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常见问题解答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常见问题解答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特点在美国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常见问题解答

一、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含义与内容

1.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含义

什么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的范围中,我们该如何给它定位?这是进行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首先给予明确的问题。

“辅导”一词,泛指有关专业人员对当事人的协助与服务。所谓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依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中小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他们充分地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正确地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情绪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有效地调节自己,增强社会适应性,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心理辅导是当代心理学行为科学对学校教育的重大贡献,也是以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为依据的新兴教育方法,是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种理念,心理辅导的工作假设建立在人有积极成长潜能的基础上:相信只要提供一个有利成长的人际情景,人成长的内在推动力量——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其中得到必要的关注,人的潜能就能激发出来。教育者要做的不应该是压制、强迫,而是引导、协助,是透过学生的表面行为,去挖掘他内在的合理需要,看看他所选择的满足需要的方式是否真正有效、是否合理。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可以转化成派生的需要。教育者要创设情景满足他基本的、合理的需要,引导和协助他转变派生的不合理需要和不良行为。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的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到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素质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心理辅导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

2.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虽然也涉及到对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的建议,但大量的工作还是针对学生的辅导。在西方,心理辅导的内容是根据学生个人生活和发展的需求而制定的,因此,十分广泛多样,并强调服务性。这一特点在美国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涉及诸如协助学生拟定课业表,安排学生与企业代表见面,帮助学生解决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的疑难,指导学生改正吸毒习惯,讲授结交朋友的技巧和约会须知,甚至帮助学生巧妙地通过考试,等等。归纳起来其主要内容可分为六类:(1)在课业、社会生活等方面个人问题的咨询;(2)就业指导及跟踪性服务;(3)信息服务;(4)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累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健康状况、家庭历史背景、经济状况、打工经历等内容;(5)磋商性服务,主要是指导人员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与合作;(6)辅助学生治疗心理疾病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在我国,对于心理辅导的内容的确定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各个侧面出发,将心理辅导分成情意品质、认知能力(包括智力和创造力等)、优良的性格品质和正确的动机等方面的辅导。另外一种观点是根据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的性质,将心理辅导的内容划分为三个方面:(1)学习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有效的智力活动策略和周围监控智力活动的意识与技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兴趣和成就动机等。(2)生活辅导:帮助学生情绪宣泄和自我调控;如何面对生活事件;改善与家人、老师和同学的人际关系;怎样面对青春期发育、学习与异性相处和正确对待婚恋;怎样度过课余生活、合理消费;价值观、生活目标和态度辅导;认识环境和社会生活等。(3)择业辅导:择业辅导主要包括升学辅导和就业辅导两个方面,择业辅导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了解工作特性,获得有关升学、就业、社会人才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让学生掌握择业决策的技巧,正确处理个人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等。

上述两种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故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只是按照后一种观点来安排内容,可以使心理辅导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整体把握,即可以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为主线展开,在这些活动中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训练和教育。

二、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原则

1.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有人强调心理辅导的目标在于心理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有人强调心理辅导的目标在于心理保健;还有的人强调心理辅导的目标在于社会适应,等等。

综合各家的意见,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目标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具体方面:

(1)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各要素的协调发展,调节学生的情感需要并使其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及其两极波动,协助学生克服内部障碍和提高意志水平,从而达到优化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目的。

(2)帮助学生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具有荣辱感、自尊心、自我教育能力、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3)发展学生的人格。通过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接受的行为方式、社会期望、环境信息来逐渐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4)开发学生的潜能。心理辅导所采用的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被辅导者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5)顺利实现社会化。即使学生能正视现实,明鉴自我,适应社会的要求,也应通过学习和内在社会化而胜任社会所期望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发展个性。

2.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原则是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整个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面向全体而又关注个别(www.xing528.com)

面向全体而又关注个别是心理辅导的应有之义,不可或缺。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可以说,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每个人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的两个侧面,只是哪个侧面占主流和不健康的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充分说明了心理辅导必须面向全体,以全体学生为辅导对象。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心理辅导的目的并不是要消除学生个人身上的独特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而是要使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独创性在积极的方向上得到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在面向全体的同时必须关注个别,既使每个学生都有共同的发展,又使其差异性和独特性能充分显示出来。而对那些已经出现情绪困扰、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少数学生,则要采取补救、矫治性措施,使他们能转换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面对成长的意识,增强适应能力,回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2)尊重与理解

心理辅导有多种形式,但无论任何形式,都要辅导者与辅导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依赖的关系,这是辅导工作顺利进行并富有成效的重要保证。心理辅导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的原则,是因为只有当辅导者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辅导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另外,如果在心理辅导中,学生被教师尊重与理解,他就会信任教师,愿意向教师倾吐内心的苦闷与忧愁,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辅导获得成效的基本的条件。

(3)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预防和发展是心理辅导的重要功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就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情况看,中小学阶段大多处在孕育期或逐渐形成发展期,如果在这一时期抓好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积极地开展预防工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不但可以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还可以普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当然,如果心理辅导只是着眼于预防,那么目标则偏于消极。因此,在预防的同时,还要追求发展,以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和个性的完美发展。我们要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使学生达到对生活的良好适应。

(4)整体性发展

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完整的活活生的人,而不是人的局部、人的智能侧面或人的心理问题。目前,中小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少学校仍严重存在着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单纯的“教书”代替“育人”的片面倾向,学生的情意成分除非干扰了学生知识的获得,否则它们很少受到重视。因此,心理辅导工作贯彻整体性发展原则,就有了补偏救弊的特殊意义。

(5)帮助与自助相结合

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心理辅导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自我理解与自我指导的能力、自主地把握个人命运与独立地应付生活挑战的主体精神。在辅导过程中,学生都希望得到指点与帮助,但并不喜欢别人越俎代庖。辅导者应首先做到“不判断”,即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表现不加以直接的是非评判,以强化他的自我袒露与判断,并促进情感上的沟通。另外,辅导者还要做到“不指示”,即不对学生的辅导问题做出直接的建议与指示,而是就辅导的问题与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通过多个不同方面的启发学生对其问题解决的认识,强化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

三、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式

1.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

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途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主要可以通过四条途径实施:(1)各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履行好班级团体领导者的角色,通过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和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因素,促进中小学生成长;(2)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和各科教师的协同努力中,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使团体成长为“学习型组织”,使团体中的每个人在团体成长的过程中成长;(3)在以心理辅导人员为主的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系统中,针对中小学生一般倾向性心理问题和个别、特殊的心理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诊断、设计和帮助;(4)开设讲授与活动相结合的心理辅导课程

2.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方式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可采取的方式有很多,最常用的主要有五种:

(1)直接辅导。直接辅导的目的是对有接受能力的中小学生提供直接的辅导服务,帮助其了解自己,解决问题,克服障碍,进行有效的学习,发展合乎现实的自我观念。直接辅导有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之分,前者是辅导者与辅导对象之间的个别谈话,后者则是通过座谈会和办班的形式进行。

(2)间接辅导。辅导者与教师或中小学生家长一起商讨有关学生的信息及其彼此之间的看法,并共同决定下一步应当采取何种帮助措施,重点是帮助教师、家长和学校行政人员充分认识自己对于学生的影响力以及作用。

(3)协调。即协调校内各有关部门和校外有关服务结构为中小学生提供帮助。

(4)沟通。通过技巧性的工作,辅导者与学生、教师、家长及其他人建立一种畅通无阻的信息通道和情感热线,确保辅导任务的完成。

(5)情感活动。辅导者努力创设尝试情境,选择情境,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和表现的机会,使其投入地活动一次,从而确立起自己的位置,并得以自我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