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及心理辅导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及心理辅导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有:首因效应中小学生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往往根据对方的外表、衣着、风度、言行等表面特征,对对方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和评价,形成鲜明的第一印象。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中小学生对他人的认识常常带有表面性,容易出现以貌取人的现象。此外,首因效应还会使其对他人的认识产生片面性。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及心理辅导

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感、个性等。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如果彼此之间不相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不正确,就不可能、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人们正是根据自身的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个性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个体的人际交往无时无刻都体现着自己的个性特征。本节拟对在中小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的形成原因加以分析,以便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学生交往心理辅导。

一、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和意义认知偏差三方面。

1.自我认知偏差

自我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及与外界关系的认识。中小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再加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干扰,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要么是自惭形秽、缺乏自信,要么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这样就会形成自我认知偏差,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1)自卑

存在自卑心理的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想像成功的体验少,想像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经常会有一种失落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因而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缺乏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直接阻碍一个人走向群体去与他人交往。

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是自我认识不充分、过分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自卑的中小学生在认识自己时,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在进行任何活动之前,常有“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常常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差。这种自我损害的倾向,会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抑制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造成活动的失败。而活动的失败恰恰验证了自卑者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从而强化了这种自我认识,使其自卑感进一步增强。

(2)自负

自负的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有一种超人感,经常自夸自大,自吹自擂,自我表现欲极强,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常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恼怒,因而影响了人际关系。

自负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对自己产生了过高的估计,经常炫耀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尤如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自负与自卑的性质相反,却又有某种联系。外在的自卑是由内在的自负引起的,而外在的自负又源于内在的自卑。出于自负,中小学生常常会做些力不能及的事,最终受挫,丧失自信,导致自卑;出于自卑,他们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表现出外在的自负。无论自负还是自卑,都是自我认识的两个极端。

2.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认识,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如果彼此互不相识、毫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中小学生要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能全面地了解同学,正确地认识同学,客观地评价同学。如果在认识他人时出现了偏差,就会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有:

(1)首因效应

中小学生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往往根据对方的外表、衣着、风度、言行等表面特征,对对方做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和评价,形成鲜明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小学生对对方一系列心理与行为的解释。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中小学生对他人的认识常常带有表面性,容易出现以貌取人的现象。此外,首因效应还会使其对他人的认识产生片面性。由于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鲜明而强烈,中小学生往往偏信这一现象,常常以第一印象来解释交往过程中的新信息,当新信息与第一印象不一致时,甚至会否认新信息而屈从于第一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生对他人的认识就会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

产生首因效应的根源,在于人类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比如在学习绘画时,面对着同一座石膏头像,在不同的距离、角度、光线等条件下,我们会感受到不同的形状和特点,但仍把它知觉为同一座石膏像。我们对他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人们总是在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来认识他人,并按照第一印象解释他人在交往中的表现。这样对他人的认识就不能做到客观、全面、具体,并可能因此而造成对他人的成见,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2)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叫做晕轮效应,它是指在观察、认识某个人的时候,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产生清晰鲜明的印象,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质像耀眼的光环一样笼罩着该人,使观察者看不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由这一点推断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所谓“一俊遮百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是这个意思。

光环效应是一种明显的由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推及全面的错误认知现象。它妨碍人们彼此间正确深刻的了解,易歪曲他人形象,导致不正确的评价。比如,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他们乐意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交往,并把这些同学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他们往往认为这些同学各方面都很优秀,对这些同学的一些缺点,像不爱劳动、不讲卫生等也能够包容。而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中小学生往往会认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一无是处,不愿与之交往。

心理定势是产生光环效应的主要原因。一些研究者指出,光环效应实际上是观察者对他人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已有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其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人们往往把从外部获得的信息,按已有的定势加以分类、推导,加到已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中,并以此作为以后交往的依据。比如,因为某人是名人,所以不管他写什么,怎样写,甚至是粗制滥造的作品也会被视为佳作;因为某学生是好学生,所以深受教师青睐,即使一些调皮的行为也被解释为精力充沛、机灵可爱。光环效应往往会使集体中出现不平等的待遇,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融洽性,进而造成交往障碍。

(3)刻板印象

在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常认为家庭出身优越的学生自负、浮躁、自我中心;而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又常常认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私、不爽气,双方有可能各怀偏见而疏于交往。这就是刻板印象引发交往问题的表现。刻板印象又称定型化,指的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类人形成的一种笼统的、固定的看法。比如说,在人们的普遍印象当中,北方人的形象是慈厚、质朴的,而南方人则是聪慧、灵活的;教授总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而工人则是身强力壮、举止豪爽的。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印象,是因为人们在观察认识他人的时候,并不是把他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来了解,而总是把他看成某一类人中的一员,他既有自己的个性,又具有他所属的那一类人的共性。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按籍贯、职业、年龄、性别等特征对他人进行归类,并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对这类人的刻板印象来判断观察对象,但这种判断却不一定是合乎实际的。

刻板印象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来说,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这是因为,刻板印象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合理性,中小学生可以借助某一类人的共性,来推断出某一个人可能会有的典型特征,这样可以使认识他人的过程简化,这是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但刻板印象并不一定是完全合乎实际的,因为每个人除了具有同类人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两者是有差异的。所以用刻板印象来看待他人时,对他人的认识就会带有表面性、片面性,容易造成偏见、成见,影响人际交往。这是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因此,教师要使中小学生懂得在认识他人时,不能单凭刻板印象,还要学会观察,以便在交往实际中真正了解他人。

(4)自我投射

在与人交往时,中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人,常常会越看越想看,越看越觉得其优点多;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则越看越讨厌,越看越觉得其缺点多。这种现象被称作“自我投射”。它反映了人的内在心理的外在化,即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愿望等特征投射到他人身上,强加于人,以为他人也如此,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愿望做出错误评价,引发交往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投射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较常见的一种是愿望投射。它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愿望投到他人身上,把希望当成现实,认为他人也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这在希望迫切的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一位母亲总认为自己智力迟钝的孩子会不断聪明起来,而现实却并不尽如人意。

自我投射容易产生猜疑心理。比如,有些中小学生自己对同伴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并搜集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据,来表明事实确实如此。越猜越疑,越疑越猜,友谊便在这无尽的猜疑中逐渐消失了。

有些中小学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倾向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对人际交往的目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把人际交往看做是拉关系、相互利用,在交往中过分强调自身的价值与需要,这样交往双方就会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从而影响交往的正常开展。此外,社会上的一些对人际关系的错误看法,像“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祸从口出”等等,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中小学生的自我投射,从而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

二、消极情感(www.xing528.com)

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常常通过情感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适应,通过情感表现自己的态度如快乐与悲伤、期待与失望、爱与恨等。积极的情感能增进交往双方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感则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中小学生而言,在交往过程中常见的消极情感主要有:

1.恐惧

有些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不敢和老师、同学说话和交往,他们常常回避集体活动,心理学上称之为“社交恐惧症”。其中,有些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异性感到非常恐惧,这称之为“异性恐惧症”;还有的中小学生只要处在公共场合,就会因感到害羞而脸红,并因怕别人注意到自己脸红而忐忑不安,极为痛苦,这称之为“赤颜恐怖”。

恐惧的程度有不安、担心、惧怕、惊恐,等等。它的对象可以是生理方面的,如害怕受伤、患病或死亡,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对中小学生而言,较常见的是心理方面的,比如担心考试不及格、学业不良、评优落空,害怕孤独寂寞等。长期生活在恐慌不安之中,会给青少年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容易拉大自己与周围人的心理距离,妨碍与他人的交流沟通。

引发中小学生产生社交恐惧心理的病根在幼年。据调查,不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社交恐惧,几乎都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着内在的联系。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常常为了一个小小的过错,就对孩子进行过分的斥责,甚至拳脚相加;还有的家长因情绪不好,而将不良情绪毫无保留地发泄到孩子身上。在这种家庭氛围里,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从父母的言行中得出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的还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

2.嫉妒

嫉妒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变态心理,被比做“心理的毒瘤”。存在嫉妒心理的中小学生,眼中容不下其他同学的成功,把其他同学的优越看做是对自己的威胁,对他人的成绩、优点等心怀不满,抱以妒恨。在语言上表现为冷嘲热讽,甚至造谣诽谤,有时还采取种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攻击。在人际交往中,嫉妒会使人心胸狭窄,鼠目寸光,难以与人真诚持久地交往。好嫉妒的中小学生,或恶语中伤、讽刺打击,或制造尴尬、故意疏远,或散布谣言、诋毁对方。所有这些,都会破坏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人际交往。

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有二:一是缺乏自信,二是心胸狭窄。在中小学生当中,主要有因学习竞争、班干部竞选失败而产生的嫉妒心理,有因老师对他人的表扬而造成的嫉妒心理,有因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同学产生的嫉妒,还有因自己容貌欠佳、身材欠美而产生的嫉妒心理等等。巴尔扎克说:“嫉妒潜伏在人心底,如毒蛇伏在穴中。”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扑灭心头嫉妒的火焰。

3.害羞

害羞的中小学生,在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忸怩、不好意思、说话声音小、表情不自然等现象,他们常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情,甚至给别人造成误解,这严重阻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

一般而言,一个人有点害羞心理是正常的,只要不影响正常交往,就不算过分。比如说,那些“犹抱琵琶半遮面”、偶尔说几句话也面带羞赧之色的女孩子,往往很惹人喜爱;相反,那些“巾帼不让须眉”、在异性面前从不害羞的女孩子,有时反而让人受不了。但是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有害羞心理,都不愿与人交往,这就属于不正常的表现。过分害羞的中小学生看上去好像总是对别人不感兴趣、不友善、不信任,这样就难以与他人进行清晰而有效的沟通,容易引起人的误解,很难交到新朋友,无法共享关怀与友爱。

害羞的成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气质性害羞,有些中小学生性格内向,属于抑郁质、粘液质类型,说话低声细语,遇人就脸红,即使举手投足、过路问津也思前想后;一种是认知性害羞,有些中小学生以前活泼开朗,交往积极主动,但由于生活、工作、学习上的挫折经历,开始变得小心翼翼、胆怯畏缩。

4.孤僻

存在孤僻心理的中小学生,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持一种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这种现象在内向型的学生身上较为常见。他们往往猜疑心较强,容易神经过敏,或忍气吞声、孤芳自赏、自命清高,或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他们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独来独往,但也经常为孤独、寂寞、空虚所困扰。孤僻的学生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他们缺少知音,没有朋友,感受不到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内心苦闷、压抑,容易消沉、颓废。

产生孤僻心理的原因常常与个人的创伤经历有关。有些中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过挫折,由于“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的心理,往往不愿与别人交往。比如,曾被朋友欺骗过的中小学生,就会感到世态炎凉、人情淡漠,进而自我封闭。此外据有关人员调查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导致中小学生精神不健康的重要因素。离异家庭的子女由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地品尝了烦恼、郁闷等不良体验,因此会变得自卑、冷漠、畏畏缩缩,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性格。

5.敌对

有些学生对学校正规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却千方百计地挤进礼堂去听老师不让听的报告;还有的学生对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籍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而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却想方设法地去偷读。所有这些都是中小学生敌对情绪的表现。带有敌对情绪的学生是非不明,软硬不吃,把别人对他的赞扬看成是冷嘲热讽,把老师和同学对他善意的批评看做是恶意的挖苦,轻则置之不理,漠然视之,重则变本加厉,蓄意报复。

敌对情绪的产生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关。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突变期,一方面,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不想事事依赖别人;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条件又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思维肤浅片面,情感动摇不定,意志缺乏自制。他们不愿再做孩子,而老师和家长却仍把他们当做孩子看待。这种主客观矛盾,最终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此外,敌对情绪的产生还与老师和家长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关。有些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一些能力低、成绩差的学生态度恶劣、抱有偏见;有些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粗暴,不问青红皂白,动辄打骂孩子。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家长心存怨气,但又不能直接发泄到老师、家长身上,只好以消极对抗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产生敌对情绪。

三、个性差异

个性能够反映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由于遗传素质、个人经历与所处环境的差异,每个中小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性差异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常见的由个性差异造成的交往问题主要有:

1.性格差异引发的交往问题

中小学生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为性格上的差异。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后天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及与之相关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个性的最鲜明的表现。

中小学生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与性格相投的人相处,就会感到心情舒畅,难舍难分;与性格不合的人相处,则会感到郁闷、压抑、别扭、难耐。在学校生活中,中小学生将与各种不同性格的同学打交道,自身的性格不仅决定了他们对别人的态度行为,也影响着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

心理学家荣格曾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外向型的中小学生活泼、开朗、乐观、爱交际、待人热情、诚恳、随和、善于谈吐、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但比较轻率、不拘泥于小事、性情急躁、缺乏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内向型的中小学生感情比较深沉,待人接物小心谨慎,喜欢单独工作。他们爱思考,但常因过分谨慎而缺乏决断能力。他们有自我分析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但对新环境的适应不够灵活。由此可见,无论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的性格,对他人来说都同时具有吸引人的一面,也有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的一面。有些性格相似的学生,由于有共同的弱点,会难以相处。比如,两个外向型性格的学生相处,就容易抱怨对方办事急躁、莽撞、欠思考;而两个内向型性格的学生相处,则会彼此认为对方冷漠、高傲、没朝气等等。所以,要想做到彼此相互理解、沟通,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以便相互协调适应。

2.气质不同引发的交往问题

气质是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中比较稳定的、与遗传素质密切相关的成份。一般说来,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但它却使中小学生在行为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气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际交往。心理学上一般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每一种都有自身的特征。(1)胆汁质,这种类型的中小学生,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容易激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2)多血质,这种类型的中小学生,活泼开朗、乐于交往、豁达坚毅、反应灵敏、注意力易转移、兴趣情绪不稳定、缺乏持久力;(3)粘液质,这种类型的中小学生,平时比较安静沉稳、善于忍耐、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较稳定;(4)抑郁质,这种类型的中小学生,情绪体验比较深刻、敏感多疑、富于幻想、胆小孤僻、善于觉察他人不易注意的细节。

在人际交往中,气质类型会直接影响中小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外在表现。比如说胆汁质的学生,虽然热情直率,但容易急躁任性,易于冲动,遇事往往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时甚至表现得野蛮粗暴,使人觉得难以忍受而不愿与之交往;多血质的学生,虽然活泼开朗、乐于交往,但由于其情绪举止不够稳定,对他人的态度感情往往易于变迁,忽冷忽热,容易使人觉得轻浮、不可靠而疏于与之交往;粘液质的学生,虽然为人稳定,办事认真,但也可能因为其感情过于深沉而使人觉得冷漠、高傲,不易让人接近;抑郁质的学生,则由于胆小孤傲,让人觉得缺乏热情,缺乏自信,且敏感多疑,使人觉得难以交往。所以说每种气质类型,在人际交往中都有不利的一面。要学会对别人的气质特征采取理解宽容的态度,防止不必要的冲突,促进人际交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