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解决行为问题,预防自杀行为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解决行为问题,预防自杀行为

时间:2023-10-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为问题是指人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并且影响正常社会生活的不良行为,如敌对、攻击、破坏、不服从以及犯罪和心理病态。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有抽烟、说谎、欺骗、偷窃、横行霸道、破坏行为、对抗行为、离家出走以及网络成瘾和轻生等问题。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及时疏导,可以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解决行为问题,预防自杀行为

行为问题是指人在心理正常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并且影响正常社会生活的不良行为,如敌对、攻击、破坏、不服从以及犯罪和心理病态。中学生的行为问题主要有抽烟、说谎、欺骗、偷窃、横行霸道、破坏行为、对抗行为、离家出走以及网络成瘾和轻生等问题。

(一)依赖行为

具有依赖心理的青少年表现为对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缺乏信心,放弃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自己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做决定,夏尧就是这样。依赖性强的青少年愿意和独立性强的同学做朋友,希望能找个依靠和寄托。学习上,他们依赖教师给予悉心的指导,严格要求;生活上,一切由父母摆布,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依赖性过强的青少年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吃力,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具有依赖性格的青少年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发展下去可能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也容易出现焦虑症恐怖症等情绪障碍或身心疾病。

(二)追星行为

当今社会“追星”已成为一种潮流,少数“追星族”成员对影视歌星的崇拜、迷恋几乎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有的学生可以丢掉书本,可以置亲人于不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三)自杀行为

中学生有自杀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挫折和失败

这类自杀者自尊心较强,家庭父母期望值较高,因此自我估计不真实,一旦遇挫,如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失恋、人际关系挫折、受到他人的当众侮辱或斥责、患病等,便感觉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加之受挫后父母不理解、外人讥嘲等,使其自尊心受到创伤,进而悲观失望,丧失了生活的兴趣。他们在极度的焦虑和痛苦中很容易走上绝路。

2.情绪障碍

人们由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情绪低落、悲观抑郁、心情焦虑,且又不能自我解脱,形成严重的情绪障碍。而且他们会对自己产生自责心理,有强烈的负罪感。如果再遇到其他各种各样不如意的事情,他们就很容易悲观厌世。

3.认知偏狭

有的青少年的人生价值取向偏狭,他们认为只有学习好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生活才有意义。所以,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特别看重,把升学看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志。这样的人,如遇到考试成绩不佳或升学落榜时,很容易想不开而走上绝路。

4.人格缺陷

有的青少年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与周围人缺乏情感交流,不能及时宣泄消极情绪,当焦虑达到极限时,常会一死了之。

5.精神疾患

因精神疾患而产生的自杀行为中,抑郁症表现得最为密切。其一般表现为:患者情绪低落、学习工作效率低、不明原因的食物减退、不时产生轻生意念等。严重抑郁症者,自杀率约为10%—15%。因此,在青少年中如发现抑郁症倾向,及时疏导,可以减少或预防自杀行为。但由于此症状较隐蔽,轻度患者一般生活正常,所以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6.严重不良的家庭环境(www.xing528.com)

有的青少年家庭破裂、从小缺少父母爱护和温暖,或经常被父母责骂、殴打等,使他们身心受到很大伤害,不能充分体验到人生的温暖和幸福,甚至感到生活痛苦、无聊,对现实生活冷漠视之,无所留恋。这样的青少年就容易草率地做出放弃生命的决定。

7.学习负担过重

过重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压力重和情绪紧张,担心考试成绩不好,久而久之会形成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低、成绩退步,甚至失去自信心。如果考试一再失败则抑郁不安,心理紧张,以致头痛、食欲不振失眠,甚至失去学习兴趣、自卑、失望、厌世。黄毅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此外,还有缺乏明确生活目标和信心,对生活悲观失望的人;对社会持极端消极态度的人;平时喜欢谈论自杀的青少年;或者遇到失恋、失身等很大打击的青少年,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杀意念。

(四)暴力行为

青少年出现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1.青少年具有偏激、易冲动心理

青少年处在身体发育期,其大脑的额叶前部皮质正处于生长过程,而主管愤怒情绪的“杏仁核”此时却急剧膨胀。他们体内分泌的激素也增加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以至于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旦遇到外界刺激,他们的大脑皮层就会做出强烈反应,表现为易冲动,好发怒,产生过激行为。他们的思维还带有一种偏激倾向,看问题只看一点,看不到全面。在他们心里往往存在一种原始的、盲目的荣誉观,偏要从事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以证实自己是勇敢的。所以遇事一冲动,他们就无法自我控制,容易干出鲁莽的事情来。

2.青少年具有好奇、爱模仿和求同心理

青少年涉世未深,所接受知识经验有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都还未能建立完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判断是非曲折,很容易模仿他人。同时,他们对于所模仿的对象又往往缺乏甄别而不加选择。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共同存在的时期,他们有一定的思想,有一定的自主判断,敢于追求独立,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同和他人的尊重。对于家长的说教和教师的指导,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了与同辈群体的聚合,一些不良的观念、习惯和行为慢慢地在这个群体滋生、发展。

3.道德观念薄弱,法制意识不强

一些具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犯罪活动,很少想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不幸或痛苦。即使有的青少年认识到这类行为的不良后果,但对受害人却少有同情,甚至还幸灾乐祸。还有的把暴力行为看成是“英雄义举”,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个14岁杀人少年的一句“因她太讨厌”成为其害人动机,看来可笑,实则是他道德观念薄弱,法制意识不强的体现。

4.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传播媒介日益丰富,网络游戏在不断追求血腥场面。极端真实、极其刺激的同时,也使暴力虚拟化了,让人产生一种再暴力的东西都与自身感受无关的错觉。长期来,充斥于影视、音像、书刊中的凶杀暴力情景和犯罪情节,不论是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拳脚打斗、刀棍砍杀,还是以当代社会为背影的枪战,都向青少年灌输了一种不良文化。如果从幼儿时期就过多地沾染暴力文化或者形成骄纵或暴力人格,一旦有实施暴力的能力和诱因,犯罪自然就会难以避免。

5.家庭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的娇惯与放纵,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缺陷;家长对子女的“棍棒教育”、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等现象使耳濡目染的青少年心理畸变,很容易以类似的方式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