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指南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指南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压力的增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五)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这给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辅导指南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压力的增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心理健康有问题,这会让小学生学习变差,影响他们的成长。事实上,有时表面上看上去正常的人,在他的身体内或许潜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以下是几类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

(一)发展性问题

这类问题多由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障碍所引起,如排泄功能障碍(遗尿、不自主排便、拒绝排便),睡眠障碍(梦魇、夜惊、经常性头痛),神经易紧张或生长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

(二)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对新入学儿童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接受过入学准备教育的儿童来说,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现象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他们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的现象。

(三)性格方面问题

小学生的性格方面容易产生偏执、怪僻、爱发脾气、急躁、粗暴、性格反复无常、反抗性强、攻击性强、粗鲁好斗,过分的胆怯、退缩、孤独等问题。

(四)情绪方面问题

小学生的情绪方面容易出现如情绪抑郁、冷漠、缄默、易幻想或情绪波动剧烈、易激惹等问题,也会出现由于过分焦虑引起的神经质式的敏感、多疑、多虑、害怕、烦躁不安等问题。这类小学生一般很依赖父母或教师,总是不能处理好与其他孩子的关系,甚至对其他的学生有敌对情绪。他们对学校、考试、师生关系等也会产生恐怖情绪。

(五)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这给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而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儿童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上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六)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要么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他们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www.xing528.com)

(七)人际交往方面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者、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的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中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因此他们普遍存在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他们在集体中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但他们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地去与人交往,因而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学生在与他人地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又不能做到对症下药,教育方法不当,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一种消极情绪,这最终会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他们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八)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他们对孩子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使得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自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也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九)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十)神经性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总是出现一些毫无意义、反复重复的强迫性行为或歇斯底里行为;神经性失声,心理性不适;由于精神方面的问题,使得行为过于轻率、活跃,动作言语过多以及精神紧张、无故生气、动作奇特、性格突变等。

(十一)依赖性问题

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他们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教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他们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感到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觉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十二)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甚至有的学生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对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