二)心理测量学标准这是一种与上述统计学标准相联系的判别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此种主观经验可用作判定正常与否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判别标准及辅导方法

要判断一个小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首先必须弄清楚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判别标准。因为有了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者才能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准确的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尽量地去矫正其心理及行为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贯彻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以预防保健为主的指导方针。当前,世界内对心理健康与否的判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全体人群中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数的分配为依据的。在取大样组的统计中,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呈常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因此,确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应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这种观点认为,许多异常心理现象在常人身上也有表现,但不像病人身上那样强烈和持久。在这里,异常是相对而言的,其程度要根据其与全体的平均值差异来确定。这种标准的优点在于其较为客观,可在不少情况下采用。我国心理学家肖孝嵘把异常心理看作“对正常的偏离”,这就是对这种标准的支持。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不足之处,它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因为有些行为的分布不一定是常态曲线;有些虽呈常态分布,但仅有一端是变态,另一端则是优秀状态或水平。以智力为例,我们知道,一般以智商分数在90—109之间为平均智力水平。一个智商为50的人,固然属于异常之列,但一个智商为150的人,尽管也远远偏离均值,但若按此标准划入异常之列,显然是不合理的。另外,统计学标准受到批评还在于它不能确定人们所测的是“什么”现象,因而不能向人们提供是哪些变量的作用决定了异常行为发展的信息。

(二)心理测量学标准

这是一种与上述统计学标准相联系的判别标准。这种方法是将心理测验的结果和其他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作为诊断正常或异常的依据。这些测验有的是测量感知觉和运动的,有的是测量智力的,有的是测量人格倾向的,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ISC)、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MMPI)等就是常用的诊断工具。这些测验之所以能被用作诊断的工具,是因为它们已经过标准化,被认为具有区别“有某项异常症状”和“没有某项异常症状”的功效。其优点在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客观,结果有一定的一致性,且作为一种规范化的检查方法易为大家所掌握,简便易行;缺点在于:在目前,真正具有鉴别功能的心理测验并不多,且适用于一种文化环境的测验未必能同样有效地适用于另一种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测验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来实施,并由他们来解释结果,因而这种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病因和症状存在与否标准

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人身上是一定不存在的,如果在某人身上发现这些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例如,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可以某种药物是否存在作为判别依据。近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技术,如脑电图、神经生化等,对确定病因和症状很有帮助。尽管这一标准较客观,但运用范围比较狭窄。这是因为即使是躯体的疾病其病因与症状的出现也不是单一的,更不用说复杂的心理异常现象了。也就是说,心理异常现象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身心机能障碍,并不是仅凭某一诊断手段就可以确定的,并且目前并不是每一类心理异常都能找到明确的病因的。(www.xing528.com)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这一标准中,正常或异常是与社会常态的比较而言的,或者也可以说这一标准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完善的适应为出发点的。这一标准主要考察被试者对人和对己的态度、对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的看法及反应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在集体中的表现、与他人的交往情况及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恰当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适应社会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别人就会视之为异常,因而这一标准的意义是易于理解的。正因如此,采用此标准的心理学家为数最多。但这一标准也有不完善之处。

(五)经验标准

经验标准有两种意义:一是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多少总能察觉自己本身的一些症状,常常能感受到身体上的诸多不适和情绪上的痛苦,或常感到自己不能控制某些行为,从而主动寻找医生的帮助。例如,个别有强迫症的小学生常常表现出一些无意义的甚至不合理的行为,如反复洗手,睡觉前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等。自己明知不必要,但又不能自制,因而深感痛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此种主观经验可用作判定正常与否的标准。但是,没有痛苦感受的人也不都是心理正常的。某些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正好可作为说明其异常的标准(精神医学中称之为缺乏“自知力”)。二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这是以一般人对常态的已有经验作为参照点的。这种标准可因人而异,主观性大。主观性越大,则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凡与自己经验不同者都可能被视为异常。

由于各判别标准均有其优点和不足,因此,人们往往将上述诸标准综合起来进行运用。一般来说,那些严重的心理异常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但是,对于那些临界状态(边缘状态)和轻微的心理异常辨认起来则比较困难。这就需要心理健康工作者有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相关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