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理亚健康的介绍,常见躯体和心身疾病所致心理行为异常

生理亚健康的介绍,常见躯体和心身疾病所致心理行为异常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人出现感染后,人格和行为表现异常。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高危不洁性行为史者,在了解AIDS的有关知识后会出现焦虑和是否要做病毒抗体检测的心理冲突。经确认为HIV感染者后,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心理变化。

生理亚健康的介绍,常见躯体和心身疾病所致心理行为异常

第三节 躯体情况

一、一般情况和既往史

(一)体型外貌

体型外貌会给人一种印象,至少含有4个方面的评价。

1.俊美或丑陋 一些人很帅气,很美丽,体态动人;一些人不美丽,甚至丑陋;大多数人则是相貌一般,偏美或偏丑者居多。

2.健康或病态 一些人有像体操运动员的身材,不仅美而且健康;一些人则体弱姿歪,甚至似大病缠身,不仅形体显得不健康,就连内在的许多病症也能一看而知。

3.气质、风度 有的人气质高雅、风度翩翩、举止得体;有的人则低俗平庸。

4.文化品位 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通过体型、外貌、服饰打扮、体态动作、表情姿势,可判断来访者的文化品位。

(二)生理状态

生理功能储备状态是否最佳,可根据饮食起居、运动和工作完成情况,结合来访者自我评价,作出评估。生理状态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

(三)既往病史

既往病史可以按系统做回顾性地了解,对主要病史要了解清楚,尤其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病史。

二、生理亚健康

生理上的各种不适,类似各种躯体疾病时的症状,但又无法确定有躯体疾病存在。例如,全身无力、体力下降、易疲劳、精神不足、性功能减退、眼睛易疲劳、视力下降、工作效率不高、皮肤干燥、头皮瘙痒、四肢麻木、记忆力下降等,还会有相应的躯体化症状,如颈背部僵硬、酸痛,头重或头痛,咽喉异物感,食欲下降,手足发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还会有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如情绪不稳、心烦、无兴趣等等。

三、常见躯体和心身疾病所致心理行为异常

为了确定躯体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就必须了解以下的基本知识:

(一)感染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

病因以细菌和病毒多见,可见于流感、肺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等的严重感染者,多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或虽然没有意识障碍但有躁狂、抑郁、幻觉、妄想等表现。妄想多为片段的被害妄想或关系妄想,内容较接近现实。少数人出现感染后,人格和行为表现异常。

(二)肺性脑病

多见于慢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肺纤维化症、肺结核等慢性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见于肌无力症等神经肌肉疾病时的呼吸肌麻痹,颅内病变所致的呼吸中枢抑制性疾病。病人早期出现头昏、头痛、耳鸣、不安、淡漠等前驱症状,逐渐出现间歇性意识障碍、嗜睡谵妄,严重者进入昏迷状态。

(三)肝性脑病

见于暴发性肝炎、亚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后期。开始表现为迟钝、少动、寡言;或先有躁动不安、兴奋继而出现嗜睡,并出现昼夜睡眠颠倒现象;有的出现朦胧、谵妄状态,之后进入昏迷。

(四)心源性脑病

由多种心脏疾患引起的脑血流量减少、脑缺氧,从而引发心理行为障碍。表现为易疲劳、易激怒、情绪不稳、抑郁、注意力涣散、健忘、失眠、噩梦、失神、晕厥、死亡恐惧等。

(五)肾性脑病

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表现为迟钝、无欲、精神萎靡、淡漠、昼夜睡眠颠倒或嗜睡、谵妄,以幻听、被害妄想为主的幻觉妄想状态和类躁狂状态,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可见有记忆减退、智力减退,并可有人格改变。

(六)内分泌系统疾病所致的心理行为异常

1.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表现为精神兴奋性增高,早期表现为情绪不稳、过敏、急躁、易激动、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进一步可出现躁狂状态。老年人则常有抑郁、焦虑,也可出现幻觉、妄想状态。

2.甲状腺功能减退者 有淡漠、无欲、呆滞、主动性减退、言语行为迟缓等表现。

3.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者 轻者可有淡漠、呆滞、主动性缺乏、言语减少;重者可有幻觉、妄想、抑郁状态。有的可出现重性精神病的症状,如人格改变、情感淡漠、不修边幅、思想迟钝、工作能力丧失等。

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者 可出现焦虑、抑郁、妄想、情绪不稳、易激惹、伤感、哭泣等。重者可有人格改变及智力障碍。

(七)代谢疾病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异常

见于胰岛β细胞瘤或肝脏疾病引起的低血糖,急性发作时的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头昏、眼花、恐惧、焦虑、易激惹。以后逐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再往后会出现躁动兴奋、意识障碍、谵妄以致昏迷。躯体方面可有头痛、心慌、饥饿感、心动过速、大汗、手足震颤等表现。发作频繁者可有人格改变,情感淡漠,理解力、判断力都下降,严重时呈痴呆状态。

(八)手术后精神障碍

多见于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部手术、腹部大手术者。急性者以意识障碍多见,如麻醉清醒2~5天后又出现嗜睡、谵妄状态,部分病人在谵妄状态后残留幻觉、妄想症状,有的出现抑郁状态或幻觉、妄想状态,多发生在手术后1~2周。

(九)艾滋病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异常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 mmun eficienc yndrome,AIDS),也称艾滋病,是一种有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 mmunodeficienc irus,HIV)引起的传染病,与注射毒品和同性恋行为等密切相关。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心理状态。

1.AIDS病毒感染

(1)未接受抗体检测者:由于不知道已受病毒感染,因此无任何相应心理变化。有高危不洁性行为史者,在了解AIDS的有关知识后会出现焦虑和是否要做病毒抗体检测的心理冲突。

(2)抗体检查确认阳性者:AIDS是严重的致命性传染病,因此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的确定是很严格的。初查阳性时,实验室均用不同试剂或换另一种方法复查一次,如果仍为阳性,还必须把标本送交卫生部制定的实验室做鉴定,确定是阳性者,方可通知受检者本人。经确认为HIV感染者后,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心理变化。

1)否认期:尽管确认实验极少可能出现假阳性,但感染者通常不愿接受。他们或认为化验不准确,或者怀疑弄错了血液标本,因此四处奔走,多次化验,直到一再被证实为阳性,才承认事实。

2)怨恨期:表现为怨天尤人,或自责,或迁怒于使之受感染的人,甚至责怪政府打击毒贩和卖淫不力。由于早期病毒感染者长期保持与健康人一样的活动能力,因此少数怨恨期的感染者可能迁怒于他人,实施报复,破罐子破摔,这样的感染者对社会危害极大。

3)妥协期:向现实妥协,不再怨天尤人,心境恢复平静,但威胁仍未摆脱,于是四处求医问药,祈求一线生机。

4)抑郁期:感染后了解到特效药疫苗的诞生遥遥无期,因而丧失信心,陷入焦虑、抑郁状态,甚至绝望而轻生。

5)接受期:绝大多数感染者最后都只能面对现实,接受与病毒共存的事实。他们开始比较理智地处理疾病与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关系。无论哪一种社会环境,HIV感染者都面临着一系列生活难题,如经济、家庭、社会、医疗人际关系等,一切都要从头适应,在漫长的时日里,随时都会出现麻烦。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心理素质不同,个人心理反应有很大差异,表现也不一,并非每个感染者都会依次出现上述特征的心理改变。各种心态持续的时间也有差别,界限并不明显,可以混合出现。有人非常冷静,但也有人在受感染后立即自杀。总之,多数感染者会循着这一规律,相继出现各种心理反应。

2.AIDS患者 发病前从未接受过病毒抗体检测的患者,一般没有病毒感染者上述的心理体验,等到出现症状时才就医,一经确诊往往会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多数患者会出现心理或情绪危机,表现为末日降临、茫然不知所措,陷入悲观、绝望的心境。但是对于不了解AIDS严重性的患者来说,如果一时没有立即告知实情,患者就不会出现这种反应。

由于药物治疗的干预,体质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患者在经历一段心理危机期后会逐渐恢复常态。不论病情轻重都会经历否认、怨恨、妥协、抑郁和接受等阶段的心理变化,但持续时间则因人而异,病情重者迅速进入抑郁和接受期,最后面对死亡来临的现实;病情轻的则可能与病毒感染者的情况相似。

由病毒感染而发病的患者,由于已经了解自己最终会发病,对于预期中的事,通常不会再出现否认、怨恨的心理反应,因为他们早已面对现实,有了AIDS发作的心理准备。然而AIDS的发作,意味着疾病进入最后阶段,死亡的威胁日益迫近,许多患者仍然会出现抑郁。HIV除了对免疫系统的损害外,还可直接侵袭脑实质,引起患者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智力下降、情感淡漠等神经精神症状;并发弓型体脑病的患者脑症状尤其严重,可以出现意识障碍和其他脑实质损害症状。这类患者不仅有心理障碍,而且还有神经、精神症状。

其他如癌症病人、中风病人等都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的异常,但这些病都有很明确的临床症状,诊断早已确定,其所出现的心理行为异常符合一般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此处不再赘述。

生物学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在生物因素消除以后,心理症状应渐渐消除。如果有后继性的心理障碍,再次出现,就要首先排除生物学因素,而后进行心理治疗。

(十)其他躯体疾病所致心理行为改变

严格说来躯体疾病都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改变,轻则发生一般心理问题,重则发生心理行为异常。其中最多的是发生心理亚健康。如果说患者若确诊有各种躯体疾病,此时若呈心理亚健康或者各种心理障碍,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反过来说,若来访者存在心理亚健康或者心理障碍表现,心理咨询师首先要证实是否患有躯体疾病。

(十一)心身疾病时的身心互病

众所周知,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躯体疾病表现,相应的躯体疾病又反过来导致心理和行为改变,加重心理痛苦。尤其是在明确病因诊断之前,病人常为躯体疾病而痛苦、焦虑,甚至出现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心身疾病可以加重导致躯体疾病的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痛苦等;心身疾病也可以引发新的心理行为改变,从一般心理问题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四、躯体症状

身心相互关联,要诊断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并弄清其原因,必须对来访者的躯体状态做些了解。通过来访者的自述和咨询师的仔细观察,必要时请临床医生会诊或做实验室检查,以更多了解躯体健康状况。心理咨询师主要通过视、听信息的收集,应对各系统躯体症状能有所了解。

(一)精神障碍伴发躯体症状

精神障碍患者经常伴有一些躯体征象。注意检查患者的这类体征,特别是详细查明神经系统体征,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可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1.发育障碍 体形结构不良主要见于伴有内分泌障碍的精神病患者,如肢端肥大症、呆小症,均见于垂体病。性腺发育障碍时可出现性器官发育不良和第二性征倒错等征象。颅骨畸形常可伴有精神发育不全,如小头畸形、尖头畸形和脑积水。一些精神发育不全的患儿可伴有脊柱裂等畸形。

2.营养障碍 急性起病者,如感染中毒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体重减轻,如症状缓解,体重亦逐渐恢复。躁动、拒食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剧烈躁动和长期拒食可导致机体严重衰竭。慢性患者多面色苍白或呈蜡黄色,毛发枯萎,皮肤干燥。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生褥疮。菸酸缺乏的患者肢体暴露面常呈皮肤粗糙和色素沉着。

3.内脏功能障碍 由于各个系统器官的疾病均可伴发精神障碍,查明内脏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血压时的血压波动情况、脑动脉硬化时的全身主要血管状况等对脑血管所致的精神障碍的诊断便很重要。在内脏疾患早期或体征不明显时,患者的诉述很易被误认为神经症,而忽略了进一步的检查,以致失去早期诊断的机会。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可伴发某些内脏疾患,如麻痹性痴呆伴发主动脉炎,精神分裂症合并肺结核等。处理时对这类疾病需要加以注意。

4.内分泌功能障碍 各种内分泌功能障碍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因此,注意躯体征象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很有帮助。此外,一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更年期精神病,也常伴发内分泌功能失调,而表现出月经或性功能的改变等。

(二)一般性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 发育、营养、体重、面容、神志、姿势、步态、合作情况。

2.皮肤、黏膜、颜色、湿度、弹性 有无水肿、出血、皮疹、皮下结节或肿块蜘蛛痣、溃疡及瘢痕

3.淋巴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

4.头颅 大小、形状,有无肿块、压痛等。

5.眼 眉毛(脱落)、睫毛(倒睫)、眼睑(水肿、下垂、内外翻、运动),眼球(凸出、凹陷、震颤、斜视),结膜(充血、水肿、苍白、出血或滤泡),巩膜(黄染),角膜(混浊、溃疡)等。

6.耳 外形、听力,有无外耳道分泌物。

7.鼻 外形,有无阻塞、分泌物。

8.口腔 气味、唇(畸形、颜色、疱疹、皲裂、溃疡、色素沉着),齿(龋齿),舌(形态、舌苔、运动、溃疡、震颤、偏斜),黏膜(疱疹、充血、出血、溃疡),喉(发音清晰、嘶哑、喘鸣、失音)。

9.颈部检查 对称否,有无强直、颈静脉怒张,气管位置,甲状腺(大小、形态)。

10.肺脏 呼吸运动(两侧对比),有无肋间增宽或变窄、反常呼吸。

11.心脏 有无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或心脏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

12.腹部检查 外形(对称、平坦、膨隆、凹陷),呼吸运动,有无皮疹、色素、条纹、瘢痕、疝、静脉曲张(血流方向)。

13.男性 阴毛分布,有无畸形、炎症、溃疡。有无包皮过长、狭窄,睾丸、附睾的大小、硬度、有无压痛,精素情况。有无隐睾、鞘膜积液、阴囊水肿。

14.女性 必要时做妇科检查。男医师检查时应由女医务人员陪同。

15.四肢 关节(活动度、红肿、疼痛、强直、畸形)情况,有无杵状指(趾)、静脉曲张、骨折、骨擦音、水肿、肌肉萎缩、肌体瘫痪或肌张力增高。

五、神经系统症状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12对颅神经、31对脊神经和包含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自主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根据各部位功能的不同,临床上表现相应功能的受损,而出现相应症状(详见以下“特殊精神检查”)。

(一)精神障碍时外周神经症状

颅神经损伤可见于多种精神病,特别是眼部征象较常见。躁狂症患者可有瞳孔散大。有显著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患者可有瞳孔交替地散大或缩小,即虹膜震颤现象。有些麻痹性痴呆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受到疼痛或精神刺激时,可无瞳孔散大反应。双侧瞳孔不等大在精神病患者中并不少见,有时系暂时性改变,如不伴有对光反应减弱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多无特别意义。伸舌样痴呆患儿往往有斜视和白内障。眼球震颤在多发性硬化和脑炎等时是常见的。视野改变不仅见于颅内神经损害,也可见于神经症,如癔症患者的管状视野。(www.xing528.com)

在运动方面,全身痉挛发作常见于癫img2,也见于某些精神发育不全、麻痹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等。这一症状常需与癔症性痉挛样发作鉴别。鉴别的要点在于后者起病时缺乏发绀、咬破唇舌、大小便失禁和严重跌伤等征象。肢体震颤既可见于麻痹性痴呆、中毒性精神障碍、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又可见于具体明显焦虑情绪的神经症。由构音困难所造成的吐字不清常见于麻痹性痴呆和脑动脉硬化性痴呆。口吃和突然失音则见于神经症。字迹的改变在精神分裂症中也很常见,多表现为大小不匀,笔画幼稚和矫揉造作。

在精神病的运动性体征中,另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心因性征象和器质性征象的鉴别诊断。在同一患者身上,心因性和器质性改变可同时存在,例如器质性偏瘫可伴有另一侧的心因性运动抑制。心因性改变也可能在器质性基础上出现,例如,肢体轻瘫患者可在精神受到刺激后而加重,使之完全麻痹,或者在器质性瘫痪恢复之后,在精神因素影响下出现心因性运动抑制。

精神病患者的感觉障碍并不少见,例如,某些中毒性精神病伴发周围神经炎时,感觉缺失常呈手套袜套样。麻痹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常有全面的感觉减退或部分不定的感觉缺失。一侧性感觉障碍在神经症中颇为常见,一般无定位意义。癔症是体表不同部分出现的颇具特征性的局部感觉缺失,其表现与神经解剖学的规律不符,此外尚可出现感觉增强、突然失明和失听等。

腱反射亢进常见于脑的弥散性损害和神经功能应激性增高的患者,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则见于有周围神经炎的各种精神病。普遍的对称性腱反射改变,多无定位意义。意识模糊而有腱反射不对称或病理反射者常提示颅内有器质性损害存在,应注意密切观察。

神经症患者常有头痛、晕厥、多汗、心血管功能失调和胃肠功能障碍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呈现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瞳孔缩小、多汗和皮脂腺分泌增多、唾液分泌过多、心动徐缓、血压较低等。有的紧张症患者可出现肢端发绀。躁狂抑郁症时,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瞳孔散大、汗分泌减少、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和便秘。急性紧张症和谵妄性躁狂常伴有体温升高,一些麻痹性痴呆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唾液增多。

从躯体检查中得到的各种阳性结果,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上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在严重的脏器损害或神经损害时,精神障碍只不过是某些疾病临床表现的一部分,例如,颅内感染、中毒、脑血管病和颅内肿瘤所致的精神障碍等;也可能是与患者精神疾病无直接关系的躯体合并症,例如,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疾病等;也可能是患者对躯体暂时不适感引起惊恐、自我暗示而出现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说明有内脏损害或神经系统结构损害,例如,某些癔症患者轻微擦伤后出现的感觉和运动抑制;也可能是某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服用低剂量、高效价的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肌张力增高等。

(二)神经系统检查

1.颅神经

(1)有无嗅觉减退、消失、幻嗅。

(2)视力、视野是否正常,眼底视盘形状、边缘是否清晰、什么颜色、生理凹陷,眼底动、静脉管径比例。

(3)有无眼睑下垂、眼球震颤,双侧瞳孔形状、大小,对光反射、调节反射如何。

(4)面部感觉有无异常,颞肌、咬肌有无萎缩,两侧肌力是否相等,角膜反射是否减弱。张口时下颌有无偏斜。

(5)额纹、眼裂、鼻唇沟有无变浅,口角是否歪斜、鼓腮及吹口哨是否漏气。舌前2/3味觉有无异常。

(6)听力是否正常,有无眩晕、呕吐、眼球震颤或平衡失调。

(7)有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软腭动度、悬雍垂位置是否正常。有无咽反射减退或消失。舌后1/3味觉有无异常。

(8)转头、耸肩是否有力,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有无萎缩。

(9)有无伸舌偏斜、舌肌萎缩、肌束颤动。

2.运动系统 肌力、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肌肉萎缩、肌束颤动及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是否协调。

3.感觉系统

(1)浅感觉:有无痛、温、触觉异常。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及震动觉有无异常。

4.生理反射

(1)浅反射:角膜、腹壁和提睾反射是否正常。

(2)腱反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骨膜、膝和跟腱反射是否正常。

5.病理反射

(1)锥体束征: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等是否引出。

(2)脑膜刺激征:克氏征、布氏征是否引出。

六、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为了解躯体状态和疾病情况,除了医生进行望、触、叩、听等相关检查,以及必要的生理生化检查,还要选择一些特殊检查,以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为正确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特别是在感染、中毒和某些躯体疾病所引起的精神障碍时,这类检查尤属重要。在进行精神科的一些特殊治疗以前也需要借助这方面的检查。就精神科一般住院患者而言,实验室常规检查的项目应包括血、尿、大便常规和肝功检查。遇有意识障碍或智能障碍者,应注意检查脑脊液;遇年龄偏大者,应注意检查血脂、血糖;疑患某特殊疾病时,应进行一些特别化验,例如,怀疑是肝豆状核变性时,应查血清铜蓝蛋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查某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例如,锂盐的治疗量与中毒量比较接近,可定期检测血锂浓度,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对而言,脑脊液的检查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脑脊液(cerebrospina luid,CSF)为无色透明液体,包含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中,具有保护脑和脊髓、维持渗透压平衡、清除代谢产物、调节颅内压等作用。生理状态下血液和CSF之间的血脑屏障,对某些物质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从而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病理状态下,血脑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脑脊液形状、成分发生改变。

CSF检查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有脑膜刺激症状;②疑有颅内出血;③疑有脑膜白血病;④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瘫痪等症状及体征而考虑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疑有肿瘤或颅内压显著增高、视神经乳头显著水肿患者,除非特殊需要,否则不宜做此项检查。

CSF标本一般由腰椎穿刺术取得。穿刺后先测CSF压力,必要时可作动力实验。然后将CSF分别收集于3支无菌试管内,每管1~2ml。第一管可能含有少量红细胞,可供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一般性状和化学检查,第三管作显微镜检查。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CSF检验内容包括一般性质检查、化验检查、显微镜检查及其他检查等。

1.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CSF为无色透明液体。

(2)透明度:正常,CSF清澈透明。

(3)凝固物:正常,CSF不含纤维蛋白原,静置24小时不会凝固。

(4)pH正常为7.31~7.34。

(5)压力正常为0.7~1.8kPa。

2.化学检查

(1)蛋白定量。参考值:儿童0.20~0.40g/L;成人0.15~0.45g/L。

(2)Pandy试验:正常人为阴性反应。

(3)蛋白电泳检测:前白蛋白2%~6%,白蛋白55%~65%,α1球蛋白3%~8%,α2球蛋白4%~9%,β球蛋白10%~18%,γ球蛋白4%~13%。

(4)葡萄糖定量:CSF的葡萄糖量约为血糖的60%。参考值:儿童2.8~4.5mmol/L;成人2.5~4.5mmol/L。

(5)氯化物定量。参考值:119~129mmol/L。

(6)乳酸脱氢酶:CSF中有20多种酶,以乳酸脱氢酶(LDH)最有意义,LDH有5种同功酶形式(LDH1、LDH2、LDH3、LDH4、LDH5)。

参考值:CSF中LDH是血液的5%~10%,约为7.5~45U,LDH1为33%~58%,LDH226%~36%,LDH312%~24%,LDH41%~7%,LDH50%~5%。

3.显微镜检查

(1)细胞计数和分类。参考值:正常CSF中无红细胞,仅存少数白细胞。成人(0~8)×106/L,儿童(0~10)×106/L。正常CSF中主要为淋巴细胞。

(2)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一般采用直接涂片法,将CSF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制成薄涂片,Gram染色或抗酸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病原体。

4.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检测。参考值:lgG 0.01~0.04g/L;lgA 0.001~0.006g/L。

(2)脑膜炎球菌抗原检测(协同凝集试验)。

(3)乙型脑炎病毒抗原检测。

(4)用单克隆抗体技术检测CSF中的癌细胞。

(二)特殊检查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脑和躯体状态的特殊检查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而准确,临床常用的有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头颅CT、核磁共振、正电子扫描等。

1.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electron-cephal raphy,EEG)是一种无创性检查脑电活动的方法,不但可以了解脑的生理功能,也能反映脑的病理变化;是一种灵敏、客观检查脑功能的方法,常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辅助诊断。

脑电与神经细胞代谢密切相关,引起神经细胞代谢过程加强的因素,如体温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引起脑生物电节律加快;而引起神经细胞代谢过程降低的因素,如睡眠、体温降低、血糖减少、甲状腺功能低下、缺氧、昏迷等都可出现慢节律。脑部病变缺血、水肿等也可出现慢节律。肿瘤、血肿、脓肿等则无脑电活动变化。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异常癫img3性放电。精神活动及外界刺激、药物等均可引起脑电改变。

2.脑电地形图检查 脑电地形图(brai lectrica ctivit apping,BEAM)是一种脑电新型成像技术,它比脑电图直观,并能做出定量分析;可以图像方式按解剖位置显示脑功能变化,使功能与形态改变结合起来,能更快速地把脑电信息提供给检查者和临床医师。

脑电地形图是利用计算机对头皮电极收集到的自发脑电信号,经过模拟数字转换(A/D),转换成数字,再经快速傅立叶(FFT)或参数模型(AR)技术,进行第二次处理,算出各电极部位功率谱强度,并以不同彩色或符号表示其等级,或形成地形图、直方图、压缩谱阵图等表示形式。这样就可以按解剖部位显示脑电功能变化,作出定量分析,醒目地显示颅内病变功能改变的部位及范围。

3.脑诱发电位 脑电图是描记脑的自发性生物电活动,还有一种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 otential,BEP)是指对人体某一感觉器官给予刺激,在脑部发生的与刺激有严格时间关系的神经电位变化。它反映感觉系统的传导功能,也是一种客观、敏感、无创且易于重复的检查。常用的有感觉(体感、听觉、视觉)和运动诱发电位。此外,还有时间相关电位中的P300及伴随负变化(CNV)与精神活动、认知功能、注意力等密切相关。因此BEP除对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诊断价值外,也常用于心理研究及精神病临床,适用于不能合作者、婴幼儿难于评定感觉系统情况者,智力障碍儿童也能应用。

听觉、视觉、体感诱发电位能客观测定有无视、听觉和深感觉受累,可区别感觉障碍是器质性或功能性,并对受累部位做出定位诊断。听觉诱发电位能反映脑干功能是否受损,故还可用于儿童脑干发育及昏迷、脑死亡的脑干功能评定。由于BEP异常可早于临床症状,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常见的各种遗传性代谢病、学习困难和痴呆等P300及CNV均可有异常,常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波形差等。各种脑功能或器质性病治疗后BEP有助判断疗效。抗精神药物对BEP可有影响,故可用于精神药物和治疗学的研究观察。但BEP用于诊断必须结合临床。

4.颅脑CT检查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 omography,CT)是利用X线对人体进行横断扫描,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从而扩大了X线检查的范围,大大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

由于CT是通过计算机的计算,两种组织的微小差异也会被分辨,可以区分血与水,脑皮质与白质,纵隔、肺、肝、胆、胰、脾等不同器官与不同密度的病变。

分析诊断:

(1)CT平扫密度改变

低密度病变:见于肿瘤、炎症、梗死、囊肿和变性脑病。

等密度病变:见于某些肿瘤、血肿、梗死和脑血管病。

高密度病变:混杂有出血、坏死、水肿、囊变和钙化等病变。

(2)增强扫描特性

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神经性肿瘤、髓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动脉瘤和肉芽肿等。

均匀性强化:见于恶性胶质瘤和脑血管畸形等。

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血肿、梗死、放射性脑病和脑手术后残腔。

无强化:见于脑缺血、变性、水肿、坏死和囊变。

(3)脑室系统变化

占位效应:颅内占位病变引起局部脑室受压变窄和中线移位。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可见脑沟裂增宽,脑髓质萎缩可见脑室扩大。局限性脑萎缩见于脑外伤、梗死、血肿、感染和手术后。弥漫性脑萎缩见于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脑白质营养不良等晚期。

脑积水:分为梗阻性和交通性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和先天性脑积水是脑积水中的特殊类型,CT上显示不同范围和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张。脑积水与脑萎缩的区别,除了颅高压症状外,脑积水的脑室扩大较显著,脑室周围常可见低密度水肿带,而脑沟裂的增宽不明显。

5.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 esonanc maging,MRI)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的影像技术,它能从多方位、多层面提供解剖学信息和生物化学信息,对CT不易检出的脑干、后颅窝的病变能清晰地显示,对脑灰质、白质可以产生明显的对比度,不仅在神经和其他躯体疾病的诊断方面优于CT,而且对人体无放射性损害。

人体组织中广泛存在氢原子核,每个原子核都相当于一个小磁体,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方向重新排列,若以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进行激发,核子就会产生升降波动,即称为核磁共振。不同组织和病变有不同的核磁共振的规律,相应的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进行空间编码和转换,而重建图像,能使检查组织在清晰的解剖背景上显出病变影像,能从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及其他参数上,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

磁共振成像用于颅脑先天发育畸形、脑血管疾病、感染与炎症、颅脑肿瘤及躯体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已得到普遍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