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问题辅导对策:中小学心理辅导指南

学习问题辅导对策:中小学心理辅导指南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急需进行心理辅导的学习心理问题。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由不良心理产生的学习问题及相应的辅导对策。由此可见,注意力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实验干预后一周,研究者对个案课堂不注意行为进行了6次跟踪观察。

学习问题辅导对策:中小学心理辅导指南

小学阶段的学生最急需进行心理辅导的学习心理问题。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等七项内容。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由不良心理产生的学习问题及相应的辅导对策。

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在学校课堂情境中不乏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罗斯认为,学习障碍是因为运用和维持选择性注意力的发展迟滞所造成的结果。由此可见,注意力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即与优等学生相比,学习困难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注意的搜寻、稳定、转移、集中能力明显低弱。因此,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就给予学生一些训练注意力集中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使其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将有助于

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小学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另外,客观因素方面也会影响其上课专心听讲。例如,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或者,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都是不会听课的学生,这点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定准自己的位置,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去读书、去思考。要引导学生有效听课,教师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亲和力让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教师更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用自身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吸引学生,促进学生有效听课。

2.辅导对策

(1)行为认知训练

第一,自我指导训练。认知示范:成人执行任务时,大声对自己说话。如指导者示范问自己:“我现在集中注意力了吗?”如果没有,马上坐端正,认真听讲(用行动表示出来)。外显的引导:个案在指导者口语的示范引导下,表现出同一行为。如成人问:“我现在集中注意力了吗?”个案表现出集中注意力的行为。外显的自我指导:个案在执行任务时大声指导自己。如个案大声问自己:“我现在集中注意力了吗?”并表现出集中注意力的行为。轻声外显的自我指导:个案轻声反复练习以外显语言指导自己的行为。内隐的自我指导:个案以内隐的个人语言引导自己的行为表现。

第二是感官训练。注意力的品质不仅包括注意力的选择性、分离性和持续性,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注意力。因此,对这几个方面注意力的训练同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可以采用方格练习,设计l—25的随机数字表来锻炼个案的专注力,用“摸一摸”触觉训练来锻炼个案触觉的注意力,用“听一听”听觉训练来锻炼个案的听觉注意力和选择性注意力,用拼图锻炼个案的持续性注意力等。为了尽量降低个案的实验者效应,对个案的感官训练同样安排在一个小团体中进行。

第三是订立行为契约。为了强化行为改变的效果,研究者与个案订立行为契约。在订立行为契约中,选择合适的强化物非常重要。教师在与个案及其家长的访谈中了解到,个案喜欢画画。因此,教师与家长商定选择一套个案喜欢的画具作为强化物。

(2)认知行为训练方案的实施过程

认知行为训练分四次进行培训,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指导训练和感官训练,训练的时间安排在下午放学后的30分钟。训练实施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研究者首先和个案订立行为契约,如果每次训练后的随堂观察中其课堂不注意行为低于5次,即发给一个代币(代币为印有研究者章的千纸鹤),获得5个代币以上即可获得个案想要获得的强化物。

第二,干预阶段。干预阶段主要是采用自我指导训练和感官训练对个案的课堂不注意行为进行矫正。第一次训练主要指导个案掌握自我指导策略,包括认知示范、外显的引导、外显的自我指导和轻声外显的自我指导,教会学生运用外显的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初步方法。与此同时,研究者还采用1—25随机数字表对个案进行专注力训练。培训后,个案基本掌握了自我指导训练的方法。在第二天的两次随堂观察中,个案的课堂不注意行为次数分别为两次和3次,均少于每堂课5次的目标行为,研究者给个案发放两枚代币。第二次训练主要是帮助个案复习第一次训练中的自我指导策略的内容,并引导个案采用内隐的自我指导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进行多重感官训练,如让其闭上眼睛,用手触摸小物件,让其猜想是什么;用耳听各种声音,猜想可能是敲击什么的声音。这样,通过触觉和听觉来训练个案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训练后,个案第二天的课堂不注意行为次数分别为1次和0次,研究者给个案发放两枚代币。第三次训练主要是指导个案复习掌握自我指导策略,主要采用1—25随机数字表对个案进行感官训练。训练后,个案第二天的两次随堂观察中课堂不注意行为频次分别为0次和1次,研究者给个案发放两枚代币。第四次训练指导个案反复练习使用内隐的自我指导策略并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对个案在训练中的良好表现给予强化,并在个案的行为契约书上签字,可以用5枚代币换取其想要的卡通水彩画笔

第三,跟踪阶段。在实验干预后一周,研究者对个案课堂不注意行为进行了6次跟踪观察。在对个案的观察中发现,个案有时会出现突然坐端正的举动,究其原因,个案说是突然想起研究者教导的“我集中注意力了吗?”这句话,然后提醒自己认真听讲。可见,个案已能将自我指导策略运用于实际的课堂情境中。

不认真听课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采取方法之前必须进行成因分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除了以上方法,研究者还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第一,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这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第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等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其学习动机。

第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知识点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www.xing528.com)

第四,教师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等行为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经常提问来让学生回答。这种问答形式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第五,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教师可以给小学生定个奖赏,作为学习的报酬,这个报酬可以依小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制订。其次,遇到困难内容可让小学生用假想的敌人来处罚和激励自己。

第六,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将大目标明确化,能够明确目标,从而集中注意力。另外,让小学生把目标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注意力。

3.学习疲劳的问题

所谓疲劳是指由于活动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而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的一种身心状态。在疲劳时,人们对一些本来容易解决的工作或学习问题,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勉为其难。从神经生理的角度看,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超限抑制,也称保护性抑制或防御性抑制,是指当一种刺激的作用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过了神经细胞的兴奋限度时,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甚至使它自动停止工作,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其害。紧张的学习活动会使神经细胞特别是皮层细胞处于紧张的兴奋状态之中,人们的能量就会消耗过度而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废物产生过多不能及时消除,于是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就会降低,失去正常的功能,于是就会产生学习疲劳。在疲劳状态下继续学习,不仅不会有正常的学习效率,而且皮层细胞会因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而受到伤害,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现象,进而使心理活动遭到破坏。学习疲劳就是指由于学习量过度,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的学习效率逐渐降低,并伴有渴望停止学习活动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因此,学习疲劳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其中以心理疲劳为主。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后的疲劳,主要是生理疲劳。这种疲劳只要安静休息即可解除;长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这种疲劳消耗的不是人的体力,而是人的心理能量。它使人感到头昏脑涨、注意力涣散、记忆减退、思维呆滞。学生在学习之后产生的疲劳主要是心理疲劳,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长时间学习,大脑未得到充分休息而产生保护性抑制;二是学习压力过重,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过分紧张和焦虑。由于紧张和焦虑,消耗了许多本应用在学习上的心理能量;由于紧张和焦虑,许多学生学习起来眉头紧锁,双肩耸立,坐姿僵硬,把全身所有的肌肉都动员起来去帮助“用力”,这又在无形中消耗了许多身体能量。身体能量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对大脑所消耗能量的及时补充,这会进一步加速脑的疲劳。

要从根本上消除学习之后的心理疲劳,必须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消除紧张和压力,达到充分的自我放松。

(1)合理安排学习的课程,减少学习时间。教师或家长不考虑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每天逼着学生长时间学习是不可取的。

(2)在课堂教学诸环节上,也应注意疲劳的预防。预防疲劳是指在感到疲劳之前先休息。疲劳是学习的大敌,等疲劳产生之后再去消除,疲劳已经妨碍了学习,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预防疲劳更为重要。

(3)确保小学生的休息、睡眠。为了避免在课堂上因困倦而睡觉,学生可以在其他时间睡上一觉。比如,课间休息的10分钟,小学生完全可以闭上眼睛打个盹;午饭后睡10—20分钟,可以预防下午频繁出现的疲劳。

(4)注意小学生的营养。

(5)通过呼吸方法的训练减轻脑力疲劳。

(6)学会精神愉快地去学习。带着忧虑、烦恼、愁容满面地去学习,再简单的学习内容也会迅速使人疲倦。如果能将学习当成一件你喜欢做的事情,带着一份愉快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即使学习内容很多,难度很大,也不会那么快就感到疲劳。

4.考试焦虑的心理问题

造成考试怯场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从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缺少睡眠或缺乏体育锻炼而造成过度疲劳;因食欲不佳而导致营养不良,影响了大脑供血,引起身体不适等。从心理方面来说,父母和教师对考生要求过高,考生本人对考试结果过分看重,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平时复习不充分,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缺乏必要的应考策略和考试技巧,造成自信心不足,进而产生严重自卑感;考场气氛紧张,监考人员态度严肃,造成考生情绪过分紧张。

(1)有些紧张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害怕。学生要正确认识考前的紧张,适当的紧张有助于促进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2)分析原因,根据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种原因是考试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信心不足。解决的方法就是考前对所要考的科目认真复习。另一种原因是对考试看得过重,仿佛觉得自己考不好会失去整个世界,即因动机过强而引起考试焦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先分析考试的目的,考试是为考查学生在本阶段的学习情况,即有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掌握,需要进一步学习。同时,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对考试分数过分看重,更不能通过排名次来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3)在考前可进行一些调节,如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或大声说出)“我能考好”“我复习得很充分”“我一定能冷静”“在考场上我会挥洒自如”,等等。

(4)考前做些放松训练。放松训练是通过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紧张后再松弛,从而达到松弛大脑神经的目的。训练时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从脚部肌肉开始直到头部肌肉为止,完成一次训练。在做放松训练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头脑中预想考试的过程,想象自己如何进入考场,如何拿到考卷,如何填写姓名,如何答卷、检查、交卷等过程,想象得越具体越好,边想象边体验全身心放松的感觉。这种训练可以在考试前一两周开始。每天训练一两次,每次进行10—20分钟即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